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朋友:
你好!
見字如面。有些話不吐不快,我就直說了。至於說出來會怎樣?說了又如何?為什麼要說呢?萬一沒人理自己不就成自言自語、自娛自樂了?多尷尬,多失望啊!也好羞恥啊!
張楚有一張專輯就叫《孤獨的人是可恥的》,不知道你聽過沒有?現在我已經忘了第一次聽到那首同名音樂時的感觸了。印象中,我記得尤為清楚的是,在我困難的時候,他的聲音曾伴隨我走過很長一段路。我還記得,有段時間我徹夜地單曲循環著這首歌。現在想來,「大概那段時間我也同樣孤獨吧!」
雖然,我也知道,這種孤獨與他所表達的可能不是同一個孤獨。而孤獨的人是可恥的,我當時是不是也這樣想呢?多半是這樣的。不論是戀愛,還是孤獨;無論是獨立的個體,還是群體中的「異類」;無論我多渴望融入人群,還是處在人群中時的格格不入。那時候,我有多煎熬呢?又是多驕傲啊?
在大家都覺得一切歲月靜好時,熱鬧,歡樂,美好,我卻只能眼巴巴望著,然後離他們遠遠地。既羨慕,又渴望,卻始終不敢邁進那一步。「我不敢讓別人知道我的孤獨,同時也懼怕自己的孤獨。」
你體會過那種心情嗎?
面對那突如其來的孤獨,不知從何處冒出來的孤獨,怯懦、恐慌、逃避。始終格格不入,始終學不會與孤獨相處。偏偏孤獨還自生自長。那種感覺就像是身體的某個部位長了個暗疾,而且這個暗疾還越來越明顯,越來越醜陋。於是,因為這個暗疾,你不斷懷疑自己、否定自己,自慚形穢。然後,你被嚇住了,步步逼退。最終你不得不逃離人群,蜷縮在世界的某個角落,兀自孤獨且感傷。「那時,你多半也覺得自己是個怪小孩吧!畢竟,那時的你處於花季、雨季,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是最美的時期啊。」
「我的青春叛逆期,就是這樣度過的。與孤獨相伴。那時,該是多孤獨呢?多自卑,多煎熬啊!」
後來發生了什麼呢?「你是如何從孤獨中走出來的呢?」
其實,自從我意識到孤獨的存在,到學會與孤獨相處,乃至於曾經一段時間我逃無可逃,對生活、現實、未來產生懷疑,繼而陷入深深地絕望,最後走到現在這一步。「我依舊沒能從孤獨中走出來。」
之所以沒能走出來,並不是因為別的什麼,而是當你學會了如何與孤獨相處,並開始享受你們的相處時光時,它的不好,種種的不適,各種不安和懷疑,絕望與焦慮,自卑和怯懦,當你接受了這樣的自己、自己的缺陷和全部,當你意識到這就是你自己時。「它就不再是問題了。」
不知道你發現沒有?生命中很多時候,我們所認為的問題,真的是我們所認為的那樣嗎?並不是。孤獨也是一樣的。
我們所認為的孤獨,很大程度上,它不過是一種錯覺,或以錯覺魅惑著我們、誤導著我們,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醒我們:「人,生而孤獨。」
「只不過,那時的我們並不覺得、也不認識它而已。」
一旦你對它有所了解,產生懷疑,進行深思、探索、追問,你很快將會發現:「它,原來在更早之前就曾出現過,只不過那時的你並不把它當回事兒罷了!」
既然如此,那後來它又為何會成為問題呢?尤其是,成為你的問題。獨有的,獨一無二的,甚至是與眾不同的、格格不入的。
就像我之前提到過的,我依舊沒能從孤獨中走出來。實際上,「當我與眾人混在一起時,我嚮往孤獨;孤獨時,我又在渴望遇見我的同類;但解除孤獨畢竟只能靠相愛、相知的人,其餘的人不過擾亂了孤獨,反而使自身倍感孤獨。」
不知道你是否覺察到:當你與眾人站在一起時,你在不自知不覺中已經陷入到「比較」中去了。你在評價、批判、審視、觀察、反思,也算計,同時也通過他們在進一步認識自己。只是說,認識自己之後呢?「你是選擇接納這樣的自己,還是會去改變自己呢?」
更多的人,可能第一時間不會想著去改變自己,同時也不會真正地接納自己。往往這個時候,你會把他們與自己對立起來,把他們放到對立、衝突、矛盾中去,然後,你們產生了爭執、爭論、爭辯。結果怎樣了呢?你是說服了他,還是被他說服?你們達成了和解,還是徹底激化彼此矛盾,惡語相向,繼而互相傷害?又或者,在這之前你們本就對自身產生了懷疑?為了避免這種懷疑進一步發展下去、為了避免尷尬與失望,你們選擇了沉默,並因此不得不獨自承受著那突如其來的孤獨。
也許在這時,你會進行反思,繼而醒悟過來:「不要要求別人是完人。」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各自的孤獨,各自所做的妥協,各自所承受的或不得不承受的部分,不正是因為你是你,他是他麼?
「如果所謂同類便是一致,如果所謂表達便是共識,如果所謂交流便是妥協,那該是怎樣的無趣呢!」
就像照鏡子,孤芳自賞;就像說話,自言自語;就像遊戲,自娛自樂。想想那些曲意迎合、巴結奉承、投機取巧、混淆視聽;再想想那些洋洋自得、恃才傲物、目中無人、目空一切;還有那些優柔寡斷、鬱鬱寡歡、患得患失、自甘墮落……「多熱鬧啊,那麼多的寂寞陪著自己!也是真無趣,真孤獨呢!」
何況,即使是自己,也有厭倦自己的時候吧?甚至,這才是常態。也恰恰是這樣,更多的人才會想著去改變、不斷變得更好,以及社會才能有所發展啊。如果僅從生存的角度,僅靠謀生那一點點需要,為了滿足這種需要或滿足於這種需要,那麼,發展未免也太遙不可及。說到底是,「人類真正需要的東西是非常之微少的。」
關於這一點,很多人都誤會了。很多人認為改變往往出於慾望或利益。只是,不妨想想看,「慾望和利益是怎麼被發掘出來的呢?」
難道首先不應該是不滿足於現狀或因意識到這種不滿足而去想辦法解決?
於是,有人給我們提供了諸多方案,我們採納它,他們也將因此而獲得利益。或者,我們自己根據自己的情況,去找尋解決方案,然後在此過程或結果中,我們繼而獲得內心的滿足。「利益和慾望得到滿足的前提正是因為匱乏、厭倦在前面鋪路啊!」
那麼,孤獨呢,或者說,如何才能不孤獨呢?
也許你還記得,我前面說過相愛、相知。其實它們也有前提,它們的前提就是,人與人其實都很相似的,不同就那麼一點點。就像一個人不是有沒有問題,而是有多少問題。其中的差別就來自於那一點點。我們之所以感到孤獨,不正是因為不同,或細微的不同麼?當我們無法與這部分不同相處時,接納不了或不被別人所接納,而我們需要別人的接納時,或因此而受傷、自卑、懷疑、否定,焦慮以及各種負面情緒緊隨其後。「那時,我們就是孤獨的。」
相愛、相知,雖然前面說解除孤獨,但更準確的說法應該叫緩解孤獨。你留心觀察就會發現,孤獨是始終存在的。哪怕在相愛、相知的過程中,以及在這之前或之後,孤獨也依舊會時不時地冒出頭來。不過是當你遇到這些人時,你與他們之間的感情能夠很大程度上沖淡孤獨,將你從孤獨的狀態中暫時地脫離。那麼,為什麼是他們,而非所有人呢?本質而言,確實所有人都具備這樣的條件。但要想達到這種境界卻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而相愛、相知則很好地扮演了一個中間的角色。為抵達那一境界提供了條件。」
你想想看,我們與人相愛,或與人相知時,我們無論是看別人還是看自己,是否會覺得說不同也並非那麼不可原諒呢?究其原因,他們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我們的不同,同時,也不會強加於我們更多的負累。「至於說,你因為相愛或相知而想要去改變,那我就不知道你們算不算相愛或相知了。」
簡單說,讓你因為某人去改變,或為了某人去改變,雖然很多人常這麼去做,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甚至後面自己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發展到這一步。原因其實並不複雜,更多時候不過是我們想錯了、想偏了。你想想看,當你不是發自內心想要去改變時,也就是說當你有了明確的傾向性時,而且那個傾向性還是基於別人,你的那一點點不同還能殘存多少呢?那真正屬於你的魅力呢?
要知道,別人之所以被你吸引,正是因為那一點點不同啊。現在,你連那一點點不同都摧毀了,那你也就沒那麼可愛了。當然,你可能會想,要維持,要穩定,但這種維持和穩定不過是一廂情願的想法罷了。就像別人讓你不做自己,或者你不讓別人做他自己,這可能嗎?要知道——「我們做任何事情,只有自己心甘情願才會覺得理所當然,繼而才會義無反顧。否則,往往是很難走到最後的。」
因此,我希望,你不要懼怕自己的孤獨,也別害怕邁出去,不僅如此,我還鼓勵你勇敢地邁出那一步。「去接納自己,面對自己,以及真誠地做自己。對孤獨也是一樣。」
是的,如何才能走出孤獨呢?答案就是勇敢地邁出去,無論是行動上的還是思想上的,勇敢地往前邁進。只有這樣,你才能讓別人看見和發現,畢竟知己或愛情可不會自動找上門來。所以,這也是我鼓起勇氣給你去信的原因了。「不懼怕表達,是為了接近更真實的你,也是讓你知道真摯的我是怎樣的!」
不知不覺又寫多了。你知道的,可能這就是我吧?可能也就是面對你啦!換做其他人,我可能就什麼都不說了。好了,今天我們就此打住!
最後的最後,致以最真摯的問候,祝好!
謝丹儒
2022年3月4日星期五 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