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不再對往事耿耿於懷,才能遇見幸福和自在

2019-08-11     江徐的自留地

【本文原創首發,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文|江徐


有人說,人生境界在於四句話: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十六個字,成為我們 一生的修行。為之不斷學習、改進。因為:

那些夢寐以求的,讓我們孜孜不倦、上下求索。

那些半路失去的,讓我們耿耿於懷、難以放下。

無法坦然,因而患得患失。

無法淡然,因而難以釋懷。

一位朋友,在微信中向我訴說她親情關係中的恩怨。

在她出生只有幾個月時,母親不幸病逝。她也是後來才知道,父親當時打算將自己送人,祖母不舍,將她留了下來,含辛茹苦地養大。

這個真相,讓她一時難以接受,也對父親懷了怨恨——誰不會怨恨一個曾經想要拋棄自己的親人,不管是何種理由?

整個成長過程中,她的父親從來都是缺席,沒有陪伴,沒有溫存,沒有交流。這種徒有血緣的關係,就像塑料花束上的水珠,沒有一點點生命力。

後來,父親另娶妻子,重組家庭。給她最大的感受就是——有了繼母,也就有繼父。

再後來,她外出求學 、工作、遇到深愛的人,有了屬於自己的溫馨港灣。

逢年過節,難得回去一趟,父親對她也表現得冷淡、疏離,好像她不是他的親生兒女,而是外來的客人。父親跟「那個女人」,以及「那個女人」帶來的孩子倒顯得格外親昵。這樣的反差,讓她感到心冷又辛酸。

去年,她生孩子,父親與繼母從老家趕過來看望。臨走之前,父親給嬰孩包了一個紅包,又對她說悠悠絮叨,說著過去那些年,都是他做得不好,說著如今內心的悔意。

父親一句「對不起」,讓她內心冰封多年的積雪一下子化解、消融,眼淚流淌而出。

她告訴我,那一刻,所有的執念都獲得釋然。後來因為學佛,加上做了母親,內心變得柔軟起來,也明白了一件事:

心執怨念,毒害的只是自己;諒解別人,放下的卻是自己。

作家木心說:「不知原諒什麼,誠覺世事盡可原諒。」

釋懷,便是如此。

加拿大作家翁達傑的《戰時燈火》,是一部關於秘密與真相、失去與釋懷的小說。

小說主人公是一位叫作納撒尼爾的少年。在他14歲那年,父母以出國工作為由,把他和姐姐撇下不管,委託給朋友照顧。

這些所謂的朋友,來去不定,行蹤可疑,看起來很像是罪犯。

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姐弟倆在地下室發現了一樣東西——母親臨行前,當著他倆收拾整理好的行李箱!行李箱為何沒帶走?母親為何欺騙他倆?她到底去了哪裡?去做什麼?何時回來?

成長的關鍵階段,母親非但沒有給予陪伴,還帶來一個巨大的謎團。

如此一種成長環境,讓少年極度缺乏安全,同時在心頭紮下一根刺。從那之後,揭開謎團的面紗、探尋事情的真相,成為納撒尼爾自我成長的最大動力。

十年過去,他始終對母親當年的離開與謊言耿耿於懷,無法給予原諒。

後來,他默默調查出母親從事的工作——與情報機構有關,需要高度保密。換言之,出於職業操守和使命,她有諸多迫不得已。

直到母親因為職業喪命,直到他了解到母親對自己和姐姐的關愛從未真正離開,直到他切身體驗到生活的困厄,才對過往學會釋懷。

小說開始,少年鄙視母親將洗過的衣服隨意攤在門前灌木上晾曬的舉動;小說結尾,已經歷經世事、長大成熟的少年,用同樣的舉動懷念去世的母親。

這樣兩個前呼後應的細節,便是對「釋懷」最好的詮釋。就像書里的一段話:

「你回到那過去的時光是帶著現在去的,不管那個世界是多麼黑暗,你都不可能在離去的生活里不帶走一點光明。你是帶著你成年人的自我去的。」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明玉是一個讓人既羨又憐的角色。

羨的,是她事業上的成功。年紀那麼輕,人又那麼美,因為抓住了機遇,又肯努力打拚,早早實現了財富自由,馳騁職場,走路帶風。

憐的,是她親情上的失落。母親重男輕女,自從有記憶起,母親就苛待、冷落她;父親自私軟弱,大半輩子活在妻子管束下,從來不給予蘇明玉渴望的呵護;大哥只顧埋頭學習;二哥從小到大對她各種欺負,就像前世冤家。

這樣一個毫無溫情可言的原生家庭,是蘇明玉一直想逃脫的。多少年來,她為之奮鬥,試圖用錦繡前程,向家人證明自己。

多年過往,當她再次走進童年生活過的姑蘇深巷,腦海中那些由於母親的偏袒帶來的辛酸記憶紛至沓來,儘管母親已經去世,她還是無法釋懷……

當父親日益老去甚至給子女惹出麻煩,當原生家庭一次次因為經濟問題發生矛盾,蘇明玉自願或者不得不用錢解決的時候,她內心難以釋懷……

只因為,曾經遭受的冷遇。

直到她了解到父母當年的婚姻、在舊物中發現母親一直小心珍藏著的自己的學習獎狀、父親患了老年痴呆後不自覺地流露出對她深藏的父愛,蘇明玉才懂得,父母並非不愛自己,只不過,每個人都有生活的困厄。而困厄,將愛意壓制下去。

《世說新語》中有句話:「由是釋然,復無疑慮。」

當你不再對往事耿耿於懷,才能真正開始擁抱幸福。

當你能夠對怨恨冰釋前嫌,才能心懷坦然繼續前行。

愛是願意相信,不愛便是疑慮重生。

人生如旅,來來往往,大多屬於過客,最終留下的才是歸人。

那些過客中,總有那麼一個人,會讓你念念不忘,耿耿於懷。

當你糾結於過去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而難以釋懷的時候,悄然錯過的,卻是當下時時刻刻正在後退的風景。

活在當下。這樣四個字,誰都會說道,卻不是誰都能做到。

釋懷,是莊子那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釋懷,是蘇東坡那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釋懷,是曾國藩那句「過往不戀,當時不雜,未來不迎。」

釋懷,是徐志摩那句「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只有當你做到往事釋懷,才可明月清風,輕鬆自在。

只有當你學會活在當下,才可水落石出,柳暗花明。

【作者簡介:江徐,80後女子,十點讀書籤約作者。煮字療飢,借筆畫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詩情誰與共》。點擊右上角「關注」,收看更多相關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FnJiGwBvvf6VcSZI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