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如何不焦慮地生活

2019-10-05     小資訊大分享

焦慮恐怕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粘人的一種情緒了。調查顯示:焦慮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第一頻繁的負性情緒,屈居二三位的分別是憤怒和失望。

1

什麼是焦慮?

焦慮是對現實的潛在挑戰,或未來情境的一種恐懼。你感覺某件事有可能會出差錯,有一種擔心、害怕,還可能感到焦躁、緊張、易怒、疲憊和緊張等情形,這就是焦慮。

所有的情緒都有著生理屬性。對焦慮這種情緒來說,它帶給我們的生理特點主要表現腸胃不適,睡眠不實。



2

為什麼我們會感到焦慮?

通常情況下,我們會原因歸結於外在的因素。比如對很多在感情中沒有安全感的人來說,他們總是擔心自己的伴侶出軌,或者離開自己,於是,他們就認為伴侶是讓自己焦慮的原因。

但實際上,真正的原因可能不是出在伴侶身上,而是在於自己對伴侶的看法和態度上。當一個人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或者不相信別人會無條件愛自己時,不管對方怎麼做,都會認為對方會拋棄自己。

也就是說,引發自己焦慮的真正原因,其實是內心的不合理想法和信念,而是外在的人。

導致一個人產生焦慮情緒的,主要是源於人們內心深處的19個思維謬誤。這裡,我們簡單分享其中3種。

01 做最壞的預期

有的人在做事的時候習慣把結果往最壞的方向去想。「萬一堵車我趕不上飛機怎麼辦?」「我要是發火的話,他會不會和我分手?」「我要是在這件事上拒絕他,是不是朋友就沒得做了?」

類似這樣的一些想法,會給我們的內心帶來很大的壓力,讓人忐忑不安,於是變得很焦慮。

改變這種謬誤的方法,就是當這些念頭出現的時候,試著對自己說:「我沒有預測未來的超能力,這不過是自己嚇唬自己罷了。現實是,之前擔心的事,絕大多數都沒有發生。」

02 只關注事情的消極面

很多人小時候有這樣的經歷,自己考試考了90分,興高采烈地回到家,以為父母會表演自己,沒想到父母一皺眉頭,然後責問你那10分是怎麼丟的。父母的這種做法就是只關注事情的消極面,而看不到其中的積極面。

一個人一旦接受這種思維,長大以後不管面對自己,還是看待別人,都會把注意力過多地集中不好的地方,從而沉浸在壓力和不安之中,焦慮就會如影相隨。

改變這種謬誤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把自己頭腦中的畫面從聚焦於一點轉變為拉到全景,問問自己:「有哪些地方是我做的不錯的、很好的、特別棒的?」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沒有優點,而是缺少發現自己優點的眼睛。

03 讀心術

所謂讀心術,指的是一個人認定自己知道別人心裡在想什麼、在對自己做什麼推論(往往是負面的推論)。

就像一個人在公司出了一點小差錯,就認為主管對自己很失望,從此不看好自己了。或者在感情中,一個人在某件小事上出糗了,就會認為對方會怎樣用不好的眼光看自己等。這樣的一種猜測和認定,就會給自己製造很多不必要的緊張感。

改變這種謬誤的方法,就是在頭腦上意識到讀心術的不靠譜。我們要提醒自己,這種解讀的信息往往是不準確的。

更重要的,人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多數情況下,一個人頭腦里想的主要是他們自己的問題,而不在別人身上,所以,你身上的小瑕疵,別人即使看到,也未必放在心上。

當你覺得自己有地方表現的不如想像中好時,不妨記住這句話:「別人可能並沒有那麼細緻地關注我,即使有,也可能更多是中性或正面的解讀。」

其實,與焦慮戰鬥本身就是問題,我們應該接納焦慮繼續生活,而不是與之做對。重要的不是擺脫焦慮,而是從焦慮中獲取力量。你固守在原來的思維中,等來的只能是無盡的焦慮,但是一旦想法改變了,就會從中解脫,並擁有更成熟的心態。

所謂成長,就是這樣發生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r2mIG8BMH2_cNUgAb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