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新型冠狀病毒此刻正在中國傳播,而正確的認識病毒和人類的關係,當下人們還需要反思自己的行為。如果不想清楚這個問題且作出改變,可能下一次還會有危害更大的病毒戰爭。
近幾年發生了好幾次病毒戰爭,2009年的禽流感、2003年的SARS和2014年伊波拉病毒,差不多是每間隔6年就有大規模殺傷性病毒爆發。2020年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和2003年的SARS病毒是近親,有著非常高的同源性。
研究結果顯示,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基因序列與2003年的SARS的相似性大約為70%,基因差異來源於兩類與冠狀病毒和宿主細胞相互作用的關鍵蛋白。
研究人員推測,新型冠狀病毒原生宿主為蝙蝠,但從蝙蝠到人中間還可能存在更多的中間宿主。也就是說這些病毒讓人類不知所措,它們本來只攻擊蝙蝠等,但是這次竟然可以侵襲了人類。
在《病毒星球》一書中提到,69%的人攜帶了一種致癌病毒,當事人卻不知道,人類在本質上不過是一堆不斷混合、閃轉騰挪的DNA,8%的片段還是來自病毒。所以不要以為病毒就是不好的,這是在某些我們不知道的地方有「矛盾」最後發起了戰爭。
病毒帶給我們死亡與傷痛,也帶給我們生命與未來。
人和病毒的關係,病毒是如何侵犯人類的呢?可以從病毒和人體的細胞來說起。細胞是構成人體的最小單位,而每一個細胞的表面之下,都隱藏著一個比科幻小說更為離奇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數十億微型機器每時每刻都在各司其職,相互協作。
當我們遇到病毒不要驚慌,畢竟我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我們每個人都是由120萬億個細胞組成,雖然每個均各不相同。內部所含的指令也不一樣,細胞有點像嬰兒,誕生時都長的差不多,但很快就會有變化,在不同的國家會說不同的語言,人體也同樣如此,一些細胞說心臟的語言,一些細胞說肝臟的語言,每個地方的細胞肩負的功能也是不同的。
蛋白質就是這個奇妙世界裡的「工人」,複雜的化學物質組成鏈狀結構,再結合形成壯觀的蛋白質機器,有些蛋白質可組成令人驚嘆的構造,比如支撐細胞的內部骨架。
這些宏偉的之架結構,根據受力的改變不斷調整。通過自建與重建,賦予細胞形狀和堅韌度。
另外還有當搬運工的馬達蛋白,它們利用細胞骨架為公路,將養料、化學物以及生命必需物。運送到需要的地方。它們只是維持這個繁忙社區的微型機器的一種。
科學家常會被問到細胞內的部件怎麼會知道,該去什麼地方工作呢?細胞內部肯定是雜亂無章的,這種碰撞大多是隨機的,但只要足夠物質。
病毒大軍進入人體,與細胞較量中。什麼是免疫系統?人的身體里有一群細胞,識別非正常細胞,比如癌變細胞,發現後就格殺勿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免疫監視。
但是真正的戰爭才剛剛開始打響,當病毒還在細胞內部忙碌時,我們的抗體已完成改造,並重返戰場。
他們裝上了新的受體,為敵人量身定製的封鎖武器。然而,即使抗體數量龐大,仍然無法阻止所有病毒。但它們有戰友,細胞垂亡之際發出的信號沒有,巨型白細胞向被侵略的細胞聚集。吞噬逃逸的病毒,它們在學習如何擊敗這些傾入者。它們也在學習如何擊敗這些入侵者。一旦病毒被免疫系統發現,你體內的安全系統便會提升級別。這樣的好處就是,負責生產抗體的細胞。
然而我們的細胞將要面對的是位宿敵,引發這種抗衡的起因非常的普遍。你甚至都不會覺察我們每天都在遭受這些無形生物的頻頻轟炸,細菌與病毒,我們有皮膚,作為第一道防線抵擋它們入侵。但我們也有致命的弱點。我們的嘴巴鼻子是通往外界的開放的通道。我們會觸碰物體,會摸嘴唇,揉眼睛、擦鼻子,它們得以入侵,一旦進來了,就無法驅逐。
新型冠狀病毒這種病毒設計精良,每個都只抱著一個目標,突破細胞的重重防線,入侵細胞核,但凡有一個病毒進去細胞核,就能控制整個細胞。
人類和病毒之間的戰爭便是進化,但這是協同進化,雙方都必須改變。就像是一場軍備競賽。一方得到了更好的武器,另一方也得跟上。
即使單個細胞在與病毒進行史詩班的對決,要記得,你有數以萬億計的細胞,雖然獨個的細胞戰敗了,但是大多數時候,人體仍能夠取勝並康復。
戰鬥結束了,暫時如此。
一場戰爭雖然失去了很多細胞,但有更多健康的細胞將取代它們,每個細胞的核心含有一個與我們DNA相同的副本,經由我們的父母,以及他們無數代的祖先遺傳下來。
人類的DNA可以追溯至三十億年前的那個原始細胞,它的出現早於人類,遠早於哺乳動物。遠早於恐龍。這一譜系將我們與地球上所有動植物聯繫在一起,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老祖先。
那就是一個包含單鏈DNA的細胞,然而病毒和我們一樣古老,它和我們一起進化,迫使我們不斷改變,否則我們將輸掉這場生死之戰。
這場永不停歇的軍備競賽促使我們進化,使得雙方都變得更強大。
如果沒有與宿敵之間的殊死戰鬥。我們不會進化成今天的樣子。細胞的歷史充滿改革和創新。
因為病毒迫使細胞不斷改變,它們 幫助細胞適應不同的環境,才賦予了我們今天的模樣。
這場與病毒的戰爭,時時刻刻都在,雖然我們很少覺察,但是我們互爭雄長,相互增長,共同提高。
鍾南山稱疫情拐點還要幾天:關鍵仍要早發現早隔離,今天(7日)下午,鍾南山院士回應
「#全國新增確診病例連續兩天明顯下降#」時表示,這並不能證明拐點到來,他個人估計這個拐點到來還得有幾天。
現在看起來早發現、早隔離的工作開始起效了。
向抗戰在一線的英雄致敬!!
我是藥師小平,更多的用藥科普,歡迎點擊右上角加關注,謝謝你哦
更多的問題可以留言一起探討。
您的點贊、點評、轉發是支持我繼續創作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