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國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回顧

2019-12-31     中國社科馬克思主義

雖然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個別論斷可能會不準確、不清晰,甚至存在誤解馬克思的現象,但是,我們應該在充分肯定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當代中國哲學發展積極意義的同時,在批判性的反思中克服它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

2019年度我國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一方面關注英國、美國、法國、德國、俄羅斯和東歐等國家及地區的左翼思想熱點,另一方面始終著眼於中國現實及全球資本主義最新情勢,在對資本主義進行批判的過程中,提出了許多具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思想意味的理論觀點和思想經驗。以下便按照上述兩個層面,對2019年我國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基本情況和特點做一番回顧。

走向宏觀研判的

英美馬克思主義研究

英美馬克思主義研究在我國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對英美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中,如何看待對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的不同解讀問題,一直是我國理論界關注的重中之重。對英美馬克思主義者圍繞具體議題所產生的論爭關注,有21世紀英美學界關於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理解的「單線論」與「多線論」的爭論,即馬克思是否持有非西方社會可以跨越資本主義社會形態而發展的觀點;英美等國馬克思主義學界圍繞馬克思的正義觀的系列爭論,如對伍德命題(「馬克思並不認為資本主義是不正義的」)的捍衛與批判;英國早期馬克思主義中的科學與歷史之爭;激進左翼對政治本體論的新解及其民主策略問題;歷史唯物主義與空間正義問題;等等。針對這些爭論,國內學者不僅做出詳細的梳理,還結合對馬克思文本的分析給出了自己的判斷。其中,本年度國內學者對激進左翼由闡述到多數批判的轉向值得關注。此外,英美國家的《資本論》研究現狀與趨勢,馬克思主義與女性主義的關係問題,英美馬克思主義者對階級問題的深入分析以及對資本主義危機的新論,等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關注與批判性分析。可以說,英美馬克思主義研究在開發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新論域、新問題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啟發與借鑑。

本年度國內學界對法國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研究主要在兩個層次上展開,一是重新反思阿爾都塞的理論事業及其遺產,二是深入把握後阿爾都塞時代法國左翼理論的主流動向。在第一個層次上,國內不少學者均依託新近問世的一二手材料和相關中譯本(主要包括《政治與歷史》和《論再生產》),就阿爾都塞與同時代哲學的複雜關係、阿爾都塞之馬克思主義闡釋中的斯賓諾莎要素與馬基雅維利要素,以及阿爾都塞的結構思想與情勢思想間的內在張力等重要問題作了不同程度的說明與剖析。在此基礎上,一些學者試圖從不同角度揭示出,在全新且複雜的當前現實情境下,近半個世紀以來看似逐漸淡出左翼理論舞台中心的阿爾都塞思想,依舊憑著其精準有力的理論分析,對診斷及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相關結果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第二層次的研究可以被視為對上述工作的一定程度上的拓展。以巴迪歐、朗西埃等「前阿爾都塞派」思想家為主要焦點,許多學者一方面繼續緊追當前法國左翼知識界的最新動態,致力於由此勾勒出後阿爾都塞時代法國馬克思主義的複雜理論版圖,並在此過程中彰顯梅洛-龐蒂、福柯、德勒茲等始終與馬克思主義傳統進行對話的知識分子在辯證法、社會權力與政治鬥爭等問題之思考上的啟示性。另一方面則以他者為鏡,通過審視當下法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們對歐洲乃至整個西方世界之複雜情勢的分析與反思,從中挖掘出空間治理、注重民主與革命等可批判性吸收的資源。

在對德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中,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和學派的發展問題是研究的重中之重。近年來,國內學界的整體研究趨勢開始從單個人物研究拓展到對議題本身的探究與對學派整體的宏觀研判。本年度國內學界的研究充分體現了這一趨勢。從議題方面來看,主要分析了阿多諾生存論的存在論批判,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和程序主義民主理論,弗斯特的跨國正義思想,資本主義社會的加速現象,等等。其中,由霍耐特的高足哈爾特穆特·羅薩所闡述的資本主義社會加速問題得到了較多的關注。從整體的研判角度來看,有對批判理論發展的方法論、理論旨趣以及發展路徑的研判,例如批判理論與內在批判方法的關係問題,批判理論中的本真性研究路徑,辯護的正義是否能作為批判理論新的規範性基礎,等等。批判理論的最新發展問題也得到了相應的關注,尤其是霍耐特於2018年卸任社會研究所所長之後批判理論應何去何從的問題。除了對法蘭克福學派的持續高度關注,本年度也有一些學者或嘗試利用其他思想資源重新理解馬克思及其思想,如藉助海德格爾的思想資源重解異化現象;或挖掘其他理論家對馬克思的不同解讀,如挖掘德國的「馬克思新閱讀」運動在重解《資本論》以及馬克思國家理論方面的貢獻。

反思蘇聯模式

加強研究的整體性

在俄羅斯及東歐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由於研究對象所具有的獨特歷史和現實情況,國內學者的考察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一是俄羅斯及東歐地區的馬克思主義學者對蘇聯模式的討論與反思,二是他們對本國及地區當下諸多特定社會問題的理論剖析,三是這些學者對資本主義全球化局勢的批判與相應構想的替代性方案。在第一個方面,對蘇聯模式的反思之所以受到國內研究者的關注,主要原因在於這些反思提供了重新思考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革命原則與革命戰略之動態關係,以及後革命階段社會建設等緊要問題的契機。在第二個方面,通過考察俄羅斯及東歐學者對所在地區的工人階級分化、工會式微、移民困境等現實問題的討論,國內研究者試圖把握資本主義生產生活方式對後蘇聯時代的該地區所帶來的影響和衝擊,並由此更具體有效地洞悉資本主義系統的運作機制。這一總體上的立意也體現在第三個方面的觀察中,對於國內學者來說,從俄羅斯和東歐馬克思主義理論界對全球資本主義之批判和替代方案之尋求中,可以歸納出在21世紀構想及推進社會主義模式的切實路徑,尤其是能夠強化對於如何以異質於新自由主義之方式落實社會性自由的思考。

反思近幾十年來我國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發展歷程和整體狀況、它的貢獻與存在的問題,是本年度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內諸多學者著墨頗多的重要部分。復旦大學陳學明、南京大學張亮和中國人民大學羅騫等幾位教授都指出,西方馬克思主義對促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具有一定的貢獻。陳學明教授認為,「西方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產生影響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從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從20世紀90年代初至21世紀初;從21世紀初至現在。在這三個階段中,西方馬克思主義分別作出了以下貢獻:打破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和僵化的理解,為中國人民實現思想解放提供了一定的批判性武器;蘇東劇變後為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自信提供了一定動力,為正確地總結蘇東劇變的教訓提供了借鑑;為開闢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理論資源。此外,羅騫教授指出,西方馬克思主義對我國哲學學科發展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西方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論域的轉變、後形上學世界觀的形成、批判性哲學思維方式的塑造以及提供新興哲學論題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同時指出,雖然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個別論斷可能會不準確、不清晰,甚至存在誤解馬克思的現象,但是,我們應該在充分肯定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當代中國哲學發展積極意義的同時,在批判性的反思中克服它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

批判數字資本主義推進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

本年度國內學界在吸收國外馬克思主義相關成果之基礎上作出的第二大理論推進,乃是對數字時代資本主義的生產生活方式的全面反思。南京大學藍江、華東師範大學吳冠軍和清華大學夏瑩等青年學者在此方面的工作具有代表性。概括而言,在上述學者看來,倘若由福柯所創製、阿甘本等人所推進的圍繞生命政治問題展開的批判工作要在當下社會的特定情勢中真正發揮效力,一個必要的步驟是要認清數字化時代資本主義形態的重要變化,尤其是由此種形態所規制的生活方式作用於社會個體的具體機制。正是在此框架內,數字化資本主義時代的身體規訓、交往異化、空間治理、節奏加速等重要議題得到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經由與海外學界相關領域的重要學者如斯蒂格勒等人直接或間接的共議乃至交鋒,國內研究者在上述問題上的思考也不斷地得到細化與深化,由之而來的,便是對於數字化資本主義時代之主導性意識形態更應當被把握為科技意識形態還是數字資本與數據資本之關聯和差異,以及如何有效地與數字資本主義形態展開多層次的主導權鬥爭等開放性問題的持續回應與辨析。總而言之,以資本主義的數字化形態為聚焦,國內學者不僅積極介入到對資本主義系統的討論和批判之中,而且在對資本主義現實的深切把握方面,提供了審視視角和認知工具。

以國外馬克思主義學界對資本主義之批判及替代性方案之構想為參考,國內學者也紛紛立足於中國現實,在黨的十九大所明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時代的大背景下,就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之重要環節的開創21世紀人類新文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核心話題作出了富有價值的討論。不少學者共同指出,一方面,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根基歸根結底是馬克思主義的。換句話說,在馬克思就人類生產生活方式之轉變,以及相應的歷史及文明之轉變而作出的精準論述中,根本上彰顯的也就是以揚棄資本主義生產生活方式為手段,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的社會發展路線。另一方面,在對資本主義之現實批判與現實反抗在西方世界普遍遭遇重重阻力的當下時代,擁有諸多成功經驗的中國方案顯然能夠在走出全球現代性困境、矯正現有文明缺陷、開創新文明類型等事關人類共同命運的重大課題上,提供不可或缺的視角和資源。從國內學者在上述論題上持有基本一致的總立場來看,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導向推進國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同時以對構建新文明和人類命運共同體而言極富價值的中國經驗推動世界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無疑是當下及未來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基本路線和現實使命。

綜觀2019年度我國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可以發現,如何在深切把握世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動態之基礎上,紮根於中國現實和中國經驗,開展一種以全人類福祉為指向的切實有效的資本主義批判,依舊是一項重要的理論和現實任務。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周愛民 王春明

(作者單位: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TrrYm8BMH2_cNUg6J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