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
1994年對於世界電影發展史來說,註定是星光熠熠的一年。
在日後IMDb評選的影史最佳影片前20名中,光1994年上映的影片就獨占3席,它們就是人們日後熟知的:《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以及《低俗小說》。
如果把1995年的奧斯卡頒獎禮比作是一場科舉考試的話,對於「無冕之王」《肖申克的救贖》來說,當年的它頗有些懷才不遇、生不逢時之感。
那一年,《肖申克的救贖》雖入圍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音響和最佳原創配樂七項大獎,但最終竟顆粒無收,空手而歸。
不僅如此,《肖申克的救贖》雖然上映前好評不斷,但最終只取得1800萬的票房,連成本都沒有撈回來。很顯然,1995年奧斯卡的主角是《阿甘正傳》。
《阿甘正傳》當年不僅斬獲了3.3億美元的票房,還拿走了那屆奧斯卡6項大獎,一時之間風頭無兩。
但就如《肖申克的救贖》中扮演瑞德的演員摩根·弗里曼形容得那般,這部影片的影響力「就像一棵橡樹之類的東西,生長緩慢。」
果不其然,在錄像帶還盛行的那個年代,觀眾們好像猛然醒悟一般,將《肖申克的救贖》抬上了1995年錄像帶出租排行榜的冠軍寶座。
酒香不怕巷子深,26年後的今天,《肖申克的救贖》已然雄踞IMDb 《史上250部最佳影片》榜首多年,它在豆瓣電影排行榜中也以9.7分的高分牢牢占據首位,且評價人數超過了180萬。
大家對於影片中的故事大部分早已耳熟能詳,它主要講述了一位冤案入獄的銀行家安迪,在牢中依靠自身的智慧和毅力追尋自由的故事。
至於大家為什麼如此鍾愛這部影片,我想安迪的飾演者蒂姆·羅賓斯或許給了我們答案:
「也許這部電影如此感人的原因,就在於它告訴觀眾,如果你有耐心、有信仰,你就能到達光明的彼岸。它使人們看到了希望,能夠走出他們自縛的繭。」
每當我反覆咀嚼這部影片,就仿佛看到了安迪、瑞德、湯米和老布等人,他們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安迪眼中有光
安迪剛進監獄時,監獄長就曾對他說:「把靈魂交給上帝,把身體交給我」,在這個道貌岸然的男人眼中,安迪唯一的作用或許就是給他報稅。
至於其他的,安迪想都不要想。
但是安迪的眼神告訴我們,潛藏在他心中的希望無時無刻都在發著光。
1.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安迪用一個精巧的鶴嘴鋤挖了19年的洞,最終越獄成功這件事,其實最能反映其強悍的毅力,瑞德曾調侃他說「600年都挖不穿的肖申克監獄」,就這樣被安迪一鋤頭一鋤頭,挖出了通往自由之路。
不僅如此,當被調入圖書館做管理員之後,安迪為了改善圖書館的環境,每周給參議院撥款委員會寫一封信,雖然他的信每每石沉大海,但他一寫就堅持了6年。
參議院不堪其擾,最後只能給安迪象徵性地撥了200美元的善款,前提是要求安迪以後不要再寫信。
於是,一看此事有戲的安迪最終決定將一周一封改為一周兩封,最終參議院只能選擇妥協,允諾每年給肖申克的圖書館撥款500美元,安迪這才罷休。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安迪用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告訴我們,堅持其實是奇蹟的另外一個名字。
2.知識就是力量
如果說安迪最後能夠成功越獄,靠的是自己每晚不知疲倦地挖掘,那麼在毅力之前,安迪的知識給了他喘息的時間。
首先,他憑藉自己銀行從業者的專業知識,通過幫助監獄長眾人報稅從而取得了他們的庇護,安迪不僅免去了洗衣房從事辛苦的體力勞動,還親手打造了「新英格蘭最棒的監獄圖書館」。
他對地質學的熱愛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其越獄的成功率,地質學的兩個關鍵要素「壓力和時間」,安迪對這兩個概念理解的十分透徹:
壓力來源於對「深淵其實就在身後」這一現狀的認知,如果安迪有一天對監獄長他們失去了作用,那麼這一切也就煙消雲散了,所以他必須保持警醒;
時間對於安迪來說,就是他的武器。這也從側面揭示了,在夜裡安迪之所以能抓緊一分一秒去挖掘,就是因為在肖申克,一切都充滿了變數,他不離開這裡,將永遠處於被動。
強者自救,聖者渡人。身陷囹圄之中,安迪不僅自己沒有放棄學習,還幫助很多像湯米這樣的年輕人取得了學歷,因為安迪深知,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在自我救贖。
3.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
老實說,當監獄長第一次去安迪的245號房查房時,我確實為他捏了把汗。
因為後來我們都知道,救贖之道其實就在安迪手裡的那本《聖經》之中,他的鶴嘴鋤就躺在裡面,一旦被發現,就會萬劫不復。
但安迪不僅不動聲色地回答了監獄長提出的問題,在監獄長手拿《聖經》離開之後,他也並沒有露出破綻,而是等監獄長主動將書遞還給他。
我們不妨大膽地猜測,在那一剎那安迪其實就是在賭,就賭這位傲慢的典獄長不會翻開他手裡的這本書,正如安迪的老婆形容他的那般「安迪就好像一本合上的書,沒人能夠讀懂這本到底講了什麼」。
如果把安迪看作是一本書的話,那麼那把鶴嘴鋤大概就是他心中的希望吧。
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安迪靠的不僅是好的心態,還有對於自身的信任,以及一種身處困境定要力挽狂瀾的狠勁。
諷刺的是,安迪越獄成功之後,監獄長發現東窗事發之時再打開那本《聖經》,他發現藏有安迪鶴嘴鋤的那一頁正是《出埃及記》這一章節,內容主要描述了猶太教徒逃離埃及的過程。
希望實苦,強者自救。正是憑藉著堅毅和果敢,以及自身對於知識的不斷追求和應用,膽大心細的安迪這才借著希望的曙光,在那個雷雨交加的夜晚將自由的火把徹底點亮。
希望不僅藏在安迪的行動中,還藏在沐浴著陽光,在屋頂上喝著啤酒,仿佛自由人一樣的瑞德身上。當然也藏在聆聽著《費加羅的婚禮》,佇立於操場之上感受著音樂的囚犯們身上。
正如日後安迪給瑞德的信中寫得那樣:
「記住,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
紀伯倫曾說:「自由是人類枷鎖中最粗的一條。」
我想,老布對於這句話肯定理解頗深。
已經在肖申克監獄待了50年的老布突然得到消息,自己的假釋申請竟然通過,他從此以後自由了。
但是老布的第一反應不是慶祝,反而是用錐子抵住了朋友的咽喉,希望通過再次犯錯留在監獄。當獄友們對老布的行為大為不解的時候,瑞德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老布已經被體制化了,監獄的高牆其實很有意思,一開始你會對它恨之入骨,漸漸地你又會習以為常,最後你發現,自己竟然對它產生了依賴。」
用瑞德的話說,老布在這群獄友中還算是讀過幾天書的人,但是一旦離開監獄融入社會,你會發現這個患有關節炎且毫無朝氣的老頭即使向圖書館借一本書,人家都不會給他。
果不其然,入獄前對這個社會的印象還停留在「一條街一輛車」的老布,當他置身於大街之上這才猛然發現,街上的汽車橫衝直撞,早已多的不像樣子。
難以適應的老布最終還是選擇了向現實妥協,當他顫顫巍巍地爬上桌子,在房樑上刻上「老布到此一游」的字跡時,我從他的臉上仿佛看到了一絲笑容。
是啊,能夠讓老布感受到自身存在感的,也只有「刻字留念」這件事了吧。
畢竟,這個世界,他確實來過。
老布不知道的是,在《肖申克的救贖》原著小說中,他飼養的那隻烏鴉「傑克」在被放生的一周後,又飛了回來。
等安迪他們發現傑克時,它已經躺在了操場之上,一動不動。原因無他,老布不在了,沒人給傑克喂食,脫離了體制的傑克仿佛就是老布的影子,一樣沒能逃過命運的捉弄。
其實不光是老布,即使在獄中混得風生水起的瑞德同樣也變不了被體制化,如果非要說他和老布有什麼不同,那就是老布缺一個像安迪這樣心中一直有光的摯友。
老布他們如此,平時趾高氣揚的牢頭和自命不凡的監獄長同樣如此。
牢頭被捕
影片最後,東窗事發後的二人分別用自己的行動表現了自己對於體制化的依賴:
牢頭被捕時哭得梨花帶雨,因為他知道,在另外一個體制內,他根本難以適應;
監獄長則更是用剛烈的拒捕行為,表達了自己的恐懼。
你瞧,若我們的心裡本有牢籠,到哪兒都是禁錮;但心若是偏向自由,到哪兒都是亮光。
人的一生要麼汲汲於生,要麼汲汲於死,是選擇在一成不變的環境中畫地為牢,還是衝破自縛的繭找尋真的自我,答案只有我們自己知曉。
如果把肖申克這個大環境看作是一場困境或是一個染缸的話,那麼身在其中的眾生相其實有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影子。
老布:
對於肖申克,老布選擇了屈服,因為他無力抗爭,心中更不敢有絲毫希望的火苗,後者不僅不會給他帶來快樂,還會讓他痛苦萬分。
他依賴上了那個禁錮自己的環境,就像深陷沼澤,一點點陷了下去,卻又動彈不得;
瑞德:
老實說,瑞德其實混得還算不錯。
他利用這裡的規則,搞到別人需要的物品以便自己從中謀利,在這個圈子裡他貌似很吃得開,但是他的功能隨時可能被他人取代,比如安迪買的那把口琴就是托的其他人,而不是瑞德。
瑞德混得開的前提是,他覺得希望是一件可怕的事,既然做不到那就強迫自己不去想,自欺欺人的時間一長,大概也就什麼都忘了吧;
湯米:
湯米算是這個群體里積極上進的一類人。
他碰到像安迪一樣肯「渡人」的老師,通過一年的努力終於取得了自己想要的學歷,但是在這個改變的過程中,湯米極其容易陷入自我懷疑的怪圈。
就在他做完試卷的那一剎那,他仍然擺脫不了之前對自身的錯誤認知,覺得自己只能考兩分,並氣憤地將試卷扔進了垃圾桶,咒罵著奪門而出。
如果不是安迪替他上交了試卷,那麼他是沒有機會認識到真正的自己。
所以在改變自我的過程中,自信就顯得尤為重要。
安迪:
除了在面對困境時持有的警醒和希望之外,安迪教導湯米做事要「百分之百努力,有始有終,不半途而廢」的人生信條,他自身一直在踐行。
不僅如此,對於含冤入獄的理解,安迪在自我反省之後得出了「自己當初不該把妻子趕出門,她的悲劇其實我也負很大責任」這樣的結論。
他選擇主動承擔自己的那部分責任,即使在外人看來,安迪只不過就是走了霉運。
可以說,在自我反省之後,他其實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自我救贖。
正如瑞德評價安迪的那番話:「有的人的羽翼是如此光輝,即使世界上最黑暗的牢獄,也無法長久地將他圍困!」
安迪在面對困境所做出的一切努力,都鋪成了他日後通往光明的自由之路。
當安迪和著霹靂,一磚頭一磚頭鑿破污水管道,匍匐五百碼,從充滿惡臭的污水管道之中魚躍而出的時候,他踉蹌著趟過河水,迫不及待地撕爛自己的上衣,迎著砸在臉上的雨水,對著天空朝拜。
那一刻,我見證了屬於安迪的自由,我的心瞬間歸於平靜。
就像凱魯亞克在《在路上》中說得那樣,我想對自己說:
「趁著年輕生猛,我要再和生活死磕幾年。要麼我就毀滅,要麼我就鑄就輝煌。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我在平庸面前低了頭,那麼請向我開炮。」
一一END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