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炭蘚是最重要的造碳植物之一,用處十分廣泛,市場需求量很大。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開展了設施栽培試驗,對福建暖地泥炭蘚的設施栽培技術進行總結,主要包括:生產設施、植前準備、種植方法、管理與採收、注意事項等技術環節。
泥炭蘚(Sphagnum palustre L.)又被稱為水苔、山毛草、海花草,屬於泥炭鮮科(Sphagnaceae)、泥炭蘚屬(Shaguum),多生長於高濕沼澤、森林山坡濕潤的溝邊林下及草叢中,全世界有300餘種。中國目前約有41種,主要分布在東北、華東、中南和西南等地區。其中常見的有泥炭蘚、暖地泥炭蘚、多紋泥炭蘚和卵葉泥炭蘚等。泥炭蘚在全球生態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最重要的造碳植物之一,其固碳量占北半球泥炭沼澤固碳總量的一半。
泥炭蘚的用處十分廣泛,可用於園藝花卉、工業污水處理、醫藥、瓜果蔬菜保鮮、清新空氣等。目前應用量最大的是作為一種園林花卉最優良的栽培基質和銷售運輸過程中名貴花卉保鮮保濕的「包裝」材料,特別是蘭科花卉的培植上,目前尚未找到適當的人工替代品。
據《中華本草》記載:作為藥用苔蘚植物之一,泥炭蘚有清熱明目、止癢的功效。可主治目生雲翳、皮膚病、蟲叮咬瘙癢。它吸收力強,質地鬆軟,能抗菌,是很好的外傷包紮敷料。由於泥炭蘚的市場需求量很大,各地大量採收自然生長的泥炭蘚,這對泥炭蘚濕地的生態系統造成巨大破壞。
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國內外開展了泥炭蘚野外人工種植研究,但因野外栽培有許多局限,無法形成大規模生產,市場上仍以野生品為主。為此,開展了設施栽培試驗,取得了較好效果,現總結出泥炭蘚設施栽培技術,為泥炭蘚人工設施栽培提供參考。
目前國內少量人工野外種植,主要在貴州等泥炭蘚自然產地採用大田種植和林地下仿生栽培方式進行生產,其主要缺點是:一是範圍小,只能在高涼氣候山區種植;二是成本高,泥炭蘚生長極為緩慢,一茬的生產周期長達18個月以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雜草始終處於生長優勢,因此整個生產周期雜草蔓延,人工拔草成本太大,嚴重影響經濟效益;三是大田生產受自然氣候影響較大,生產周期長。因而目前大田人工種植難以在全國各地應用推廣,商品泥炭蘚主要靠野外採收。
採用人工設施設施栽培技術生產泥炭蘚可以克服上述問題,具有以下優點:一是不受地理環境制約,不僅僅局限在高山涼爽地區種植,只要簡單的大棚或設施,全國各地均可生產;二是生產過程完全沒有雜草,不用人工拔草,大大降低生產成本;三是生產過程及其產品清潔環保,泥炭蘚自身有消毒的作用,病蟲害很少發生;四是可以實現工廠化生產,栽培設施要求低,方法簡便,適合大規模生產。因此,泥炭蘚設施栽培技術具有生產成本低、生產周期短、苔蘚質量好等優點,市場前景廣闊。
(1)栽培槽
用空置廠房或室外搭建簡易大棚作為生產基地,一般搭三層架子,便於操作。栽培床寬1000-1500 mm、邊高150 mm,長度不限。底部水平,不漏水。如果是平坦的水泥地面,可直接砌成寬1000-500 mm、邊高150 mm的槽作為種植床。種植前用500倍的多菌靈進行噴洒消毒。
(2)溫控設備
夏季高溫地區需要降溫設備,生產場所溫度控制在30℃以內,超過30℃則需要降溫,一般大棚安裝水簾降溫設備即可。
(3)燈光設備
在冬季或陰雨天氣可以適當的進行人工補光,泥炭蘚在弱光照條件下也可以生長,但一定的光照有助於增強泥炭蘚的光合作用,一般光照強度8000 Lx以內都可以,可以安裝補光燈。
(4)加濕設備
要有噴霧加濕系統,以便保持空氣高濕度,及時為泥炭蘚進行「補水」,保證泥炭蘚正常生長。
要用鮮活泥炭蘚作為繁殖體,將採集或購買到鮮活泥炭蘚挑去雜質,用清水沖洗乾淨,擠去水分,拆切成5-10 mm 左右的小段,成為適宜栽培的繁殖體,均勻地撒在栽培床上,種草的用量為50 g/m2。
取泥炭土1 kg,倒入自製的大桶中,容積為25 L,再加入19 kg清水,充分攪拌5 min,靜置1 h,使泥炭土沉澱,取上層澄清液使用,即為泥炭土上清液。
將拆切成小段的鮮活泥炭蘚均勻鋪撒在栽培槽上,水培營養液用20倍的泥炭土上清液,慢慢輸入配製好的營養液,深度5-10 mm,不要淹過泥炭蘚。如果沒有安裝微噴灌設備可覆膜保濕,即在栽培床上覆蓋薄膜,在薄膜上每30 cm左右用銳物戳個小孔,既保持濕度又保持一定的通氣。有安裝噴霧設備的就不用覆蓋薄膜,及時噴霧,保持空氣濕度80%以上。
具體做法,先將泥炭土整細,鋪在栽培床上,厚度5-10 mm,再將試驗泥炭蘚平鋪在泥炭土上,稍壓實,澆水濕透。如果沒有安裝微噴灌設備,同樣需要覆蓋薄膜保溫,做法同上。
(1)溫度管理
根據試驗結果,泥炭蘚人工設施栽培環境保持自然溫度即可生長,其中以福建當地10月份生長環境內平均氣溫22.8℃時生長速度最快;泥炭蘚雖然生長在高涼(寒)地區,但適度高溫可以提高生長速度,適合各地進行人工設施栽培。
(2)濕度管理
經過試驗,如果不覆蓋薄膜時設施內空氣濕度只有35%-65%時,生長極為緩慢,同時很快進入繁殖生長階段,產生大量孢子。這說明與野外生長的潮濕環境一樣,泥炭蘚只有在高濕環境里才生長。因此,泥炭蘚設施栽培時必須創造高濕的環境條件,這也是提高人工設施栽培泥炭蘚產量的最關鍵因素之一。覆蓋薄膜,栽培環境內濕度可以保持在85%以上,既節省成本,又達到高濕效果。如果採用噴霧增濕,要定時噴霧,保持栽培環境85%高濕。
(3)光照管理
泥炭蘚生長需要一定的光照,有研究表明泥炭蘚在25℃左右培養,當光照強度達到8000 Lx時,泥炭蘚光合作用仍沒有表現出飽和現象。一般設施內光照強度只有300-500 Lx,如果光照不足泥炭蘚生長速度緩慢,生長瘦弱,所以在設施栽培中陰雨天要開燈補光。
(4)營養液和植物生長調節劑
每30天掀開薄膜一角,添加營養液高度至5-10 mm。如果是泥炭土栽培基質,則添加同等量的清水。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有助於加快生長速度,可在泥炭蘚新芽長出後,用1 ppm赤黴素液噴泥炭蘚1次。
福建暖地泥炭蘚通過正常管理5天左右萌櫱新芽,平均每30天生長1.0-1.5 cm, 1年時間長到15-18 cm左右就可以採收了。根據測產,乾產可達為0.20 kg/m2左右,如果延長生長期產量更高。採收時,用液體培養的泥炭蘚人工收集後在太陽下晾乾或機械烘乾後裝袋;固體培養基培養的泥炭蘚採收後需洗凈後晾乾,最後裝袋,陰涼密封保存。採收時,可留一些作為下一輪種植的繁殖體。
苔蘚植物的水分來源主要來自大氣,只有少部分來自其生長基質在種植泥炭蘚的時候,其生長環境越潮濕越好,所以在泥炭蘚設施栽培時應保證80%以上的高濕環境。
經試驗,泥炭蘚人工設施栽培環境溫度30℃以內均可以生長,32℃停止生長,長期處於32℃以上的環境,會導致死亡。所以夏天在南方和平原地區要注意降溫,一般大棚使用水簾降溫即可。
泥炭蘚生長對N、P、K等營養物質需求量很低,營養物質會導致泥炭蘚死亡,pH在6.5時泥炭蘚生長最快。因此,泥炭蘚屬植物的生長在對水質較嚴格的貧營養化條件不可添加復合肥及其他富足營養液。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了,有疑惑的請評論。如果覺得文章對您有所幫助,請大家點個贊關注一下以及轉發!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