頭條問答選編2:
當萬物以人為本,則宇宙是有人的宇宙,萬物是有人觀測的萬物。只是傳統哲學總是把這個完整的過程撕裂來看,降低了人的存在意義,硬生生的分裂成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萬物必先唯物存在,而後方能被感知;人必先唯心而能感知,方知萬物之存在。如果有一天人消失了,宇宙是否存在,並不會知曉;但人所感知到的那部分宇宙,所描繪出來的宇宙模樣,卻註定要隨著人的滅絕而一併消失了。
宇宙具體有多少個維度,不可盡知。就像二維生物不能感知到三維;人目前能感知或觀測到的,主要有:空間維度、時間維度、場力維度、速度維度、意識維度等。在這些維度以外,還存在多少個維度,人們尚未可知。既然不能感知到,也不能受到這些維度的影響,存在與不存在已經近乎於無差別。我們不能妄加揣測其究竟是如何模樣時,不正是在說「此花與汝同歸於寂」?只有當我們能觀察的時候,此花才會有具體的模樣,或奼紫嫣紅,乃人眼中的奼紫嫣紅。若觀察此花的為一個昆蟲而非人,則此花的顏色又會有所變化。
這種從人而發的認知論,恰恰是尊重了人是作為一個觀測執行者的身份。畢竟不是我們主觀臆測這個花是什麼顏色,就能把這個花的顏色,變得和其他人所看到的不一樣的。客觀是尊重的我們所看到的客觀,而不是我們主觀構思的客觀。人與萬物共同夠成了這個宇宙,意識維度本身也是宇宙的一部分。
心即理,意在「所有的理必然會經歷心的加工」這樣一個工序,需要我們通過用心來追求,來展現,來使世人共鳴。萬物本有其形,但如果沒經過心的加工,是不會呈現什麼理的。其淵源在於陽明少年時的「格物(竹)」經歷,單純看待竹子的形貌,你能體會到什麼道理呢?直觀地說,所有的人,最多不過就是知道竹子是一節一節的,是綠色的。但竹子所體現的「節節高升」,堅韌不拔,以及可以用來做竹筏等,都是人所賦予的。萬物雖然客觀存在,但人的認知,沒有一點是從造物主給你提前準備好的某本書中直接獲取的,都是經過心的加工而成的。
宇宙一直在成長,人的認知也一直在成長。在目前科學為王的時代,人們容易妄自菲薄,降低了自身存在對這個宇宙所具有的價值。當人不存在時,宇宙或許就少了真正想去理解她的人,從此孤單了吧?宇宙和人類有著相同的未知命運,至少人所描繪的這個宇宙如此。
個人要大徹大悟,需要這幾點:1、充足的共鳴性經歷,能夠讓自己充分理解已有體系的智慧。比如:儒釋道法墨,希臘三傑,七大宗教等;2、必要的開創性經歷,找出現有智慧的認知缺陷。比如儒釋道的時代局限性,王陽明曾經三修,最終開創了心學;3、向前追溯整個人類的認知變化歷史,將每個門派體系放回他們適合的位置上,行走到當下時代的認知極限處,試著應對現代的混亂特性,找出能「融合過去,梳理當下混亂,包容未來人類數百年」的新認知體系。如此方能真正地大徹大悟。
充足的共鳴性經歷
經歷人世間的七情六慾,生死別離。如此方能對所有宗門流派里的理念體系,有較為深刻全面的理解。很多人的經歷都是有限的,所能感知到的智慧也是有限的。而認知的本原需要經歷,來形成對已有智慧的共鳴。
要大徹大悟,就不能止步於去理解那些先賢。很多人都是共鳴到了先賢的部分認知,就開始推廣,如此很難明白其理念中的缺陷。要去擁有充足的共鳴性經歷,是需要人生精力和時間作為代價的。可以說,三十歲以前不可能大徹大悟;可三十歲以後,又缺乏魄力去經歷,大眾往往就是如此錯過了大徹大悟的可能。歷史上大徹大悟的人,多是在25-40歲之間的。
必要的開創性經歷
孔子曾周遊列國,老子閱盡古書,釋迦牟尼曾苦修數載,陽明龍場悟道時,打造了個棺材躺在裡面。每個人都在頓悟的路上,走過一段不尋常的路。而這段路,其實是為了追求大徹大悟所必須的一個環境。讓自己身處那種氛圍中,才能更好的出世,在出世的視角下,重新看待個人、人類和宇宙的位置與關係。
梳理整個人類認知歷史,將每個門派還原
之所以不開悟,是因為人類認知在傳播過程中,早已混亂不堪。想一想在任何一個神化故事中的開創者們,都是要劈開混沌,方能開天闢地的。不論是盤古,還是聖經中的造物主。要梳理這場混亂,就要從人類的認知起源開始做起,將每個頓悟體系還原到當時的背景下,還原到最適合的人生階段(年齡段、人生境界等),找出彼此體系間的矛盾,化解然後重新理解整個完整的自我。
融合過去,梳理當下混亂,包容未來數百年
重新理解了完整的自我,就要結合當下的混亂,站在這個時代的認知極限處,尋找到這個時代所有人之所以如此的原因。自然也就大徹大悟了。而大徹大悟之後,便是需要去傳道,讓世界的運轉一步步靠近。
所謂的大徹大悟,要兼顧的方面有:人在成長中的變化規律,認知的變化規律,人類之所以如此混亂的本質,人性的尊重與梳理和升華。大徹大悟是一場對自我內在挖掘的修行,自己挖得越深,就越能共鳴到所有人的需求、渴望、本能選擇中的無可奈何,也越能幫助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