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當今社會,一旦提起讓爸爸們帶娃,媽媽們腦中便不斷浮現出像塑料袋裝娃、綁腿式遛娃等等的不靠譜畫面。
"父親帶娃"不靠譜,那也是因為我們傳統觀念的限制,在我們的傳統文化里,帶孩子一直都是母親的責任,父親在這裡扮演的角色很模糊。
所以當今社會才會出現很多的"喪偶式育兒",父親在孩子的陪伴中被過度地弱化了,忽視了父親的存在,這對於整個家庭來說都是一種缺憾。
《2017中國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的數據顯示,在55.8%的家庭中,媽媽是陪伴孩子的主力軍,爸爸陪伴較多或者一起陪伴的家庭僅有12.6%和16.5%。同時,爸爸在工作日陪伴時間僅有2.9小時,在周末也只有7.7小時,遠遠低於媽媽們的4.6小時與10.9小時。
這些數據很明顯地告訴我們,誰才是帶娃的主力軍?很肯定的,是媽媽。那麼父親帶娃到底會有什麼好處呢?
1.父親帶出來的孩子會更聰明
美國耶魯大學一項持續了12年的研究,從嬰兒時期到孩子十幾歲各個年齡段所進行的跟蹤調查結果顯示:由父親帶出來的孩子智商都比較高,他們在學校裡面成績會比其他人的更好,以後走向社會也會比其他人更加成功。
因為在父親的身上有著一些母親所不具備的特性,比如說父親的沉穩、理性等,這一些都可以通過互動傳承給孩子,對孩子的成長也是大有裨益。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也曾做過一個分析,對11000名同時期出生的50歲英國人做了調查,並在其中發現了一個相關性,那就是童年時期父親參與帶娃的人智商會更高。
爸爸們在孩子的時候,經常都是不按常理出牌的,這種看似不靠譜的親子互動,也只有爸爸在腦洞特別大的時候才能做的出來,在父親與孩子的玩樂中,不僅能夠提高孩子的智商,還能夠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
2.爸爸帶出來的孩子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更強
在家庭中,媽媽擅長的是形象思維,而且顯得比較感性;但是爸爸們則是理性的代表,擅長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這兩種思維對孩子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
比如說,爸爸教孩子做數學題,本身擅長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就可以很好地幫助孩子建立起強大的數學邏輯和抽象思維;而媽媽擅長的形象思維,會讓孩子從生活入手,這就比較適合培養孩子的興趣和數學啟蒙了。
看來,想要孩子數學好,還得靠爸爸們的多多參與才行啊。
3.爸爸帶出來的孩子意志力更強大
一個孩子的運動和身體協調能力好不好,主要是看孩子的第一任體育老師是誰。通常,爸爸們會比媽媽們更加喜歡打籃球、跑步、踢足球或者是攀岩等等,所以孩子很多的運動理念和運動習慣都是來自於爸爸們。
而在爸爸帶孩子運動的過程中,更加能夠培養孩子不服輸的精神、堅強的意志力以及持之以恆的信念。
很多爸爸都會鼓勵自己的孩子進行一些比較有挑戰性的運動,所以孩子在以後的發展中都會養成一種勇敢面對難題、分析解決問題的邏輯,能夠對自己負責,保持父親的堅毅、勇敢。
4.爸爸帶出來孩子都比較自信
前面提到過,父親一直都是理性的代表,面對孩子,爸爸們往往表現得更加寬容和自由,尤其是在面對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媽媽們面對孩子犯下的錯誤,都會選擇"碎碎念"。相比之下,爸爸們的寬容和自由,更容易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增強孩子的安全感。
如果爸爸能夠跟媽媽配合,一個細心,一個理性,更能讓孩子接受來自家長的建議。
記得小時候,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碗,我母親可以因為這件事情而念叨上一天,那個時候只要我母親一念叨,我就覺得頭疼,就像唐僧念緊箍咒一樣。但是我父親就不是這樣的嘮叨,他只是簡單詢問了一下,然後叮囑我清理碎片,下次記得小心一點。
所以,為什麼在很多孩子的心中,自己的父親都是一個蓋世英雄?因為父親什麼都敢讓孩子去做、去嘗試,這讓孩子獲得成就感。
英國著名文學家哈伯特說:"一個父親勝過一百個校長。"對於男孩子來說,父親是自己學習的榜樣,他勇敢、理性、睿智,會儘量地模仿自己的父親;而對於女孩來說,父親是自己人生中接觸到的第一個男性形象,通過父親理解和認知男性,並知道了和異性相處的方式。
科學證明,要讓孩子變得優秀,請讓父親多多參與!
- 1.媽媽們要學會放手
在傳統觀念裡面,媽媽一直都是帶孩子的主力軍,但是到了今天,帶孩子這種事情是缺一不可的。
如果你想要自己的孩子跟父親能夠有濃厚的親子關係,那麼媽媽們就要學會放手,讓爸爸們參與進來。就算爸爸們每天都很忙,但還是需要為孩子做一點什麼的,比如抽出十幾分鐘的時間陪孩子玩、輔導孩子做作業、或者是跟孩子聊聊天。
只有媽媽適當放手,爸爸才有機會和空間發展帶孩子的本領。在孩子面前,媽媽要把自己的幾個弱項留給爸爸,作為爸爸的專屬特長。
- 2.雙方要尊重差異,彼此給予信任
之所以讓父親參與帶孩子的過程,是要在孩子留下一個完整的父親形象,爸爸和媽媽帶孩子的方式是不同的,他們各自所執行的養育功能也不一樣。
母親是照顧、滋養和包容的,父親是力量、智慧和規則的。母親比較感性、內向,父親比較理性和外向。只有兩者達到平衡,孩子才能夠健康、更完整地成長起來。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媽媽的溫暖照顧多了,爸爸的陪伴歷練少了,那麼在養育中,父親的功能也未必能夠得到充分地實現。
- 3.父母雙方要直接引導,簡單要求
如果媽媽們還是擔心爸爸們不靠譜的帶孩子方式,那麼也可以通過避免一些嘮叨、抱怨、指責等無效方式來實現。
爸爸們的大腦會自動屏蔽嘮叨和"碎碎念",所以媽媽說了也等於沒說,所以讓爸爸們帶孩子,如果不得不交代爸爸的要點,我們可以用最簡單的、直接的方式告訴對方:
"包里有一件外套,待會回來時比較涼,給孩子穿上。"
"孩子最近上火,儘量不要給他糖果,讓他多喝水。"
- 4.媽媽們要幫助爸爸討娃歡心
孩子可能會因為之前少了爸爸的陪伴而對自己的父親有了疏遠的現象,媽媽可以幫助爸爸想點辦法去討孩子的歡心。比如說出差回來給孩子帶一點小禮物等等。或者是和孩子一起玩遊戲,建立感情。像是家裡經常會玩的枕頭大戰、搭積木、跑步、打籃球等,媽媽要鼓勵爸爸跟孩子玩起來。
5.媽媽要多利用資源,幫爸爸做好物質準備
媽媽們可以提前幫爸爸們準備好玩具,或者是故事書、繪本等,當然也包括了一些關於爸爸育兒的書籍。
孩子最喜歡的無非就是玩、聽故事,爸爸們可以選擇一本合適的繪本,讀給孩子聽,在講故事的過程學會和孩子相處的方法。
關於繪本的挑選,我們可以選擇一些比較適合父親和孩子的書,這樣呢,父親在讀故事的時候,自己也能從中揣摩出帶孩子的訣竅,讓自己變得更容易和孩子相處。
像《謝謝你來當爸爸的寶貝》、《月下看貓頭鷹》《和爸爸一起讀書》《小熊和最好的爸爸》等。
在玩具方面,爸爸們可以選一些自己擅長的玩具,比如樂高、積木、智力桌遊、各種球類等等。
我們可以看出,父親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重要,讓孩子的父親參與進來刻不容緩。這個社會到處都流傳著"喪偶式育兒",指責爸爸們的缺席。相比之下,媽媽們在生活中對孩子有些很多良好的示範。
如果說母愛是天然的,那麼父親的愛也是喚醒的。科學已經證明了,父親帶出來的孩子都是比較優秀、比較聰明的。
我是奶果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