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扇門
文|汪京
今年的冬天有些怪,絲毫沒有冷的意思,仿佛站在月台上的戀人想挽住深秋的雙臂,不肯放手與心愛的人兒告別。就在這個溫暖如春的冬日裡,我隨「文化名人走進桐城」一行,領略桐城山水風情,感受老城幾近被時光遮蔽的文化氣息,心下感慨良多。
我是一個無名小輩,應陳老師的邀請,有幸與省內著名文化大咖們一起,在行走中品讀桐城的文化和歷史。這為我打開了生活的另一扇門。我生於斯長於斯,卻發現自己對桐城本土的地域文化知之甚少。除非耳熟能詳的「桐城派」、「六尺巷」、「父子雙宰相」、「文廟」等等,而與此相關的歷史和龍眠山深厚的文化蘊藏大多一知半解。私下竟以喜歡文學專長寫作自居,現在看來,未免太過輕浮。想起之前的一次古蹟探尋和兩次文人聚會,其間我洗耳恭聽老師們暢談「唐宋八大家」、桐城的名勝古蹟、名流軼事以及佛家經典,深感自己才疏學淺,只好用沉默來掩飾羞愧難當。
此次筆會之行更讓我刻骨銘心。五十多人的隊伍,陌生的或熟悉的,自由結伴,談笑風生。沒有長幼尊卑的客套,沒有世俗拘泥。這一刻,讓思想清零,任身心在山水自然中隨性放逐,在深不可測的桐城歷史文化中漫遊。平日常嘆「難得浮生半日閒」,此刻的閒適與美好,竟感覺來得有些突然。原來,在你強大的生活慣性里,有扇門,只要你敢於嘗試,便可輕鬆為你打開。平素,喜歡在熱鬧的人群中保持安靜,向來內斂自持的我,悉心聆聽作家詩人們的言語交流,拍著自己歡喜的如畫美景,孤自追隨人群之外的那份空靈與純粹,默默感知桐城的山水文章,沉浸在歷史的長空與韻味中。
現在是枯水期,恰逢今年乾旱,嬉子湖的湖水並不充盈,裸露在外的湖堤終於有了長臉的機會。沐浴著晨曦,我們享受著這難得的時光偶遇。遊船在碧波中暢行,穿著救生衣的我們靜靜地在船頭吹著暖風,沒有喧囂,每個人都在尋找著各自的欣賞角度。唯一相同的是,那艘飄搖在波光粼粼水面上的木船,那位堅定地立在船頭撐著長槁帶著斗笠的漁民,引起了大家拍照的慾望。聞名遐邇的嬉子墩,風景迷人的松山,是最好的背景襯托。好一幅水天一色的水墨畫!隨著遊船的移動,我感覺到了若即若離。有些景色,有些人也許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離開水域上岸,心中依然眷戀「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洒脫與獨立。
享有「擅江北名山之秀」讚譽的龍眠山,境內秀美的自然風光自不必言,獨特之處是其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一處處遺址、一座座墓葬、一塊塊石刻,都是桐城人文歷史的忠實見證。龍眠山上每一處文化遺存,背後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或傳說。我想像,隨著耳畔的風聲、腳踏的落葉聲、峽谷的流水聲、林間的鳥鳴聲,它們會傳播到桐城之外更遙遠的地方。這對桐城遊子而言,未嘗不是一種家鄉情懷的慰藉,對異鄉人未免不是一種身臨其境的嚮往。從桐城派代表作家劉大櫆的《游碾玉峽記》的字裡行間,我分明感受到了龍眠勝景的無窮魅力。山高路窄,峽深水秀,石聳林密。
一路拾級而上。穿行於山水之間,清空雜念,在自然和人文的秘境中,讓身體與靈魂毫無羈絆地自在遨遊。這是努力生活之外的另一種別樣饋贈。只要用心,生命中的另一扇門,總會在不經意間為你悄悄洞開。我隨行其間,用腳步探出了門外的另一番天地。
2019.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