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對諸葛亮的家鄉大開殺戒雞犬不留,到底是因為什麼

2019-07-29   歷史見證者123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被命運折騰得疲憊不堪的劉備,來到隆中拜會諸葛亮,諸葛亮從此出山,風雲際會,忠心輔佐劉備開疆闢土,掀開三國亂世的一段不朽傳奇。



然而很多人不解的是,曹操無論當時的聲望和實力、發展前景,還是對人才的重視與重用,都遠在劉備之上。諸葛亮這樣的隱士,完全應該遵從「良禽擇木而息,忠臣擇主而事」的基本原則,選擇效忠曹操,而不是狼狽不堪自顧不暇的劉皇叔。



其實這並不奇怪。早在劉備與諸葛亮相見之前,曹操已經「捷足先登」,與諸葛亮有過一次交集。正是這次交集,完全破壞了諸葛亮對曹操的印象,使得曹操在諸葛亮心中變成一個嗜血的魔頭,導致諸葛亮對他深惡痛絕,必欲除之而後快,哪裡還可能再去卑躬屈膝效忠他。



導致曹操形象徹底崩塌的起因,就是發生在公元193年、194年曹操屠戮徐州、琅琊、雎陵、夏丘等地的事件。諸葛亮老家是山東琅琊,自幼喪父,在叔父諸葛玄撫養下長大。諸葛玄最初也擔任過東漢的地方官豫章太守,退職後一直在老家以農耕為生。

公元193年到194年,曹操兩次帶兵來到徐州、琅琊一帶,所過郡縣都被他屠戮一空,《後漢書》《三國志》都記載了此事,「凡殺男女數十萬,雞犬無餘」,「略地至琅邪、東海,所過殘滅」,大開殺戒雞犬不留,簡直像個發了狂的魔頭。諸葛玄僥倖帶著諸葛亮等子侄得以逃脫,來到荊州依附劉表。

屠戮事件發生時,諸葛亮年方十二三歲。俗話說「人生難忘少年時」,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少年時代的經歷和見聞,往往會根深蒂固地影響他的一生,對他的人生觀和價值取向產生重大影響。曹操在徐州、琅琊一帶的大屠戮,使得他的形象在諸葛亮心目中打了零分甚至負分。



曹操也是漢末三國時期的一代英雄,深諳「得民心者得天下」之理,平常行軍打仗時非常強調軍紀,嚴禁軍士禍害百姓踐踏民田,違令者斬。就連他自己的戰馬不慎踩了老百姓的莊稼,他都要來個「割發代首」,為何會突然一反常態地在諸葛亮的家鄉大開殺戒?



原來,此事與徐州刺史陶謙有關。曹操此次反常舉動,完全是針對陶謙進行的一次復仇行動。曹操出身官宦世家,家財極為豐厚。曹操的父親曹嵩,擔任過漢靈帝時期的太尉,官高爵顯,富甲一方。

曹嵩退休後,回到老家安徽譙縣養老。因為當時天下大亂,各地戰火連天,曹操又帶兵在北方征戰,常年累月不在家中。曹嵩於是拉家帶口攜帶萬貫家財,來到琅琊躲避戰火,後來又從琅琊出發,前往中原依附曹操,曹操聞訊後也派出一路人馬前來接應。誰知道出了大亂子。

琅琊一帶當時屬於徐州刺史陶謙的轄區。陶謙手下一個武將在巡邏途中,意外發現了曹嵩一行。他見曹嵩一行車馬眾多,輜重堆積,把曹嵩當成個普通財主。於是他見財起意,把曹嵩一行人殺戮殆盡,把曹嵩的全部家財車馬全都拉回去獻給陶謙,可把陶謙高興壞了,哪裡料到他算是捅了馬蜂窩。



曹操驚聞噩耗,父親一家人被殺盡,家財被全部搶走,不由痛斷肝腸,拍案大怒,立即出兵與陶謙決一死戰,為父親復仇。陶謙根本不是曹操的對手,「操引兵擊謙,攻拔十餘城,至彭城,大戰,謙兵敗」,面對曹操猛攻,陶謙喪師失地,一路敗退。

不過陶謙打仗不行,跑的倒挺快,最終逃脫了曹操的追捕。殺紅了眼的曹操沒能手刃仇人為父報仇,急火攻心狂怒不已,這才下令部隊痛下殺手,把當地老百姓當成出氣筒,大肆屠戮,釀成一起悲劇。

曹操此舉雖然事出有因,但卻實在不得人心,抓不住陶謙拿百姓當替罪羊,堪稱他一生難以磨滅的一大污點。諸葛亮因此對曹操的印象壞到極點,從此成為曹操一生的冤家對頭,也算是一種報應。

本內容來源於網上,如有涉及版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