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果斷放棄千萬身價,從零開始,最終做出了60億市值的公司

2019-08-31     鯤鵬資本論道

他初中畢業就下海做生意,20歲已經是商場老手。此後,從摩托車殺到電動車,20年做到市值60億,他就是新日電動車的創始人張崇舜。


1969年8月,張崇舜出生在浙江溫州。父親開有一家五金配件廠,靠著多年的苦心經營,慢慢在當地五金圈裡小有名氣,也攢下了殷實的家底。

所以,說張崇舜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富二代一點不為過。在上世紀70年代,那個物質生活極為貧乏的歲月,張崇舜卻從來都不知道什麼叫餓肚子,整天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唯一的愛好就是與一幫朋友吃吃喝喝,學習自然是差得一塌糊塗。

也許,父親早就看出來他不是塊讀書的料,所以並沒有施加什麼壓力。1985年,當張崇舜高中沒考上之時,父親就此借坡就驢,「做生意吧!家裡正缺人手。」

這回可徹底解放了!張崇舜立馬屁顛屁顛丟掉了書本。此後四年,他從學徒開始做起,一點一點學會辨認螺絲釘、水泥釘、不鏽鋼管等五金材料。

說來也怪,別看張崇舜數學不咋地,盤起倉庫那100多種五金器材來,卻毫釐不差,就連廠里的老倉庫保管都佩服不已,「各種型號張口就來,帳算得非常精」。

4年後的1989年,20歲的張崇舜已經成了生意場上的「老江湖」。

不過,有老父親在,張崇舜手腳一直放不開。剛好趕上1988年海南建省,各路資金扎堆往海南擠,更是出現全國十萬青年齊闖海南的盛景,「擦皮鞋的一個月都能掙一萬多塊,」張崇舜也激動萬分!

不過,等真到海口建廠,他傻眼了。海口人多,錢多,但是陷阱也多,「必須一手錢一手貨,否則就找不人了。」很多時候,工人隨意得很,一言不合就炒了老闆的魷魚,一旦工人補充不上來,張崇舜就只好自己跑去卸貨。

1989年五一前後,張崇舜經常凌晨三點還泡在秀英碼頭,「平均一天要卸5噸貨。」之前,他連提桶水都氣喘吁吁,只過了半年,張崇舜卻可以輕鬆把200斤的五金件放在2米高的貨架上。

後來,他乾脆去海甸島請了個師傅,「學2路南拳,一套棍法,」以防黑社會過來鬧事。白天倒騰完四五噸貨,晚上還要練武術,「年輕,永遠都不覺得累!」

時間一長,張崇舜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隨便用腳踢一下就知道麻袋裡裝的什麼型號」,「用手一掂量就知道大約有多少顆螺絲釘。」

這個時候,新大洲找上門來,「生產摩托車需要穩定的零件供應商。」張崇舜的專業、效率正是新大洲採購部所看重的,「說好哪天供貨就哪天供貨,從來不打折扣。」

這一供貨就是4年,張崇舜的生意也從五金小零件做到摩托車保險槓,一年純利潤能達到100多萬。

那期間,正是海南房地產瘋漲的時候,市中心隨隨便便一塊地皮,只能能搞到4證,3個月一倒手,就可以輕鬆賺個幾千萬。

很多公司開始削尖心思炒樓花,其中就有一家位於海秀路,做摩托車標準件的廠子。後來,那廠長愣是放著100多號員工不管,非要建樓炒房,並把一車間的摩托車配件撮堆賣。張崇舜一聽大喜,「設備全要了,一次性付款。」

不僅如此,張崇舜還做了個順水人情,全部接收了100多號員工。後來,正是靠著那天上掉下來的一車間設備和工人,短短2個月,他就在新大洲旁邊建了一家保險杆廠。

一些用不上的大型衝壓設備,張崇舜就全部拉到溫州,據說光賣那些衝壓設備,就已經全部回本了!

接下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新大洲在短短3年的時間就完成了上市計劃,張崇舜借著那個東風,成了海南最大的摩托車零件供應商。

到了1995年,張崇舜賺到了人生中第一個1000萬。這一年,他剛剛26歲。

不過,螺絲和保險槓生意做得再大,也不過就是新大洲的一個零頭,張崇舜不甘心,他決心第二次創業,「做摩托車。」「10年之內,把摩托車做到10個億。」

不過,做摩托車可沒那麼容易,「首先得有牌照」。但是,當時民營企業根本就沒有資格申請。想要?對不起,只能與國營企業合作。

後來,張崇舜尋尋覓覓了大半個中國,最後好不容易在陝西寶雞找到一家摩托車廠,人家同意貼牌生產,不過需要額外付30元一輛的使用費。

30元使用費倒是事小,關鍵是貼牌的永遠是別人的,張崇舜感覺很不爽,「難道就沒有不需要牌照的嗎?」

很快,不需要生產牌照的電動自行車進入了他的視野。

當時,長三角地區率先推出了電動自行車,「比自行車省力,比摩托車便宜,」尤其因為使用清潔能源,特別契合國家的節能減排政策。所以1998年春節,南京、蘇州一帶電動自行車銷售非常火爆。

當年10月,張崇舜帶著幾個人,從陝西開車一路開到南京、蘇州,8天跑了7000公里,把電動自行車行業內最好的配套廠家看個遍,最後的結論是,「電動自行車發展空間很大」,「1997年全國產量僅五六萬輛,而潛在需求有100萬輛。」

不過,當時電動行業整體技術水平還不太成熟,尤其是電池、電機、控制器、充電器等關鍵零部件都處於起步階段,所以沒有出現一統江湖的企業。

「行業剛剛興起,正是時機。」張崇舜非常興奮。

從哪裡下手呢?當然是電機,「對於電動車來說,電機決定了一切!」

於是當年11月,張崇舜去了北京,他直接找到中科院物理所三環公司。為啥是三環?不僅因為三環每年推出十幾款設計專利,而且其生產的蓄電池比其他公司的要多用3小時,「動力足,不發燙,耐磨損。」

有了核心技術,組裝電動車還不跟玩一樣?果然,不到半年的功夫,張崇舜的2000輛「新日」電動車就上了市。

當然,售價也不低,新日的定價比其他幾個牌子要貴20%到30%,「定位為中高端電動自行車」。張崇舜此舉的目的是一石三鳥,「一來保證自己的利潤空間,二來避免惡性競爭,三來樹立高端品牌形象。」

定價高固然好,但是顧客是否機會買帳呢?在營銷上,張崇舜有一套自己的法則,「堅決不跟省級代理商合作,找上門來也不幹,要把終端銷售渠道牢牢攥在自己手裡。」

為了搞定終端渠道,張崇舜2年之內跑了全國800多個縣城,北到沾河,東到日照,西到隴南,他給1500多個經銷商上過3000多次課,「從生產、研發、維修、銷售、服務什麼都講,就連車上的一個螺絲釘都要說出個道道來。」

在經商上那裡,他白天跑市場,晚上則下車間,遇到經銷商人手不夠,張崇舜袖子一擼就跟工人們一起卸貨。

有意思的是,他從來不打廣告,「與其打廣告,還不如把錢分給經銷商。」那時候,每賣一輛新日電動車,經銷商都能拿到200元的分成,「比一般的電動車要高20%還要多」

不過,即便那樣,經銷商還是吃著碗里瞧著鍋里的。2001年底,安徽馬鞍山的一個經銷商,一口氣代理了五六個電動車品牌。結果,一年下來,就新日電動車賺錢了,其餘的都賠個底掉。

怎麼回事?原來那幾個牌子的電機返修率特別高,「搭到維修中的錢,比賺到的錢多得多。」從此,那個經銷商就一心一意跟著張崇舜做新日。

2002年底,交通突然出現新規,「摩托車上路需要持有駕駛證,」結果電動車市場瞬間被點爆。在北京,張崇舜半個月就賣掉了5000輛,「比以前一年銷售額還要多。」此後,他迅速拿下山東、內蒙、河南、山西四省市的市場。

那一年,新日銷售收入歷史性突破1.5億。

2003年,張崇舜在無錫安鎮建了電動車配套廠,正式進軍南方市場。此後5年,新日邁上快車道,形成了爆髮式增長。

2003年,行業前50;

2004年,產銷10萬輛,行業前10;

2005年,產銷21萬輛,總產值行業第一;

2006年,邀請成龍做代言,產銷55萬輛,行業第一;

2007年產銷量達到110萬輛,是第二、三、四名企業產銷量的總和。

2008年,成為北京奧運會各個場館內唯一指定用車,產銷超過200萬輛。

隨後,又相繼贊助了上海世博會和西安世園會。包括電動四輪車、貴賓觀光車、醫療急救車、警用巡邏車和新聞採訪車。

2010年,提出「要成為全球智能電動車創領者」,大力拓展海外市場。5年後,把產品賣到了7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年的產銷超過2000萬輛。

2017年4月,張崇舜帶領新日登陸A股市場,成為電動車行業內第一個上市公司,市值一度突破60億。

「實業實業,就是要實實在在、兢兢業業。」這就是張崇舜的成功法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j6k82wBJleJMoPMk0D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