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啞火的音樂綜藝能靠「流量和經典」盤活嗎?

2019-11-29     貓影文娛

作者 | 金起伏



如果問哪一類綜藝能吸引到老中青三代人,那麼非音樂綜藝莫屬。從早期的《青歌賽》《超級女聲》再到《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聲入人心》,音樂綜藝常年屹立不倒,即使聲勢大不如前,仍然在觀眾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近幾年,音樂綜藝也產生了多種新的模式,只不過能引領潮流的音樂綜藝似乎越來越少了。截止到目前,今年的音樂綜藝,只有《樂隊的夏天》掀起了小高峰。



第四季度已經過半,像《蒙面唱將猜猜猜》《跨界歌王》等大體量的音綜都集中發力,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其實不用完全看數據,從觀眾的討論度來看,音樂綜藝的存在感也在不斷變弱。



總體來說,音樂綜藝仍是主流綜藝類型,每年也保持著二三十檔的數量,但新老音樂綜藝還是慢慢走入了不同的困局。


一方面,圈層化的發展趨勢已經覆蓋整個綜藝市場,音綜未來的發展方向是音樂+、是深入更多圈層領域;另一方面,在形式荒、嘉賓荒、作品荒之後,音綜再一次陷入到循環的困境。


大雜燴的形式



音樂綜藝從青歌賽開始已經開發了所有可以競技的模式,模式的難以創新使得音樂綜藝在不斷轉變方向中疲態逐漸顯露。


2005年《超女》火遍全國,那時候的音綜是選秀的模式,主打的是素人,之後《加油好男兒》《我型我秀》《快樂男聲》等一大波選秀節目都是這個模式。直到2012年,《中國好聲音》引起全民熱議,首次有綜藝將決賽之夜搬到體育場,直接舉辦了一場小型演唱會。



這個時候的音綜是素人的狂歡,素人資源挖掘殆盡的時候,音綜的觸角伸到了老牌歌手身上。


2013年,《我是歌手》讓已成名的歌手走上競演舞台,讓觀眾重新發現「寶藏歌手」。《歌手》已經辦了7季,幾乎能請到的歌手都請了個遍,這個時期是經典的二次利用。



到了2017年,小眾音樂橫空出世,《中國有嘻哈》燥了一整個夏天,《聲入人心》顛覆了觀眾對美聲音樂的印象,讓小眾音樂嘻哈正式走進大眾視野。



之後的日子選秀繼續回歸,老歌繼續翻唱,只不過每個音綜的形式都更趨向於大雜燴。


第四季度的新節目《我們的歌》像是新老組合版的《歌手》,被稱之為是檔「融梗」的節目,在節目從立意到規則到環節設計上,都能夠看到許多其他音樂節目似曾相識的地方。



不過因為嘉賓是老帶新的模式,費玉清+許魏洲、李克勤+周深、任賢齊+劉宇寧,年輕歌手在舞台經驗豐富的老歌手的帶領下,整體呈現出的舞台表演都不差,這也是支撐節目口碑的核心因素。尤其是請到了如今的頂流肖戰,更是以一己之力帶火了整個節目。


《嗨唱轉起來》雖然兼具綜藝感和娛樂性,但卻成了《蒙面唱將猜猜猜》《我要上春晚》《偶滴歌神啊》等節目的大雜燴;《這樣唱好美》成了KTV版《金曲撈》,定位模糊,畫風迷幻……兩檔節目都陷入口碑、熱度雙低的局面。



可以看出,幾檔音樂綜藝都沒有跳出已有的節目模式,這也是音樂綜藝市場發展至今,集體面臨的局限性。



流量+經典的循環陣容



除了形式上要創新之外,選嘉賓對節目組來說也是太難了,無論是素人還是專業歌手,選手荒已經是全行業的難題。


為樂壇尋找新的聲音,輸送新鮮的血液;為正在更新換代的國內娛樂行業尋求突破口,重新找到電視觀眾的刺激點……這些殊途同歸的市場剛需成為了剛起步的音樂綜藝身上的「重要使命」。


李宇春、周筆暢、張靚穎當年橫空出世的時候不僅是綜藝節目的驚喜,更是整個音樂行業的驚喜。



然而,這些模糊著偶像和音樂界限的音樂綜藝,也很快顯示出了後勁不足的疲軟態勢。更重要的是,年年都在選秀,音樂綜藝全方位地對草根歌手進行挖掘,很容易造成「選手荒」,這也是音樂類節目難以創新的重要原因。


素人選手都很快「選手荒」,歌手們更是很快就到了疲軟期。而經典的歌曲更是再以不可逆的形式被消耗。


第四季度這幾檔音綜的一個共性就是:翻唱老歌。《這樣唱好美》甚至全部是經典老歌的演繹。經過時間考驗的老歌當然是好的,但是年年聽,月月聽,這邊聽完那邊聽,還有什麼新意?觀眾怎麼不會審美疲勞?



除了歌曲風格撞,甚至連嘉賓也撞,既是《蒙面唱將》猜評團成員,也是《嗨唱轉起來》的嘉賓。謝娜是《嗨唱轉起來》的主持人,又是《這樣唱好美》的評委。


選手也都是熟人,參加過《中國好聲音》的劉美麟,參加過《創造101》的許靖韻,魏大勛、楊迪、范丞丞等年輕派,以及頻頻在綜藝中露臉的那英、蔡健雅、劉濤、汪蘇瀧等等,李克勤參加完《我們的歌》又參加了《嗨唱轉起來》。


這樣各方面的重複,一而再再而三的炒冷飯,一來二去都成了節目的死循環。



誰在搞垮音樂綜藝



音綜不僅是觀眾熱愛的題材,在商業上更是頗具價值,音樂綜藝對藝人的價值賦能越來越受到市場認可。


李宇春、華晨宇、吳莫愁、張碧晨、毛不易……音樂綜藝的每一次發展,都伴隨著強大的造星實力;而趙雷、彭佳慧、張韶涵等再度進入大眾視野,則讓觀眾看到音樂綜藝推動專業歌者翻紅的能力。



既然有了利益的糾葛,音綜就屢次傳出暗箱操作的新聞,或者像《歌手》這類的節目,陣容一發出,基本可以確定名次。而最近的音綜則成了網紅或者小透明們翻紅或者鍍金的好機會。


《這樣唱好美》的舞台上,《陳情令》中飾演師姐的宣璐,第一次以唱歌的形式表演,因為不擅長而全程高度緊張;2009年的超女冠軍江映蓉也出現在了該節目的舞台上,兩人延續曝光度或翻紅的意圖相對明顯。



沒有原創作品也是音綜的一大危機,畢竟經典的消耗速度實在太快了,不管用何種形式來翻唱,始終都在消耗經典,延續經典很難,創新也很難,但如果一味的消耗已有的資源,資源總有枯竭的一天,開源要比消耗長遠。


在今年音綜集體啞火的情況下,明年將要上線的新音樂綜藝,大都也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創新。從節目類型和主題來看,競技、詩歌、旅行、社交成為關鍵詞。


音樂+脫口秀《聽什麼歌都像在唱自己》,主要採用線上ktv模式,用音樂表達心聲;音樂+旅行《唱給世界聽》,李宇春、吳青峰、張亞東將在海外集結,回歸音樂和旅行的本質,與日本頂尖詞曲創始人合作,打卡日本多元音樂標誌地;音樂+詩歌《中國好詩歌》《詩樂遠方》,探索詩歌和音樂結合的多種可能,最終去呈現音樂綜藝的新表達;音樂+社交情感《我想和你唱·心動季》《我們對唱吧》《中國原創季》等,突出音樂節目的社交屬性和情感元素。


雖然這些文案寫的天花亂墜,但小影(ID:maoyingtv)在沒播出之前還是持懷疑態度,畢竟創新不易,而不倫不類可太容易了。絢麗的外殼只是吸引觀眾的一種手段,要想拯救音綜最終仍然要回歸到音樂本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x1tt24BMH2_cNUg_Xv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