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關於網絡小說的故事

2019-08-01   最後一米陽光

你有多久沒有完整地看過一部長篇網絡小說了?我大概有四五年了,幾千章節,每個章節三四千字,一本網絡小說就可以輕輕鬆鬆的打發少則一星期,多則一個月,甚至有些追連載的,更是好幾年。

這大概就是網絡小說的魅力吧,深深的被小說里的人物所吸引,劇情,人物,像一場大夢。那種感覺,就像是平行時空中找到了另一個自己,跟隨著劇情一步步淪陷,患得患失,五味雜陳。真懷念那種感覺,只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自己不再追網絡小說了呢?

還記得第一次接觸網絡小說,那時候還是讀初中。那時候,各種童話故事已經滿足不了自己的胃口了,於是恐怖故事、小說、經典名著、笑話,似乎都只能讓人短暫的沉浸其中。那時候,語文課本中的小說片段永遠是最先讀完的,可是,這也滿足不了閱讀的慾望,於是,跟著找到原著,跟著看了很多經典的名著。

慢慢地,手機開始盛行了。從最初的只是通過QQ聊天,到逛論壇,再到瀏覽網頁上的新聞,然後,不知怎麼的開始期待起小說來了。那時候,金庸、古龍這些大神的作品也只能通過書籍或者電視劇去了解,網絡小說,也只是停留在青春的悸動,《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在校園盛行,才知道,原來還有這麼一種小說。

接下來,抱著手機熬了將近一個月,看完了。很過癮,不眠不休依舊覺得時間不夠,上課偷偷的看,下課了迫不及待的就去追劇情,甚至腦海里幻想著,將喜歡的人對號入座,在小說中體會著青春,品嘗著愛情,感受這由文字構建的美好而疼痛的愛情。

無疑,那時候是幸福的,幸福的很簡單。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又在小說中了解著世界的另一面。於那時候的自己,這就很知足了。

後來,網絡小說開始盛行,各種玄幻、修真,甚至「黑道小說」風靡一時,熱血,刺激,沒有那些大的東西,江湖是英雄主義的江湖,情懷是個人英雄主義的情懷,大男子主義,各種全知全能的大神,或是扮豬吃老虎,痴迷於劇情無法自拔。很過癮,等上高中的時候,我已經看了一百多部長篇小說,都是那種動不動就三四千章節的網絡小說。於我而言,那段時間是充實的,有一種虛假的充實感。

出社會了,一切似乎都變了。各種被打壓著,壓力、生活、家庭、工作、朋友,一切都比小說里的世界更繁瑣,更複雜。見證了諸多的人性的黑暗,日漸在平庸的日子裡抗爭著,靜靜絕望著。這是成年人的世界的一部分,無法拒絕,無力反抗。日漸,我開始認識到自己的不自量力。

自此,小說成了解壓的一種消遣,明知道這是假的,虛構的,卻依舊沉浸其中。這一刻,小說徹底淪為了一種夢了。所有現實中沒有的,都照進了網絡小說。就這樣,渾渾噩噩,平庸中度過了平凡的青春,但終究這也不算太差,最起碼有夢,有過幻想和小說里的熱血青春,以及懵懂的愛情。

從什麼時候開始放棄網絡小說呢?那是在某一天裡,翻著翻著,發現沒什么小說可以看了。不想等著連載,還有一些「太監」(就是寫到一半就沒寫的),再就是劇情雷同、毫無新意,似乎網絡小說到了某種瓶頸。果斷棄了。

再後來,忙於生活的日常,依舊沒什麼改變,無聊、枯燥、乏味,依舊平庸的過著往常的生活。我想,這是絕大多數人的日常吧。

就像是突然少了點什麼東西,剛開始悵然若失,久而久之,終於習慣了失去這件東西的生活,適應著,繼續生活中。

再次翻開網絡小說,已經是多年了。電視劇、電影已經開始斷斷續續的和網絡小說展開了合作,《盜墓筆記》、《斗破蒼穹》,越來越多的網絡小說搬上了銀屏,被稱作大IP的網絡小說再一次將人們拉進過往的回憶中,販賣著情懷,用電影、電視劇的方式,帶人們重溫舊夢。

於商業而言,他們是成功的。可只有看過小說原著的人才明白,失真,演技拙劣,甚至劇情和特效都大大的縮減。到現在,不點快速×2.0壓根就沒辦法好好的看,偏偏更新比小說連載還慢,簡直是折磨人。索性不看了。

再次看網絡小說,是因為《全職高手》,雖然是網絡小說改編,電視劇和原著小說依舊存在著劇情上的刪減,但似乎也沒有那麼糟糕。但是,資深的網絡小說迷就知道,要想看到完整的劇情一定要去看原著小說,這樣才能理解那些被高度處理過後的情節。於是,我果斷的再次翻開網絡小說。

往昔的回憶鋪面而來,我開始熬夜,花了整整五天,一千多章的小說終於落幕。看完後,劇情在腦海里閃過,很熟悉也有些陌生。我發現,我有些適應不了小說裡面的腦洞了,裡面的很多心思,如今看來顯然是不夠嚴謹的,不過好看,夠燃。只不過,看完後又開始患得患失了。

是的,每一次看完一本書,一部電影,或是一部電視劇,總會多多少少有些情緒在其中。這是融入進角色的後遺症。若是從理性的角度來說,顯然是毫無意義的。也就是這方面的原因,這麼多年能夠控制不去翻開網絡小說。可說到底,感性些,簡單點似乎也無可厚非。畢竟,生活能夠感性的地方已經越來越少了,能做夢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

到處充斥著商業的東西,看不懂,無厘頭,或是毫無價值,只是為了博取某些人的關注。這些,在社會上混個幾年早已熟稔,沒多大的新意,甚至連想像的空間也被理性分割。畢竟,已不是當年的少年了。

依稀還記得,當年自己也曾寫過一本「太監」,不過那次不是我自己放棄了,而是出於意外。這是生活的一個小插曲。那是在讀初中的時候,初三。三年的時間,我已經是資深網絡小說迷了,看倦了那些胡說八道的東西,對於固有的一些東西也漸漸有了自己的想法,於是,萌生了自己寫小說的想法。

那時候,是寫在一本筆記本上的。明明時間緊迫,畢竟臨近畢業,可是耐不住自己喜歡。於是,課堂上老師講著課,我就在下面寫著,厚厚的一本筆記本,密密麻麻的都是自己的心血。寫到一半的時候,已經在同學們傳開,傳來傳去,那種少年的虛榮和自負,顯然是太幼稚。可說到底,這是第一次嘗試,能夠得到同學們的認可,已然是一種滿足。

可是,後來這本承載著我心血的小說竟然被偷了。說來好笑,那次是臨近畢業,大家都忙著搬東西,而我和宿舍的同學跑去網吧通宵。可想而知,一個宿舍沒有人,東西被偷似乎也正常了。可是就我的小說被偷了,那些課本什麼的也都沒事。那種感受,可想而知。這就像是寫完了一篇作文,老師說字寫得太糟糕重寫,雖然內容什麼的也都記得,但是重寫的心卻不會有多高燃了。我就是那種感受,自此我的小說生涯也告一段落了。

這就是網絡小說的故事了,說來,也不無遺憾。只是,青春大概就是如此吧,多年以後,回首往事,有些東西早已面目全非。


謝丹儒

2019年7月於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