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彭婷婷)儘管在2018年就已經提出,但「新基建」這個概念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走紅。從中央到地方,對新基建的重視程度空前。一個較為普遍的共識是,大力發展新基建,不僅是穩經濟的必要舉措,也是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的現實選擇。新基建的發展將帶來哪些變化?
資料圖。CNSPHOTO供圖
現實選擇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之下,投資作為宏觀逆周期調控重要的抓手,其托底經濟的作用更加突出,新基建進程步伐逐漸加快。「基建投資在當下被賦予經濟起動機和助推器的重任,而新基建投資不僅關乎短期經濟增長,更是未來創新驅動型發展的基礎。」產業經濟專家董曉宇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近期中央和地方密集部署新基建,多次提及相關內容。
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提出,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要以整體優化、協同融合為導向,統籌存量和增量、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打造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2月2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積極擴大有效需求,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發揮好有效投資關鍵作用,加大新投資項目開工力度,加快在建項目建設進度。加大試劑、藥品、疫苗研發支持力度,推動生物醫藥、醫療設備、5G網絡、工業網際網路等加快發展。
2月23日,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指出,要積極擴大國內有效需求,加快在建和新開工項目建設進度,加強用工、用地、資金等要素保障。
按照中央指示,多地緊急行動,2020年重大項目投資計劃密集公布。在這些項目中,新基建尤為引人注目,成為本輪投資中的熱點。
但確切地講,新基建並不是一個新概念。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了新型基礎設施的概念,提出要「加大製造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只不過,在這場疫情中,新基建被放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年3月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明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風口之下
3月29日,在我國經濟版圖中最活躍地區之一的珠三角地區,廣州市發布了加快新基建助力數字經濟發展的十條措施,旨在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著力打造數字經濟發展新樣板。
而這只是各地發力新基建的一個縮影。
中國商報記者梳理各地近期出台的基建發展規劃發現,各規劃都涵蓋了產業轉型發展、創新驅動以及與「五網」建設相關的新基建項目。毫無疑問,新基建已經成為各地穩經濟、促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那麼,新基建到底新在哪兒?
事實上,當下對於新基建並沒有明確的定義,一般觀點認為,其主要涉及七大領域,包括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充電樁、5G基站建設、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和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
新基建與傳統基建有著怎樣的區別與聯繫?董曉宇表示,新基建的一些領域其實是傳統基建的延續,比如特高壓輸電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說其「新」,主要「新」在更加強調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的科技含量,數字化可以對傳統基建進行賦能。
這也就是說,新基建並不代表著對傳統基建的完全替代。一方面,新基建離不開傳統基建的助力,如5G通信的建設就是在已有通信網路基礎之上進行的建設;另一方面,新基建可以與傳統基建進行深度融合,發揮新技術優勢。
浙江工商大學浙商研究院副院長、教授楊軼清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新基建更瞄向新經濟的未來。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中國新經濟在世界上具有一定優勢,像電商、移動支付等消費網際網路具有明顯優勢,但在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優勢還不是很明顯。新基建領域是未來經濟增長的主要增量和主戰場。
而在新基建的主戰場上,5G產業是毫無疑問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勤認為,預計到2025年我國5G網絡建設投資累計將達到1.2萬億元,工業企業開展網絡化改造投資規模有望達到5000億元。5G網絡建設將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以及各行業應用投資超過3.5萬億元。
根據相關機構測算,今年我國5G投資規模將近3000億元、特高壓投資規模超600億元、軌道交通投資規模在5000億元左右、充電樁投資規模100億元、數據中心投資規模約1000億元、人工智慧投資規模約350億元。
風口之下,新基建同樣成為科技巨頭競逐的一條全新賽道,阿里巴巴、華為、京東、聯想等躋身其中。此外,一些科技行業的獨角獸代表企業,如寒武紀等也將目光鎖定在這個領域。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肖旭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具體而言,新基建有利於打破對商業活動的時空限制以及提高市場主體在虛擬空間中互動與溝通,將為提供信息、數據服務的科技型、知識型企業帶來利好。
不走老路
市場對新基建效應寄予了厚望。但與此同時,一種擔心也在悄然發生,這輪新基建狂潮是不是2008年4萬億元刺激的翻版?
據了解,2008年,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我國大刀闊斧地推出了4萬億元投資計劃,高鐵、高速公路、房地產等建設的加速,在穩定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後遺症。但不可否認的是,基建投資依舊是刺激經濟回暖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與2008年不同的是,儘管有媒體稱今年各地的重點項目和工程投資規模已經接近50萬億元,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重大項目投資並不只是今年新開工的,其中很大一部分還包括前一年已經開工需要繼續建設的、今年計劃開工建設的甚至處於備案審批階段的項目總規模。實際上落到今年內的投資計劃總規模並不見得足夠多。
國泰君安的研報顯示,在政府基建投資中,尚未有關於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具體統計,但可以從PPP(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是公共基礎設施中的一種項目運作模式)庫細分項目中窺見一斑。目前存量PPP項目總投資規模大概為17.6萬億元,其中,傳統「鐵公基」(鐵路、公路、機場、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約7.1萬億元,占41%;狹義新基建項目在17多萬億元PPP項目庫中,不足1000億元,占比只有0.5%,即便加上類新基建項目的2.6萬億元,新基建的投資規模也只有PPP項目庫的15%左右。
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表示,如果當前還把加大基建簡單定義為刺激「鐵公基」,是存在嚴重誤解的。啟動新一輪基建,關鍵在「新」,要用改革創新的方式推動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而不是簡單重走老路。
與此同時,從所處產業周期來看,部分新基建所處行業還處於產業生命周期的早期,離大量投產和規模應用還有相當長一段距離。楊軼清以5G建設舉例,5G的應用價值更多體現在智能製造、自動駕駛、智能醫生等中高端產業領域,但這些領域還處在產業生命周期早期,也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相關產品還在研發中。
此外,新基建並沒有可參考的發展模式,其未來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楊軼清表示,不排除當前對新基建的投入有一定「廣撒網」的成分,但由於新基建關係著我國未來能否占據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戰略制高點,這種投入又是必不可少的。
董曉宇認為,在推進新基建過程中,要注意避免炒概念、炒熱點,尤其是要力戒一些地方政府將傳統的基建項目想方設法包裝成新基建;要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和本地發展的實際,不能以中央支持新基建的政策導向為藉口來鋪攤子、搶項目,無序擴大地方政府債務規模,避免形成地方政府債務「壓縮-擴展-壓縮」的怪圈。
任重道遠
資本市場的表現是經濟活動的投射。連日來,在A股市場上,以5G、雲計算、特高壓等為代表的新基建概念股行情火爆。但新基建能火多久,進行新基建的錢從哪裡來,又如何有效落地?
從已披露的信息來看,不少地方的項目投資額較往年略有上浮。與2019年相比,重慶2020年重大建設項目個數、總投資均提高30%以上,特別是新開工項目個數、總投資分別提高近70%和40%;江蘇年度計劃投資5410億元,比上年增加80億元。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雖然新基建在各地政府的投資清單裡面比重有所提升,但僅僅是作為一部分,且相當多的省份並不將其作為投資的大頭。
那麼,新基建的錢應該從哪裡來?中泰證券分析認為,從基建資金結構來看,預算內資金、國內貸款和自籌資金,這三大部分資金占基建資金來源的90%左右。預算內資金的發力主要來自赤字率的上調和調入資金增加;自籌資金中,專項債和政策銀行金融債可能成為今年基建發力的主要來源;受益於項目資本金比例的下調,基建領域貸款會有邊際改善。
在中商智庫首席研究員李建軍看來,當前地方政府的債務水平比較高,完全依靠政府的財政支持和債務支持是不現實的。新基建項目的融資必須依靠多元化的融資體系,並在融資方式上有所創新。
除了錢,在推進新基建的進程當中,「還要強調投資收益和回報」,董曉宇表示。而楊軼清則認為,要確立市場主導、企業主體的投資理念,充分發揮民營企業主體和市場機制的優勢。
毫無疑問,新基建發展任重而道遠。以亟待突破的新基建之一的充電樁為例,其建設現狀可以用嚴重不足來概括。據統計,截至2019年12月,我國充電樁保有量達到121.9萬台,其中公共充電樁51.6萬台,私人充電樁70.3萬台,車樁比約為3.4∶1,遠低於《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規劃的1∶1的指標。
另以5G基建為例,據統計,截至今年2月,三大運營商共在全國開通5G基站約15.6萬個。如果要滿足全國基本需求,建設的基站總數將達400萬到500萬個,而要充分滿足產業網際網路需求,基站數還要在此基礎上翻一倍。
雖然新基建的需求潛力巨大,但推進之路還需要走得更穩些。肖旭告訴記者,一要加強在宏觀方面的布局與調控,提高投資的效率與針對性,避免重複性建設;二要加快標準化建設,秉持「共用先立、急用先行」的原則推出有關的技術標準,強化不同地區之間設施的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