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留給汝州的勤廉故事

2019-10-20     眉山東坡文化

925年前的農曆四月,56歲的蘇轍因「以漢武比先朝」之罪,由北宋王朝的門下侍郎貶至汝州任知州。同年夏曆六月,因「譏斥先朝」之罪從河北定州貶至英州(今廣東英德)的哥哥蘇軾,特繞道汝州看望弟弟,在參觀蘇轍倡導修葺一新的龍興寺畫殿時揮筆寫下了《子由新修汝州龍興寺吳畫壁》七言詩:丹青久衰工不藝,人物尤難到今世。每摹市井作公卿,畫手懸知是徒隸。吳生已與不傳死,那復典刑留近歲。

人間幾處變西方,盡作波濤翻海勢。細觀手面分轉側,妙算毫釐得天契。始知真放本精微,不比狂花生客慧。似聞遺墨留汝海,古壁蝸涎可垂涕。力捐金帛扶棟宇,錯落浮雲卷新霽。使君坐嘯清夢余,幾疊衣紋數襟袂。他年弔古知有人,姓名聊記東坡弟。

蘇轍在汝州任職不到百天,勤政愛民,在發展地方經濟和保護文化遺產等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受到了汝州人民的尊敬和愛戴。汝州的歷代志書中,均把他列在《名宦》篇中重點介紹。明清時汝州文廟的名宦祠立有他牌位,每逢祭日都會受到人們的祭拜。汝州新修的中央公園裡的名人苑中,豎有蘇轍畫像和事跡的展板。

望嵩樓上書心懷

紹聖元年(1094)四月二十一日,蘇轍帶著家眷來到汝州。18年前蘇轍做陳州教授時,在洛陽負責舉人考試,曾游嵩山。年初,京城的葆光法師得到一份《嵩山圖》,約他到嵩山遊玩,蘇轍正處在政治鬥爭的旋渦之中,哪有心思?蘇轍離京到汝州任職時葆光設宴相送,席間蘇轍與葆光法師相約:「聞此州在嵩少之陽,登城北望,可以盡得其勝,君何時為此游,吾將舉酒與子相望,雖不能同,亦庶幾焉。」葆光說隨後動身,希望蘇轍到汝州安頓後能到嵩山相見。

蘇轍到汝州後,適逢大旱,百姓一片恐慌,加上州衙有許多事情要處理,根本沒有時間去嵩山遊玩,但為不失約,蘇轍就寫了《嵩山祝文》派家兵帶著到嵩山與法師相會。家兵赴嵩山走後,蘇轍登上州衙後花園的望嵩樓遙望嵩山。蘇轍北望嵩山看到的是「連山障吾北,二室分西東」的景觀。面對北方的聖山,鳥瞰汝州四周美景,把酒臨風,自然心曠神怡。能遠離朝堂鉤心斗角的環境,飲著汝州純正的汝陽貢酒,欣賞著如畫的山水景色,蘇轍感覺比在京城一點也不差:「可憐汝陽酒,味與上國同。游心四山外,寄適酒杯中。」望嵩樓上,蘇轍對汝州有了全新的認識。

後園祈雨救蒼生

汝州大旱,如何解決乾旱問題穩定民心是當務之急。天災在當時一般都被認為是上天對地方官員失政的懲罰,地方長官要帶領下屬向上天祈告自己的罪過,讓上天饒恕百姓。蘇轍是新任知州,自然要擔當這個責任。按汝州的風俗選定向上天祈雨的日子,決定在州衙後花園(望嵩樓所在地)設壇祭祀社令神和后土神為百姓祈雨。他要求各部門做好準備工作,自己則親撰祈雨文告。

蘇轍知道向天求雨不能解決問題,但在當時條件下對穩定民心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蘇轍打算在求雨之後,動員汝河沿岸百姓引汝河水抗旱,進行生產自救。也許是蘇轍的誠心感動了天神,求雨儀式的前夜,汝州由晴變陰,開始降雨。喜雨一直下了一天兩夜,第三天早上放晴。持久的旱情解除後,天很快轉晴,對靠農耕吃飯的黎民無疑是個天大的福音。而這個機會卻讓蘇轍給碰上了。

多年不遇的大旱,因蘇轍的到來而解除。原本對神靈崇拜的社會,更加相信蘇轍是真正的文曲星下凡。

老天「未請而予,再宿告晴」,給心神還沒平靜下來的蘇轍以極大的安慰。但蘇轍深知自己的處境,沒敢「居功自傲」,將準備的求雨儀式改成謝雨儀式,親自撰寫了「謝雨文」,將「未請而雨」的功勞給了前兩任知州,把久旱的責任自己承擔。

四月二十六日,也就是蘇轍到任的第5天,在州衙設置的祈雨壇前,向社令神和后土神舉行了酬謝降雨的儀式。蘇轍主頌了撰寫的《汝州謝雨文》:「維紹聖元年歲次甲戌,四月壬寅朔二十六日丁卯,太中大夫、知汝州軍事、護軍蘇轍,謹以清酒特羊之奠,恭祭於北園社令后土神君。轍以罪戾,謫守茲土。自春徂夏,旱飢為苦。麰麥殄悴,禾未出畝。吾民憂傷,巫覡旁午。念予罪人,余譴累汝。間行北園,亭曰『致雨』。前守趙王,有禱咸許。顧慚昔賢,願躡前武。掃地而祭,屏去牖戶。清漪繞屋,喬木環堵。微風肅然,神物來處。吾僚祗敬,齋宿吾府。雲興山際,倏遍天宇。風來不疾,雷發不怒。祈祈甘澤,如哺如乳。酒不濡地,雁不升俎。仁哉有神,未請而予。再宿告晴,高下咸溥。朝陽既升,鋤耨畢舉。宿麥斯實,施及禾黍。吏免訶譴,民病獲愈。念惟始至,神則何取。祗薦醪牲,以永斯祜。尚饗。」

蘇轍離開汝州後,後任知州將蘇轍的《汝州謝雨文》刻置在致雨亭座凳的楣板上。

重修汝州思賢亭

州衙後花園內有紀念宋初文壇領袖楊億的思賢亭。

楊億於公元1014年調任汝州知州。任職期間,汝州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楊億常把州務託付僚吏,以文墨自娛,常與風穴寺和尚談禪論詩。他將自己與高僧交往語錄,裒輯而為《汝陽禪會集》十三卷。

楊億在汝州,風穴寺和望嵩樓一度成為天下文人嚮往的地方,或向楊億拜師學習,或與楊億飲酒唱和。楊億也用詩文讚美天中之地的宜居環境,留下《汝陽》詩集數卷,《汝陽雜集》20卷。可惜全部散佚。

楊億從汝州調京城任職後,汝人將其詩刻於石上。皇佑年間(1049~1053),王珦瑜任汝州知州,在望嵩樓苑內建「思賢亭」,置石於亭柱和亭板上。

蘇轍到汝州任職時楊億已離開人世70多年。思賢亭很是破舊,詩石散失過半。蘇轍在後花園散步,發現了這個破亭子,決定對思賢亭進行整修,重刻楊億汝州詩,增廣思賢亭,龕詩石於亭壁,並作《汝州楊文公詩石記》一併嵌在亭壁。

蘇轍在石記中對楊億的為人和文學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他是「清風雅量」之士,不僅獨步真宗朝,而且簡直可與唐代燕國公張說這樣的大家相比。

思賢亭經大文豪蘇轍整修和增廣,古亭美感增加了,詩刻的內容豐富了。特別增選的「《汝陽》組詩」,是經過楊億校改後正式出版的,糾正了不少原詩刻的不足。思賢亭也因蘇轍的重修,提升了知名度,一直保存到元末。

倡修吳道子畫殿

龍興寺位於汝州城東門外,隋唐時代聲名頗著。公元734年,李白由安陸北游汝州,曾寫下《夏日諸從弟登汝州龍興閣序》,留下了「晴山翠遠而四合,暮江碧流而一色」的名句。唐天寶初年,龍興寺華嚴殿落成,寺院住持特邀請吳道子至寺作畫。傳說吳在龍興寺作畫的時候,觀看者圍得水泄不通。他作畫時速度很快,像一陣旋風,一氣呵成。特別在描繪壁畫中佛頭頂上的圓光時,不用尺規,揮筆而成。

吳道子一生雖然創作了許多壁畫,但真跡流傳下來的很少。原因是唐會昌五年(845),唐武宗以佛教「非中國之教」,下令毀滅佛寺,除京都長安、東都洛陽各留兩寺,同州、華州、高州、汝州各留一寺外,其餘盡數毀去。吳道子的畫大部分是畫在寺廟牆上的壁畫,隨著滅佛廢寺,自然難以倖存。龍興寺是汝州奉旨保存的一座寺院,吳道子的真跡也很難得地保留下來。到宋代,汝州龍興寺因保留有吳道子的真跡而更有名氣了。因此,喜畫的蘇轍來到汝州剛安頓下來,便約州通判李純繹參觀龍興寺。然而蘇轍看到的龍興寺因年久失修,「寺宇破漏,畫壁為風雨所侵」。寺院方丈惠真向蘇、李二人介紹自己修葺寺院的準備工作。蘇轍非常贊同惠真的做法,要求寺院先修華嚴殿,以保護吳畫,並答應對修葺工作給予資金支持。在蘇轍和李純繹的帶動下,州衙官員和地方士紳紛紛解囊相助,很快解決了修繕寺院的資金問題。工程開工後不到兩個月,華嚴殿便修葺一新。畫殿修好後,惠真方丈請蘇轍為重修畫殿寫記,蘇轍欣然同意。蘇轍深思後在官邸揮筆寫下了《汝州龍興寺修吳畫殿記》,詳細記述了華嚴殿吳畫的情況:「其東西夾皆道子所畫,東為維摩、文殊,西為佛成道」,且「比岐下所見,筆跡尤放。」為汝州修復龍興寺留下了寶貴資料。

蘇轍貶汝州不久,哥哥蘇軾也以「譏斥先朝」的罪名貶至英州。蘇軾赴任途中特繞道汝州看望弟弟,蘇轍陪同哥哥觀賞龍興寺的吳道子畫。蘇軾在方丈室提筆寫下了《子由新修龍興寺吳畫壁》的七言詩,最後以「他年弔古知有人,姓名聊記東坡弟」收尾,對弟弟保護文化古蹟的善舉給予了高度評價。

汝人聊記東坡弟

56歲的蘇轍已到致仕的年齡,想把汝州當成仕途的最後一站,但事情的發展並不遂他的心愿。他離開京城後,朝堂上「變法黨」與「元祐黨」的鬥爭越演越烈。年輕氣盛的哲宗在「變法派」的不斷引導下,誓把「元祐黨」從朝中清除乾淨而後快,以至於發生了要廢除祖母高太后封號,將司馬光從墳中挖出曝屍的動議。

紹聖元年六月,右正言上官均指責蘇轍有六大過惡,結果蘇轍再貶至袁州。蘇轍接到袁州上任的聖旨不敢怠慢,簡單收拾準備悄悄離開汝州,誰知出門後州衙外站的全是送行的百姓。

蘇轍離開汝州後,汝州官民在州境建蘇轍生祠,敬蘇轍畫像紀念。

明洪武年間創修的文廟,將蘇轍和蘇軾兄弟同入祀名賢祠中,而當時祭名賢祠的在汝州任職的歷代官員只有六人。

現存最早的《汝州志》,成書於明正德元年,將蘇轍列入名宦篇中重點介紹。正德之後的五套《汝州志》均將蘇家兄弟列入名宦篇介紹。

明萬曆之後,文廟將名賢祠分為名宦祠和鄉賢祠,將名宦和鄉賢分開祭祀,蘇家兄弟一直占據名宦祠的重要位置。

2017年8月,汝州市公布首批20位歷史名人,其中4名為客籍,蘇轍為其一。蘇轍的畫像和事跡展板,就在新修的中央公園裡的名人苑中。

投稿郵箱:3304331669@qq.com

版權聲明: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留言聯繫我們。部分文字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版權人及時聯繫。TEL:028-38166877

END

來源:大河報汝州新聞

編輯:劉寅

審核:周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cNR6W0BMH2_cNUgMi-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