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4》:異鄉人在他鄉謀生,到底有多難?

2019-12-28   寧鏡誠

作者|寧鏡誠

甄子丹飾葉問

甄子丹主演的《葉問4》終於在12月20號上映,距離今天已經過去整整一周。影片時長107分鐘,看完還是覺得有些不過癮。

截止今日,其票房已經來到5.57億,豆瓣評分7.2。

從《葉問》到《葉問4》,時間過去了11年,甄子丹的名字早已和葉問拴在一起,牢不可分。

《葉問》系列的動作片,從日本侵略時期一直延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這一部的情節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葉問走出國門,替那些在美國謀生的華人正名。

如果說《葉問4》和前三部真有什麼本質的不同,那就是前三部都是關上門在自家地盤上發生的事,而第四部則是離開故土,跑到美國的唐人街,見證那段歷史。

那段歲月里,移民到美國的華人們,一直通過實現自我價值的方式,回應這個陌生國度帶給自己的輕蔑和誤解。

當然,這種誤解現在仍然存在。

葉問和兒子葉正


影片的開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在旁人看來一身武藝,翩翩君子一樣的葉問,也在為孩子上學的問題發愁,妻子離世加上兒子厭學,這讓他感到十分頭疼。

於是很自然地,他和其他父母一樣,希望孩子換個環境,去美國留學。畢竟在當時,去國外留學是風潮,令無數家長趨之若鶩。

這一想法,當葉問在醫院碰到故人之子留學歸來並學有所成後,更是得到加強。

他在羨慕同時不免心想:別人的孩子可以,為什麼我的孩子不行?

於是,為了替兒子辦理入學手續,葉問先行出發,開始了自己在美國的「異鄉人之旅」。

整部片子在我看來,除了愛國情懷之外,其實給人帶來最深啟發的,正是對「異鄉人在他鄉生存」這一問題的思考。

從某種角度上來講,不一定是離開祖國去某個國家,那些離開自己的家鄉在一線城市奮鬥的年輕人,同樣也是異鄉人。

李健的歌曲《異鄉人》中:有許多時候/眼淚就要流/那扇窗是讓我堅強的理由,這短短几句歌詞就寫盡了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辛酸。

異鄉人

下面我們就結合這部電影,從3個方面談一下對於「異鄉人在他鄉生存」的思考。

01

你為什麼不敢走出唐人街,去嘗試跟他們交流呢?

葉問到達美國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訪唐人街中華總會會長萬宗華。理由很簡單,外來華人如果想要在美國當地高中就讀,那麼就必須要有萬宗華的推薦信,或者,你給學校捐個1萬美金。

70年代的1萬美金,不是一個小數目,葉問於是選擇由老友引薦,去見萬宗華。

萬宗華主修太極拳,是個練家子,他從小隨家人移民美國,作為一個異鄉人,他經常被當地人排擠,為了維護華人的利益,把大家擰成一股繩,萬宗華組織各門派的領頭人,成立了中華總會。

團隊是有了,但是團隊成立的初衷是為了不受欺負,雖然生活在美國,但他們對美國人還是有著很深的成見,就像美國人對他們一樣。

中華總會就像一個鐵籠,給了他們安全感,也束縛了他們。

萬宗華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萬宗華這些老一輩會對葉問的徒弟李小龍充滿敵意,因為李小龍主張將功夫推廣到全世界,他不介意自己的徒弟是什麼膚色,來自哪個國家。

但在萬宗華等人的眼裡,只有中國人才能學功夫,這是傳承,也是一種自保。

於是,葉問想要萬宗華的推薦信就有了一個附加條件一一禁止李小龍傳授外國人功夫。可惜,葉問覺得自己的徒弟沒錯,因為他和李小龍一樣,主張中國功夫走出去,而不是固步自封。

萬宗華對葉問說:「你不了解情況,我們成立中華總會是為了爭取利益,他們欺人太甚!」

葉問反問道:「你為什麼不敢走出唐人街,去嘗試跟他們交流呢?」

李小龍堅定地說:「我要讓全世界都知道中國功夫!」

事後我們會發現,像李小龍這樣,越是憑藉自己的硬實力開拳館收徒,碰到歧視和偏見後果斷打回去,以開放的姿態積極地同外界交流,才能慢慢贏得尊重,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李小龍

走出去,永遠都是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的前提,細數我國的很多企業:

華為走出去,把手機賣到歐洲各大城市,華為也成為了世界品牌;

抖音走出去,Tik Tok作為抖音的國際版,先後在德國和日本成為當地最受歡迎的短視頻App;

起點網走出去,鼓勵海外作者發布小說,將中國古典武俠的概念推廣到更多國家。

相應的,他們因為融合更多的元素,吸納更多人才,得到更多肯定,所以變得更加強大。

就像姚明剛進入NBA時說的那樣:「對方打法強硬,你只有比他更硬,讓對方知道你的實力,才能在NBA站穩腳跟。」

姚明為什麼在NBA名氣很大,除了他紮實的籃球功底外,還要歸結於他積極地融入球隊,隊內有麥迪和穆大叔這樣的好友,工作之餘還在美國開了姚餐廳。

在球場內和奧尼爾針鋒相對,場外兩人互相尊重對方,走出去之後,姚明才變得越來越強。

姚明和奧尼爾

俄國數學家馬爾科夫曾經說:「任何一個進步的體系,也都是開放的,不然就會喪失其發展的可能性,因而也就會喪失其進步性的特點。」

而開放的前提,就是走出去。

02

為了生活我可以忍,但侮辱中國武術就是不行

《葉問4》中,萬宗華為了避免和當地人發生事端,一直告誡自己的女兒凡事要學會忍耐,於是女兒在學校遭遇校園暴力,好在和父親學過太極再加上葉問出手相助,這才逃過一劫。

從影片傳遞出來的「忍」文化,似乎一直為我們古人所推崇,和「忍」相關的名言更是一抓一大把:

「小不忍則亂大謀」、「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忍讓非己弱,敬人得人尊」……好像做人不忍讓,必定成不了大器。

但是先輩讓我們忍讓是要告訴我們為人謙和,不要得理不饒人,但忍讓也需要把握分寸。

就像萬宗華的女兒在學校遭受校園暴力,這時候你告訴她要忍讓,同學們欺負你只是覺得你受歡迎,豈不滑稽可笑?

李小龍和葉問師徒兩在飯店吃飯,突然被闖進來的空手道學徒們貼臉挑釁,這時候你告訴李小龍要學會忍讓?

這樣的行為其實不叫忍讓,沒有了原則的忍讓已經變成了一種懦弱根植於心。

司馬懿

我們自小接觸的書本中,有很多已經將「忍讓」這一概念過度神話,《三國演義》中司馬懿知道自己打不過諸葛亮,不管蜀軍如何叫陣謾罵,他都下令堅守不出。

最後,諸葛亮被司馬懿硬生生耗死。

這裡的「忍讓」是一種戰略戰術,是明知不敵固守不出的計策,值得我們學習。但在生活中,如果面臨一些觸及我們原則的事,這時候就不該忍讓。

對於《葉問2》中洪拳掌門人洪震南來說,他的底線就是什麼人都不能侮辱中國武術,於是他才說:「為生活我可以忍,但侮辱中國武術就不行!」

對於《葉問4》中儒雅溫和的葉問來說,他習武的初衷就是捍衛公義,所以他才在萬宗華被巴頓打成重傷後挺身而出,正如他所說:「我是一個練武之人,遇到不公正的事情,我一定要站出來,這就是我們學武術的初心。」

在外拼搏的異鄉人同樣如此,不能為了迎合大環境而丟掉原則,要學會利用周圍的資源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就比如拿我們租房來說。

很多人租房時不仔細看合同條款,認真核對租房前房屋內的設施使用情況,等到按期退租時往往會引發房東欺負租客,並索要額外費用的問題。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大可以在租房前拍照留證,和房東核對好合同條款以及家具情況,必要的情況下可以錄音,運用合法的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

忍,不是咽下那口不平之氣,而是權衡利弊後做的最優選擇;忍,需要明晰自己的底線,需要告知對方,我是有稜角的。

都說男人的胸懷是委屈撐大的,但有些事我們需要自己去判斷,到底該不該忍。

03

我覺得你不理解我,我不喜歡讀書,就喜歡打拳

這部影片除了精彩的動作戲外,在家庭教育上也有不少鏡頭,我們今天把它放到最後來說一下。

葉問的兒子葉正,在影片中正值青春期,叛逆逃學但喜歡打拳,葉文作為過來人不希望兒子走自己這條路,於是父子二人產生衝突。

在從美國回來後,受萬宗華父女關係的啟發,葉問覺得尊重孩子的意見其實就是解決問題的鑰匙,於是下決心教孩子學詠春。

看到這一幕,我不禁想起了德雲社班主郭德綱曾經的一席話:

「我原本不想讓郭麒麟學相聲,因為大夥都知道,太苦!台下練功難,處理師兄弟之間的關係也很難,不願意讓他干這個,但是架不住孩子喜歡。既然喜歡,就讓他學吧。」

郭德綱和于謙

郭德綱早已功成名就,但他從天津到北京三進三出,成名之路可謂艱辛,當父母的都不想讓孩子遭罪,郭德綱也不例外,不想讓孩子學相聲,但郭麒麟就是喜歡。

現階段不少在外打工的家長和孩子之間,這一問題十分常見。

我接觸過一個高中生,家裡條件一般,喜歡健身不愛學習,於是家長跑來和我訴苦,希望我勸勸。那個小孩很有想法,說自己將來要做健身教練,不學習一樣可以養活自己。

這一點沒錯,幹啥不能養活自己?

我告訴他,做了決定就不要後悔,上了大學難道不能健身麼?何必早早地就把自己的路走死?考北京體育大學,北體不讓你健身?

普通家庭如果存在類似的問題,不可能像郭德綱和葉問一樣,本身就在自己的領域頗有建樹,子承父業大有優勢,有不少迴旋的餘地。

但大部分小孩,尤其是父母作為外來人口在大城市艱難紮根的小孩,改變自己命運的捷徑,終歸還是教育。

教育給了我們更多的選擇,給我們更多可能性,而不是在你稚氣未脫之時,早早就把人生之路堵死,況且現在喜歡健身,不一定一輩子喜歡。

我們一生中選擇有很多,但是關鍵的選擇就那麼幾步,錯過了只會懊悔,因為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不要高看了自己,而是要在規則中適應,然後完成蛻變。

對於大部分普通人而言,上學接受教育當然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它是性價比最高,現在付出越多,將來收益越大的一項投資,而且終生有效。

畢竟,華為以及諸多巨頭高薪吸納應屆畢業生的事例,我們早已不是第一次聽說。名校背景雖然不一定成功,但它的確是我們突破現狀的敲門磚。

陶行知曾說:「在教師手裡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

教育決定我們的命運,這句話一點都沒有誇大其詞。

在文章的最後我想說,《葉問4》算是這一系列的完美謝幕,我從異鄉人的角度解讀的內容,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發。

葉問和萬宗華

用葉問先生的一句話作為收尾,和諸位共勉:

」處世樹為模,本固任從枝葉動;立身錢作樣,內方還要外邊圓。「

一一END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