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現代社會,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連帶生活節奏的加快,相比於上一輩,現代人的焦慮情緒越來越普及,焦慮成為了當代人普遍擁有的一種感受,國際知名廣告公司「智威湯遜」在2017年對全球27個國家的消費者調查發現,有71%的人處於焦慮狀態,中國的數據還不錯,不過也高達57%。
現代人雖然擺脫了上一輩那種物質條件匱乏,每天為一日三餐奔波的貧困日子,但是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精神壓力的不斷增大。
美國焦慮症領域治療專家埃德蒙·伯恩寫過關於焦慮的書《心理醫生為什麼沒有告訴我》、《應對焦慮》等,書中埃德蒙博士以專業的術語、方案、圖表和自測問卷的形式,讓我們對焦慮這種情緒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我們大部分人沒有達到焦慮症的程度,但是書中所給出的一些專業的方法無疑對緩解我們的焦慮大有裨益。我們不從專業的角度去給焦慮症病人開方遣藥,只是向大家介紹一下焦慮情緒的本質,現代人身陷焦慮的普遍原因,以及我們該如何應對這種普遍性的焦慮情緒。
焦慮的本質是什麼
在《應對焦慮》這本書中,埃德蒙博士向我們詳細介紹了焦慮的本質,它與恐懼不同,當它產生時,人們往往說不清自己焦慮的是什麼。它的產生並非來自具體的事物或已經發生的情境,而是想像中的危險。而且,這個危險發生的可能性很小。
書中告訴我們焦慮會影響人的心理、行為和生理三個層面。
心理上,它使人恐懼不安,甚至讓人陷入對死亡的恐懼。當我們處於焦慮狀態的時候,我們往往坐立不安、心緒難以平靜下來。
行為上,它限制人的活動能力、表達能力和處理日常事務的能力。當我們陷入焦慮中,我們就好像被施了魔法一樣,平時對我們來說做的遊刃有餘的一些事情,此時變得有心無力、困難重重。
生理上,它會引起心跳加快、肌肉緊張、噁心反胃和出汗等身體反應。當我們處於焦慮之中,我們可能面目僵硬,手足無措,全身肌肉緊繃,一副準備出戰的緊張模樣。
那麼引起我們焦慮情緒的有哪些原因呢?
現代人身陷焦慮的四個普遍原因
1、與他人攀比,唯恐落人之後
如果說找出引起現代人焦慮的第一大誘因,我想屬攀比心態無疑了。我們如果檢視一下自己頭腦中的想法,會體會到大部分的焦慮都來自於同外界的比較。
xx買房買車了,我卻還租房住,每天擠地鐵;
xx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寶媽了,我卻還是單身;
xx已經實現財務自由了,我卻每天為了生存在掙扎;
xx的老公體貼、勤快、懂得心疼人,我老公卻是個直男癌......
拼房、拼車、拼娃、拼老公......好像只有看到自己過得比別人好,才會感覺到幸福,我們從與他人比較所得到的優越感中去尋找幸福,可是隨之而來的,還有唯恐被人趕超、落於人後的焦慮感,而這種比較也必然帶來人際關係的緊張以及人情的淡薄,以致於讓我們更焦慮落於人後。
2、被他人灌輸成功學,對成功急功近利,從而對人生持有單一、功利的價值觀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不管做什麼都講究快速出結果,什麼《一年內實現財務自由》、《七天教會你寫10萬+》、《科學減肥,實現一個月減重50斤》等此類字眼吸引著大量的、渴望快速實現自己夢想的人群。這是一個急於求成的時代,大家都在忙著尋找通往成功的各種捷徑,卻很少有人耐下心來捫心自問自己喜歡的究竟是什麼。可是這個世界就是這樣,你越是急於達成目標,目標就越難實現,你越著急就會越失望,越失望就會越焦慮,由此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說過:「我們一出生就簽了現代契約,以成功為目的,鼓勵人們追求更高更多,這並不難,因為人性中就有貪婪。」成功的焦慮背後是慾望的膨脹與內心的不安,它不是真正的成功,我們大部分人追求的成功其實並不是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而是受父母、社會和他人的影響,這種追求是被動的、被迫的,是被裹挾在人群中,按照適者生存的法則走,去取得大家認同的所謂的成功。
3、對於無常的抗拒,包括生老病死等人生必經過程不能坦然接受
希阿榮博堪布在他的書《次第花開》中有這樣一句話:現代人的普遍焦慮,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來自對無常的抗拒。我們總是希望人生能是百分百確定的,抗拒一切的變化,我們把生活抓得很緊,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能讓我們神經緊繃,必須立即判斷出它的利弊以採取相應的行動。可是人的一生就是在變化中度過的,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人事物,生老病死更是人生必經的過程,我們誰都沒有辦法祈求自己規避這一切。
為了自己擁有完整圓滿的婚姻,對另一半恨不能實時監控;為了遠離疾病做各種檢查,吃各種藥物;為了抗拒衰老,打各種瘦臉針,甚至整容;對於死亡更是忌諱至極,所有自認為不吉利的東西統統遠離。一切努力只為讓自己擁有更多的安全感和確定性,我們的初衷是讓自己免於痛苦,但實際上所做的這些只會讓我們變得越來越焦慮,關鍵是我們要知道無常並不是人生的一種遭遇,你只要找到解決方案就可以規避的。相反,它是人生的一種常態,可以說貫穿整個人生。
4、人的原始生存本能在作怪
在一個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的世界,我們之所以還是常常感覺焦慮不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源自於我們過於敏感的生存本能發揮了不必要的作用。美國醫學院助理教授馬克·舍恩和職業作家克里斯汀·洛貝格合著的書《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殺死你》就向我們詳細分析了焦慮、不安等不適感受與生存本能之間的聯繫。
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所處的生存環境極其惡劣,除了應對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窘境,還有自然災害、危險動物的侵襲,與其他族群的鬥爭等等。為了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下來,他們發展出了一系列應對各種威脅的生存本能,這些對於外界反應十分敏感的生存本能在原始社會幫助他們躲避很多危險,讓他們得以活下來。
但是今天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不再處於過去危機四伏的環境中,但是我們還是被古老的大腦邊緣系統所主導,它讓我們自發地、迅速地採取措施應對危險,但其實當下情境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嚴重。比如我們經常會發現自己的身體莫名其妙的出現了強烈反應:突然的心跳加快、發熱或出汗、焦慮不安,可能只是因為你聽到別人說的某句話,聞到了某一種氣味,觸發了對往事的回憶,這就是人體的本能反應。
如何應對這種普遍性的焦慮情緒
醫學上有句話叫對症下藥,對於焦慮也是一樣,想要解決焦慮問題,就要針對引起焦慮的各個原因,逐一擊破。
1、對於攀比心態造成的焦慮,我們要學會從與別人的比較中跳脫出來,尊重人的差異性,專注於自身的成長和進步
不管是把自己同他人比較,還是把自己的親人同別人比較,我們要知道在這個大千世界,芸芸眾生都有不同的習性、特點,存在如此多的差異性,沒有誰能在所有方面比別人都差,同樣的,也沒有誰能在所有方面超過所有人。
魚處水而生,人處水而死,彼必相與異,其好惡故異也。故先聖不一其能,不同其事。是大鵬,就扶搖直上九萬里,是小鳥,就自由自在地飛翔,萬物本性不是生來一致的,所以沒有可比性,切記不要用爬行能力去衡量一條魚的價值。
我們能做的就是將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專注於自己的成長和進步,在這方面,村上春樹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在他的書《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中有這樣一段話:
我每日一面跑步,或者說一面積累參賽經驗,一面將目標的橫杆一點點提高。至少是立志提高自己,並為之日日付出努力。我固然不是了不起的跑步者,而是處於極為平凡的水準。然而這個問題根本不重要。我超越了昨天的自己,哪怕只是一丁點兒,才更為重要。在長跑中,如果說有什麼必須戰勝的對手,那就是過去的自己。
村上春樹幾十年如一日的每天堅持跑步,並不是為了要超越誰,要取得怎樣驚人的成就,只是因為喜歡,只是享受每天不斷進步帶來的成就感,而這種專注於自身成長的心態也讓他多了幾分從容、淡然,定義了自己的人生哲學。
2、對於急於求成者,我們要明白,成功不是人生唯一的追求,我們不能僅有這一種功利的價值觀,而同時我們也要對於所做的事情具備足夠的耐心,要立志做一個長期主義者
人生的目的絕對不止成功這一種,因為從大機率上講,成功註定是少數人的,那麼身為大多數的我們的人生就全然沒有意義嗎?顯然不是這樣的,每一個人無論所處何種行業,都有他自身的價值,我們不能抹殺掉大部分人的貢獻,去恭維那少數幾個站在金字塔頂端的人;
另一方面,對於我們當下所做的事情要有足夠的耐心,不急於想要立竿見影的回報,學會延遲滿足。就像竹子定律,竹子用了四年時間僅僅長了3厘米,從第五年開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瘋狂的生長。僅僅用了六周就漲到了15米。其實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將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數百平米。所以不要擔心你此時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報,要知道每一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時光,那是付出很多努力卻不一定有結果的日子,而所做的這一切都是在紮根。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大家都知道金子總會發光的,但大部分都在想怎麼發光,很少有人在想如何成為金子。」真正優秀的人,一定不是鋒芒畢露、急功近利者,他們能腳踏實地的做好自己,並且相信時間不會虧待任何一個真正努力的人。
3、對於人生的無常,我們能做的只有接受,這不是消極的被動狀態,而是一種對於生命的臣服。
當代心靈導師埃克哈特·托利寫過一本著名的書《生命的力量》,這本書中對於臣服有這樣的描述:
對於有些人來說,臣服可能很消極,意味著失敗、放棄、無法面對生活中的挑戰、遲鈍、退縮等。然而,真正的臣服是與這些完全不同的。臣服是一種順隨生命流動,而不逆流而上的簡單而又深刻的智慧。如果你突然感覺到非常輕鬆、清晰和寧靜,那麼,毫無疑問就是你真正地臣服了的信號。
人生無常,我們要學會向這一事實臣服,承認痛苦的必然性,看似悲觀消極,實際卻蘊含著強大的行動力和正面向上的能量,因為對於痛苦的逃避只會加重我們的焦慮和恐懼,承認痛苦是正常的,我們才能將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我們可以掌控的事情上。
王陽明有一次看見一位友人坐立難安,萬分焦慮的樣子,就上前詢問他遇到了何種煩心事,原來這位友人的孩子生病了,他心裡萬分焦急,擔憂孩子的身體狀況。
這時候王陽明勸慰他說:「此時正是你修煉的時候,以前學的東西,只有在遇到事情時想著去應用,才是真正的學到了。孩子生病了,做家長的心裡難過是正常的,可是凡事都有個度,如果只知道一味的悲傷,就是存了一點私意,認為為什麼是我的孩子生了病,為什麼我要經歷這些痛苦,這樣只會讓你的痛苦加重。當你能去一點私意,認為芸芸眾生生病這是自然規律的一部分,我們要接受這一事實,它發生了就是發生了,去面對解決它就可以了,這樣你會淡然得多。」友人聽罷,懸著的心當即鬆了下來。
尼采也表達過同樣的觀點:「所有必然的東西,都不會使我生氣,愛命運是我本性的核心。」
亦如濟慈所說:「承受所有赤裸的真相,平靜的正視境況,這才是至上的美好。」
當然臣服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會經歷批判、操控、抗拒、任由事態發展、自我欺騙、接受現實,採取行動等不斷反覆的過程,但是為了內心的安寧與幸福,我想這個過程是值得我們去好好體會和實踐的。
4、通過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做刻意練習,逐步改變頑固的生存本能
在《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殺死你》這本書中,作者給出了幾個小方法幫助我們降低對於不適因素的過度敏感,進而緩解我們的焦慮情緒。
培養感恩情懷:感恩來自於大腦邊緣系統,也是原始生存本能的組成部分。我們可以通過培養感恩情懷來影響大腦邊緣系統對不適因素的體驗,可以記錄下三到五個讓你感激的事情或經歷,當我們感覺不適時,仔細回想這些事情所帶來的感恩的感覺,這樣就能將不適因素與焦慮之外的感覺聯繫起來。
嘗試放空自己:當空閒的時候,我們一般很容易感到不安和焦慮,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更喜歡保持忙碌的狀態。其實我們可以嘗試在一天中抽出一小段時間,可以是十分鐘或半個小時,這段時間什麼都不想,放空自己,以此來慢慢馴服原始的生存本能。
拓展你的心理舒適區:心理舒適區就好比肌肉,是可以通過鍛鍊來增強的,我們可以嘗試每天做一些小的挑戰來拓展自己的舒適區:讀一本你覺得有點晦澀難懂的書,每天走不同的路線上下班,去一家從未去過的飯店用餐......
當我們對焦慮不再只是一味地唯恐避之不及,而是對它多一分了解,多一分覺察,我們的內心也會慢慢變得淡定、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