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
有不少昔日古城的往事都掩藏在地下
說不定你每天經過的大街小巷下面
就是千百年前的另一個世界……
今天
四川省文物局召開新聞發布會
又公布了一項成都考古新發現
從2013至2019年,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在青羊區東華門街至成都體育中心一帶,
開展了連續多年的考古工作,
再次發掘揭露出大面積古代城市遺存!
主要包括三個部分的收穫:
秦漢六朝大城生活區
隋唐至兩宋摩訶池池苑園林區
明代蜀王府宮城建築群
帶你穿越回古代,看看挖掘出什麼?
(一)秦漢六朝大城生活區
秦惠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11年),張儀、張若等築成都城,其中大城為蜀候、蜀相、蜀守治所,此後的兩漢六朝時期,大城一直為成都的政治中心。
東華門遺址約處在大城的中部偏東,發掘出土了排水溝、水井、灰坑等,以及大量的陶質器皿、瓦當、筒瓦、板瓦、錢幣等生活遺物,與當時城內高等級的衙署府治或宮室殿宇等建築物存在密切關聯。
(二)隋唐至兩宋摩訶池池苑園林區
摩訶池,又名龍躍池、宣華池、宣華苑,是隋唐至兩宋時期成都城內著名的池苑園林景觀。池開鑿於隋代,相傳為蜀王楊秀(573-618年)展築成都子城的取土處,池名得自梵語。
唐代中葉以後,此池聲名漸起,已為城內一大勝景,是眾多達官顯貴、文人墨客的宴飲和遊玩去處。除卻園林景觀的功能外,摩訶池亦為唐代成都全城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活用水保障。
五代前蜀立國於成都,王建改摩訶池為龍躍池,王衍又名宣華池、宣華苑,大興土木,環池修建宮殿,一度成為皇家園林。後蜀孟昶在位時, 於宣華苑廣植牡丹, 故又名「牡丹苑」。
兩宋時期,儘管摩訶池的範圍已開始縮減,但仍不失為城中一大盛景,名仕往來者依舊絡繹不絕。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營建蜀王府,填池以做基礎。東華門遺址發掘的摩訶池池苑園林,建築年代從隋唐至兩宋,延續600餘年,主要有池岸、步道、庭院、殿基、溝渠、水井、小型水池等,還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皿和建築構件,基本展現了池苑東岸一帶的建築格局面貌。
(三)明代蜀王府宮城建築群
明代蜀王府,即明代蜀藩王的府邸,舊址位於今四川省成都市中心城區。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正式下達了在成都修建蜀王宮殿的詔令,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竣工,前後營建近9年。從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在蜀王府先後生活過的蜀藩王共計10世13王。
蜀王府在明代歷史上曾出現兩次宮牆頹壞,三次火災,經過兩次維修,但未遭大的損壞。明末張獻忠攻陷成都,建大西政權,曾一度據王府為宮,清順治三年(1646年)遭毀滅性破壞,存續時間長達256年。
東華門遺址發掘的蜀王府建築群,主要由城牆、道路、河道、凸台、踏道、橋樑、木構建築、水池、台榭、碼頭等各類設施組成,功能上主要是宮城內的苑囿區,占地範圍南北長約240米、東西寬約100米,總面積超過24000平方米。出土遺物包括陶瓷器皿、建築構件、鐵器、木料、動物骨骼、植物果核等,其中的幾件「大明宣德年制」款青花瓷器,為明代宮廷瓷器中罕見的精品。
工作人員表示,東華門遺址的發現,充分表明這裡自戰國末年以來,即為張儀所築大城的核心生活區,證實了以往僅見於傳說或文獻記載之「摩訶池」的確切存在。尤其是隋唐至兩宋摩訶池池苑園林和明代蜀王府宮城建築群,規模龐大,氣勢恢宏,工藝精良考究,為研究長達2300餘年的成都城市史提供了珍貴參考依據,是考察成都古城形態及其演變進程的文物窗口和時空坐標,同時也是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根基與文脈所在。
2016年
成都被列入中國「十大古都」
成為繼北京、西安、南京、洛陽等
九個城市之後
又一大古都
從開明王朝時期開始至今2300多年來,
城址未變、城名未改、中心未移,
可以說
成都是一座具有很強的
歷史延續性的城市。
今年5月20日,考古人員在成都通錦橋附近發現唐及五代,清代兩個時期的城牆;
清代城牆基礎及牆基
2017年8月,考古隊員在青羊區的西城花園小區文物勘探工作中,發現75座古墓,年代從戰國晚期至唐宋年間。
考古現場
2016年11月,成體中心,像往常一樣的進行著翻修活動,只是這一次的翻修,一不小心,就在自家院落里挖出了一個明代蜀王府遺址……
年年考古新發現!
處處有歷史遺蹟!
成都十二時辰!
時時可穿越古今!
來源:成都日報
供圖:四川省文物局採訪對象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版權歸屬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來函告知
我們將在24小時內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