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國多地發生洪澇等自然災害,我省今年情況如何?
在今年,我省汛情有3個特點:
一是進入雨季偏晚,降水量極不均勻,旱澇並存態勢一直持續到7月初。
二是多輪強降雨覆蓋區域重疊性高,單點暴雨突出,部分州市受災程度重。
三是7月以來降雨量呈偏多態勢,局地強降水頻發,主汛期防汛抗洪形勢十分嚴峻。
目前我省仍處在「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時期,防範洪澇災害重大風險和抗洪救災的任務艱巨。我省應急廳管理部門,將從哪些方面來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呢?
今天中午12點的《金色熱線》節目中,雲南省應急管理廳黨組書記、廳長李國材做了解答。
李國材介紹說,入汛以來,全省先後發生文山州馬關縣「5.22」洪澇、怒江州貢山縣「5.25」山洪泥石流、德宏州盈江縣「6.24」泥石流、昭通市「6.30」暴雨洪水、德宏州盈江縣「7.18」暴雨洪澇等嚴重洪澇、地質災害,發生怒江幹流超十年一遇、白水江超歷史最高水位洪水。截至目前,全省洪澇、地質災害共造成16個州(市)88個縣(市區)91.32萬人次受災、8人死亡、9人失蹤、8508人次緊急轉移安置;農作物、房屋、基礎設施等不同程度受損。直接經濟損失20.44億元。從受災情況來看,災害損失較去年同期重,但輕於近五年同期,主要是昭通、文山、怒江、德宏等州市災害損失重。
目前,我省仍處在「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時期,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防範洪澇災害重大風險和抗洪救災的任務艱巨。所以,下一步,我們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保持高度警惕,強化各項措施,加強組織協調,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抗洪和救災各項工作,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重點抓好6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層層落實防汛責任,強化組織領導,強化洪澇災害重大風險防範和風險隱患排查工作;二是加強聯合會商,科學研判汛情災情,確保預警信息發布全覆蓋、無死角;三是督促各級全面做好應急準備工作,確保災害發生後迅速到位,科學、有效、有力開展搶險施救和人員轉移避險工作;四是統籌做好救援力量調配,科學調度,全力開展搶險救災和應急處置工作;五是切實做好救災物資保障和受災群眾安置工作;六是嚴肅防汛抗洪紀律,嚴格落實值班值守和信息報送工作。
今年以來,我省自然災害呈現乾旱災情較重,風雹災害頻繁發生,局地強降水突出,旱澇並存態勢明顯等特點,森林草原火災防控、防汛抗旱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任務疊加,在「1+4」自然災害應急管理機制支撐下,我省及時有效的處置了多起自然災害應急救援。
「1+4」自然災害應急管理機制明確了災前防治和災後救援的責任部門,是領先全國兄弟省市的改革創新之舉。這是什麼樣的機制?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省應急管理廳黨組書記、廳長李國材和,以及救援協調和預案管理處副處長陳昕分別做了介紹。
李國材介紹說:「『1+4』自然災害應急管理機制中的『1』指的是自然災害應急管理委員會,『4』是指下設的抗震救災、森林草原防滅火、防汛抗旱、地質災害應急4個專項指揮部。」
陳昕表示:「機構改革一年多來,在『1+4』自然災害應急管理機制框架下,各有關部門積極行動,結合機構改革後的職能轉變,制定一系列確保新機制順暢運行的措施。省應急廳與省林草局、省森林消防總隊和南方航空護林總站等部門共同建立了聯席會議、火災信息報送、聯動處置、森林消防隊伍調動、滅火飛機調動、聯合防範、力量聯建、輿情應對等8項工作機制;與省軍區建立了方案預案對接、災情動態通報、力量聯建共用、兵力需求提報、軍地搶險救災應急指揮協同、常態業務協調聯絡6項機制;與南部戰區聯指中心、武警雲南省總隊、武警機動某部四大隊建立了溝通聯繫和信息共享機制;與省水利廳、自然資源廳、林草局、地震局、氣象局建立了會商研判、災情通報等機制,與氣象、水文部門建立了聯動合作機制,與昆明航空救援支隊、民航雲南監管局、省機場集團、中國鐵路昆明局建立航空、鐵路應急聯動工作機制,為應對各類自然災害奠定了堅實基礎。印發出台自然災害應急管理委員會及辦公室工作規則,加強與相關部門業務協同,進一步發揮省自然災害應急委的綜合協調職能,規範省自然災害應急委及其辦公室平台運行。」
來源:雲廣記者 袁曉星
編輯:李青芸 鄭惠
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