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力好,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有一回,我在網上翻到很有意思的帖子,是這麼回答的:
高一的時候,就把高二、高三的課本學完了。
電話號碼打過一次就記得,人稱號碼王。
大學時考馬列主義,一大早到教室,背到上考場,結果第一個交卷並且考了年級第一名。
只要是看過的書,上過的課,做過的題,到考試時就能像放電影一樣,在腦海里回放,就像作弊一樣。
額,和這些記憶力強的人比起來,我們普通人就有些尷尬了。
上周剛讀過的書,別人問寫了啥,你一個字都說不出;
考試的時候,明明知道答案是書中的某個知識點,可就是怎麼也想不起來;
上了不少課,知識全部還給老師了;
辛辛苦苦背誦古文、背單詞,可背了忘、忘了背;
和朋友一起考試,準備3個月的她,秒殺了準備一年的你......
不但如此。
年紀越大,學習新事物的效率會越來越低…在生活和工作中,往往會錯失很多機會。
難道普通人只能默默看著,那些記憶力好的人如魚得水,自己卻一籌莫展嗎?
不是的。
記憶力不是天生,普通人也能養成。
而記憶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後半生的命運。
從小,我就是班裡最勤奮的「笨學生」,但後來我還是考上了北京大學的醫學博士,還曾前往密西根大學做訪問學者。
但我永遠也不會忘記,兒時那箇舊夢:
「你怎麼還在做這一題,我都跟你講了多少遍了,怎麼還是不會做?你上課到底有沒有帶耳朵!」
齊刷刷的目光打向我,我呆住了。臉紅到耳朵根兒,所有的委屈和羞愧,只能忍著眼淚往肚裡淌。
沒有學習天分的我,只能更加「努力」。
每天只睡五、六個小時,一本書反反覆復背好幾遍。小縣城的高中,條件簡陋。當舍友還在睡夢中時,我起大早跑到操場上,就著路燈的微光背單詞......
爭分奪秒。
高考成績單下來的那一刻,我徹底絕望了。
二本。
無數個輾轉難眠的夜裡,我總在懷疑:是不是只有我的明天不會變得更好?
從普通學渣到超級學霸,記憶方法讓我逆襲北大
剛到大學時,我無心學習。整天在圖書館裡,漫無目的地徘徊。
直到在書架上翻到錢鍾書的故事。
很多人,只知道錢鍾書是文學巨匠,卻少有人知道,他的記憶力也是出奇地好,被稱為「移動的圖書館」。
但錢鍾書並不是天生聰明,他的記憶能力,也是後天培養的。
我發現他的記憶方法很特別,有一整套記憶系統和筆記系統。讓自己讀過的書,不僅過目不忘,還能內化在腦子裡,隨時都能用。
因為他的這套記憶和筆記系統,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在他去世後,妻子楊絳還將他的筆記,捐贈給了清華大學。
我好像一下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原來學習的關鍵在於如何輸入和內化,「讀書-筆記-記憶-輸出」,每個環節都缺一不可。
於是我花了大量的時間研究各種學習方法,翻遍了圖書館的書籍,終於打造了一套關於學習的科學記憶系統:
論語式閱讀:帶著問題讀,把書越讀越薄,別人複習1個月的知識點,我3天就拿下了;
科學筆記法:拒絕羅列摘抄,所有筆記以Q&A形式呈現,邊理解邊筆記,成為自己的出題人,再刁鑽的問題也不怕;
利用現代工具記憶:大塊時間讀書,碎片時間記憶,12個十分鐘記憶的效果遠超一口氣背兩小時,學過的東西印在腦中,想忘也忘不了;
卡片式輸出:把成果和靈感都化為一個個知識卡片,方便調用,反應速度比別人快,演講、寫作能力也大幅提升。
掌握了這套科學記憶系統後,我終於從「低品質努力」中解放了出來。
後面發生的事情,甚至連我自己都覺得難以置信:
研究生時我報考北京大學,僅僅複習了3個月,就以超過錄取線40分的成績被錄取。
楊洋(右)博士畢業照
後來我還免試攻讀北大的博士研究生,博士期間,從一眾學霸中脫穎而出,成為密西根大學的訪問學者。
楊洋在密西根大學
博士還沒畢業,我就成為了北京大學附屬醫院的一名心內科醫生,同時還擔任北大的講師。
而且在北大我發現,和我接觸的同學們,雖然都是各省各市的高考狀元,但未必個個都是智商超群。
我愈發得覺得,從來沒有什麼天生的學霸。所謂的聰明人,只不過是學會了「聰明的方法」——記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