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誕奮鬥歷程曝光:成名和上班一樣累,別在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

2021-02-25     壹創新商學

原標題:李誕奮鬥歷程曝光:成名和上班一樣累,別在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

01 真正經過暗淡無光的日子,能從城市的邊緣,社會的底層爬出來的人,遇到機會就會狠狠抓住。

最新一期的奇葩說上,面對辯題#「20歲有個一夜成名的機會,該不該要?」李誕的一席話,引起不少人的沉思。

他在說辯論觀點,也在說自己的奮鬥心路。

他的原話是這樣的:2020年我聽到最有價值的一句話,特別好玩,叫做做大事和做小事,付出是一樣的。」

李誕解釋道:「成名和上班一樣累,該你難受就會難受,如果有一個好的機會,為什麼不把握呢?

20歲的時候失敗也是很好的,至少也能告訴你不該干這個。」

這句話是李誕發自內心的真實想法,對機會的把握組成了他的成名歷程

李誕活的很清醒,他不拒絕機會,出名了掙錢,理所當然。毫不避諱他對金主的「阿諛」、對金錢的偏好。

李誕,是最不贊成詩與遠方的。當別人都在嚮往詩和遠方,田園牧歌的時候。

他說,沒有詩和遠方,沒有田園牧歌。

有的是大蚊子和遍地的牛糞,有的是寂寥無趣又漫長的歲月。

參加工作後更是被社會現實深深打擊,從不談夢想。

2012年李誕終於遇到第一個人生轉折的關鍵的機會。這一年他進入脫口秀節目《今晚80後脫口秀》寫段子,由此踏入演藝圈 。

5年之後,他得到第二個人生轉折的機會,擔任了騰訊視頻喜劇脫口秀節目《吐槽大會第一季》策劃人、編劇。

《吐槽大會獲得成功之後,李誕開始被大眾所熟知。

他嘗到了成名的甜頭,獲得了更多出鏡的機會。

當時出名的綜藝節目,只要是不必耗費體力的,他幾乎參加了個遍。

2019年,李誕開始擔任導師參加的達人秀節目《奇葩說》,成名這條路上,他越走越遠。

02 蔡康永說,智慧就是隨著你面對困難一步步栽培出來的。遇到機會不妨試試,不行,大不了再換一個賽道。

一位消失了3年的香港小姐——朱千雪。

她在2012年,參加香港小姐成為當年人氣最高的選手,順利出道,各種資源傾斜而來。

但是她在事業正處於上升期的時候,選擇了淡出娛樂圈,重返校園。

她修讀了香港中文大學碩士,之後繼續修讀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博士學位。

畢業後,她順利成了一名律師。

她對自己的選擇,解釋說:

「今天有工作做,不代表明天有工作做,現在很多觀眾喜歡你,但如果有日觀眾轉口味,我會如何? 我不希望沒得選。讀書有樣好,日後如果我真的離開,都不會脫節。

這一番話,可以說是人間清醒。她預見了危機,跳出了成名的舒適圈。

回到奇葩說的那個「二十歲一夜成名的機會,該不該要的辯題,反方會認為一夜成名暗藏危險。

但危險的不是機會,是得到機會後的放縱、妥協,是遇到舒適圈放棄成長的自己。

有一位朋友從年薪40多萬的公司離職,進入月薪5千的體制內的工作。

後來他發現:工作沒有麻煩,生活的麻煩就會顯現出來。

他只怪自己當初過於天真,低估了平靜生活所需要的費用。

看似安逸的選項,不代表真的安逸。 輕鬆的道路,往往會越走越艱難;而艱難的道路,往往會越走越輕鬆。

03 面對機會的選擇,其實隱藏著一個人的思維模式。

《月亮和六便士》中有這樣一句話:「人生漫長轉瞬即逝,有人見塵埃,有人見星辰。」

什麼是星辰,什麼是塵埃?

看著星辰的人會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眼裡只有塵埃的人會說:「不入虎穴,也不會失去什麼」

看著星辰的人相信:條條大路通羅馬,走起來就對了;

眼裡只有塵埃的人告訴自己:那些人一出生就在羅馬,我已經輸了。

星辰代表的是一個人的夢想,未來。而塵埃是指,你只會低著頭走路忘記了頭頂的星空。

前者是成長型思維,後者就是固定型思維。

這兩種思維模式是史丹福大學的一位心理學家卡羅爾·徳韋克提出的。

他發現,兩種不同思維模型對同樣的人生挑戰和困難會做出同的反應模式

在《終生成長》這本書中,他曾做過下面這個實驗:

他讓同學們想像一下,如果你經歷了這樣糟糕的一天,你會怎麼做?你會怎麼想?

你上了一門對你來說很重要的課,課上教授公布了期中考試成績,你得了C+。

等到晚上準備回家的時候,你發現自己的車上貼了一張違章停車罰單。

你感到非常泄氣,打電話給最好的朋友想要傾訴,但是卻沒有打通。

固定型思維模式者是會這樣說的:

「我感到被拒絕了」

「這個世界跟我過不去」

「我是個失敗者」

「我是個傻瓜」

「所有人都比我優秀」

「我太差勁了」... ...

他們把「失敗」從一種行為「我失敗了」,轉變成一種身份「我是一個失敗者」

換句話說,他們會把發生的事,當作一個衡量自己的能力和價值的直接標尺。

他們經受不起失敗,批評,挑戰,反對等,慢慢他們習慣於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做事,拒絕接受挑戰。在否定自我的泥潭裡越陷越深。

而他們修復自尊的方式,無外乎兩種:

一種是,他們會去找比自己還差的人;

另一種是,去責備他人或者找藉口。

成長型思維模式者看後,他們會這樣說:

「我會更努力地學習,下次停車的時候我要更加小心一些,不知道我的朋友是不是今天過得不開心。」

「C+這個成績告訴我,我必須在課堂上加倍付出努力,我依然有半個學期的時間來提高我的成績。」

... ...

他們不會把失敗行為,上升到自我身份的認知。

他們認為,天賦只代表每個人的起點參差不齊,能力和才能仍然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鍛鍊得到發展和提高。

他們的未來才會有更多的可能。

04 從固定型思維,轉變到成長型思維,並不是沒有辦法。

卡羅爾·徳韋克的《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一書中,提出了一個策略,4個步驟:

第一是接受

你要學會去接受你的固定型思維模式。其實,大部分人都是兩種思維方式的混合體。

比如有人認為自己理科學習能力不行,擅長文科;

有人認為自己做不好一個管理者,但可以做好一個創造者,可以埋頭搞設計或者發明。

「固定型思維」帶來的行動力不足是很正常的事,這是可以改變的。

第二是觀察

你需要觀察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會在什麼情況下被觸發?

在什麼時候出現?接下來的行為是怎麼樣的?你當時是什麼樣的感受?

當你了解了固定型思維模式出現的原因和時機時,也不要急著去評價,你要保證自己的客觀性。

第三是命名

給你的固定型思維起個名字。像對待一個朋友似的,逐漸將它與自己分離。

每當它出現的時候讓你可以跟它對話,找理由馴服它。

第四是教育

我們的思想需要馴服,這一點在心理學中是得到證實的。

但是如何馴服呢?最好的辦法還是自己對自己的勸說。

自我監督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你要把你和你的負面思維,負面情緒分離。

保持客觀公正無私的態度去觀察他,評價他,教育他,鼓勵他。

你需要跟他分析為什麼這樣做、為什麼不這樣做的過程。

比如領導讓你去主持一場大型會議,或者商業展會,你沒有經驗。

你的固定型思維就會跳出來說:「不行,我不會,會搞砸的。」

你給他起個名字,安迪,你要告訴他,「安迪,萬事開頭難,你逃不掉的,想要提升自己總是需要做自己不會做的事情。」

他會說:「如果失敗了怎麼辦?」

你回:「老闆知道自己沒有經驗,還這樣安排,一定會有人協助自己。再說很多事都是提前敲定的,做好準備的,別擔心了。」

... ...

成長型思維,不是讓你全盤否定自己的不積極,也不是為了爭第一、變成最優秀的。而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

很多人不敢嘗試、前怕狼後怕虎,其實是不敢面對失敗的自己。

殊不知,人這一生能夠改變命運的機會並不多,錯過了可能就是一生。

向上走,你才有撥雲見日的一天,這一點無可置疑。

如果你遇到自己的機會,抓住它不必猶豫。

共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kw-ncB9wjdwRpv1vX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