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是我們與天堂的聯結。它們不懂何為邪惡、嫉妒、不滿。在美麗的黃昏,和狗兒並肩坐在河邊,有如重回伊甸園。即使什麼事也不做也不覺得無聊——只有幸福和平和。」
——米蘭.昆德拉
2003年,日本著名的繪本小說《再見吧,可魯》一經問世就圈粉無數,感動了亞洲的3億人,書中的導盲犬「可魯」也被稱之為「21世紀最賺眼淚的小狗」。
日本作家石黑謙吾花費了十五年的心血完成了這一部小狗傳記,用鏡頭記錄的形式跟蹤了導盲犬可魯從出生,長大,訓練工作,到生病死亡這一個短暫的生命過程。
真實生活中的導盲犬
早在1819年,維也納就有了世界第一家導盲犬訓練基地,而在我們中國,導盲犬訓練基地到2006年才開始成立。
在對導盲犬的訓練中,需要先進行品種和血統匹配。在出生兩個月後,小狗就會被送到和其匹配的盲人家中,用正面強化的方式來教授他們學習和人的日常禮儀,熟悉各類的出行工具和主人的日常所需。
到了10個月之後,它們還會回到基地,參與為時半年到10個月的訓練。在層層篩選之後,大約能有15%-30%的狗通過標準測試,成為真正的導盲犬。
如果和視障人士配對成功的話,指導員還會在這一組合中定期的觀察和跟蹤效果。
生活在大千都市中,很多人喜歡狗,養狗可能只是將它當做寵物,然而,對於患有眼疾障礙的特殊人士來說,這些導盲犬是他們的」眼」。
一個真正合格的導盲犬訓練是極其殘酷的,電影為我們呈現出來的也只是九牛一毛而已。
在電影中,我們看到檢驗一隻導盲犬是否合格的依據是讓它拉著主人走,在前面設置相應的障礙和吸引物,來試探導盲犬是否能夠順利通行,經得起誘惑。
然而,在真實的訓練中,檢測導盲犬需要讓狗狗趴在地上,人用盡全力去擰它的耳朵,而合格的導盲犬不會因為疼痛而發生聲音或者是位移的。
我國的視力障礙人群達到了1731萬人。導盲犬訓練基地非常少,以致於這個名詞說出來都略顯陌生,然而,我們的盲人基數卻是龐大的。
培養一隻導盲犬,需要花費十幾萬元的費用,培養成本之高導致配比供不應求。
就拿香港來說,需要使用導盲犬的人數高達16萬,而可供使用的還不到50隻;
我國內地就更少了,100萬名視障人士里未必能有1位配得上導盲犬,供求比例之懸殊也是驚人的。
02,銀幕中的溫情「小Q」
「你是我的眼,帶我領略四季的變換。」
用這首歌詞來形容主人公李寶庭和小Q的關係,再恰當不過了。
電影《小Q》講述的是一隻聰明可愛的小狗小Q和視力障礙的天才蛋糕師傅李寶庭從誤會到後來相互溫暖,互相成為知己的故事。
小Q在訓練師傅的悉心照顧和訓練中成長成為一隻合格的導盲犬,然而,基地卻將它安排給了一個性情怪誕,脾氣暴躁的視障主人李寶庭(任達華飾)。
剛開始,由於不能接受中年失明的現實,李寶庭對於小Q充滿了抗拒,他粗魯的拒絕了小Q的陪伴和幫助,三番五次的奚落他,甚至要趕他走。
最終,被小Q的溫暖和勇敢所感染,兩人成為彼此的依仗和相互的知己,小Q改變了李寶庭的脾氣,讓他對生活燃起了新的希望,一人一狗,讓這部電影多了更多的趣味和反差萌。
和一般的溫情電影不同,《小Q》的電影感動的背後隱藏著編劇和導演對於公益心的寄託。
主要表現在電影中的兩個細節展示:
第一個細節:「你沒長眼睛啊?」
在故事中,主人公李寶庭在大街上,誤撞了別人,別人諷刺他「你沒長眼睛啊?」
在我們正常人的周邊,盲人似乎是一個離我們太過遙遠的群體。
我們很少見到盲人牽著導盲犬進入到公交車,地鐵,酒店等公共服務領域,他們生活的艱難是常人無法想像的。
然而,在1731萬人這樣一個龐大的群體背後,普通人能夠給他們提供的幫助是杯水車薪的,因為對他們而言,生活自理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積極正面的心態引導。
他們的生活是有苦難言的,很多事情說出來就是揭露傷疤。
在對別人充滿寬容和關懷的同時,其實也是在盡著自己的一份力量,為中國的盲人,為他們能夠堅強的生活下去。
第二個細節,殘酷的「狗肉節」
就是主人李寶庭去參加自己師傅的生日會的時候,自己的導盲犬被壞人抓走準備為「狗肉節」做準備。
在師兄的的幫忙下,李寶庭費勁了千辛萬苦,和壞人廝打纏鬥,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小Q,他們緊緊擁抱在了一起。
導盲犬對於視障人士來說,是他們的「眼睛」,而對於壞人來說,可能只是為了餐桌上一頓豐盛的晚宴,相比較而言,人性的自私,虛偽和殘酷在這裡體現地淋漓盡致,香港電影在這一方面要比大陸電影更為犀利。
這也是影片想要傳遞給觀眾的兩個信息,保護動物,愛護特殊人士,也許你的一個自私的舉動會讓他們失去「眼睛」和賴以生存下去的希望。
03,任達華:戲裡戲外,始終如一
「我們人類可以得到永遠的愛,還有忠誠,(它)好像伴侶一樣。」
對於劇中的表演,任達華充分展現了自己影帝的精湛演技。
看慣了他對於黑幫匪徒和警察臥底的演繹,很難想像這樣一個硬漢到溫情劇中塑造溫情的「爸爸」角色。
在對盲人的演繹中,他不能用眼神去傳達,只能夠依靠動作和神態,然而,卻表現的可圈可點。
自己對於命運不公的憤怒,小Q被抓走之後的心急如焚,自己離開小Q時候的心痛和不舍,都拿捏到了關鍵點。
任達華先生在兩個月前在為電影《小Q》做宣傳的時候,不幸被刺傷,然而,堅強的演員憑藉著職業素養和敬業精神勇敢的挺了過去,還感謝著社會各界影迷的關心,他自身的遭遇和電影中呈現出來的主人公命運如出一轍。
讓觀眾對於任達華這一位堅強的演員充滿了關切和同情,他塑造的人物,更為立體形象。
據了解,《小Q》的幕後團隊全部都是愛狗人士,而導演羅仲謙表示,自己一看到劇本「眼淚就掉了下來」。
電影是感人催淚的,這也是所有愛狗人士必看的電影題材。
原著中這樣描述:
「到了天國以後,要清楚地報出自己的名字「仁井可魯」噢!」
仁井先生剛說完這句話,可魯的瞳仁突然開始放大,後腿一伸,便停止了呼吸。下午四點六十分,仁井太太輕輕地合上了可魯的雙眼。
希望所有的盲人和導盲犬都能被善待;
愛,責任,忠誠,始終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