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帶孩子旅行嗎?這樣的旅行,不如不去

2019-06-27     劉美紅Wendy家庭教育

快放暑假了,媽媽圈裡已經在商討幾時要帶孩子去旅行了。自從孩子能跑能走,很多爸媽都會在暑假休年假,「有錢沒錢,出去旅遊」,暑假旅行竟成了剛需。

可是,在與很多家長深聊之後,旅行的「隱性原因」其實是:

不出去旅行,孩子拿什麼素材寫作文?

怎麼給孩子的小夥伴們準備像樣的伴手禮?

怎麼表達家長對孩子「長見識」毫不吝嗇地付出?

作為家長,又如何在朋友圈裡表達對孩子的期望與愛意?

旅行,本來是一件美好而快樂的事情,而現在卻已經成為一種無形的綁架。如果這番大費周章的行程,伴隨著不單純、功利化的目的,我們就需要反躬自問:我究竟有沒有必要帶孩子去旅行?

什麼樣的旅行不要去?

1

為了在朋友圈裡炫耀去旅行,不如不去


有位朋友在巴黎做中文導遊已經有12年,對帶孩子去歐洲旅行的家長都關心什麼,他可是門兒清:他們最關心有沒有免費Wi-Fi用。

沒錯,這些家長帶著孩子來旅行,可不是為了長見識來的,也不是為了深入體驗來的,而是不遠萬里換了一個地方玩手機來了。玩手機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朋友圈裡的攀比炫耀。


「我在澳洲登上了熱氣球」「我在艾菲爾鐵塔頂上吹風」「我在普羅旺斯的花海里做公主」……孩子喜歡不喜歡這種旅行方式不重要,關鍵是他得配合這種生活方式的演出,得當一個合格的道具。

美國兒童教育家羅妮麗博士曾經說過:

「這一代小孩成年後的空虛感,與父母在他們兒時的炫耀欲密切相關。因為,只有這種『空心化』的炫耀,才能讓孩子認識到,世間除了賺錢花錢,全無意義。」

請明白,孩子可不是家長的牽線木偶,不是你攀比的承載對象。


2

為了逼孩子寫觀後感去旅行,不如不去


現在的家長,為了讓孩子「有所收穫」,真是煞費苦心。一位小學語文特級教師說,她暑期最大的煩惱之一,就是被家長要求布置這樣的作業:外出旅行要做筆記,寫觀後感……

這位老師非常不贊同這樣「有心機」的旅行計劃。她的經驗告訴她,凡是家長口口聲聲「我是為你好」的做派,都會受到孩子的消極抵抗或激烈反彈。


帶著這樣的任務,孩子一路上都情緒不佳,甚至會這樣賭咒發誓:「明年說什麼也不跟你們出來了,我寧可去鄉下奶奶家!」

家長也被噎得透不過氣來:我讓你積累作文素材錯了嗎?我讓你增長見識錯了嗎?我讓你積極思考、避免走馬觀花錯了嗎?你這孩子怎麼這般不識好歹?

家長卻忘記了,旅行給人的滋養是潛移默化的。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天天押著孩子寫觀後感的家長,把旅行理解為一粒神奇的西藥,吃下去6小時內就可以立竿見影,治「不會觀察、不會寫作」的頑症,而旅行本身事實上卻是一副中藥,它不負責治急症,只負責調理孩子整體的身心狀態,它見效肯定是慢的,卻也是療效全面的。

幻想一次旅行就能讓孩子成為下筆如有神的神童寫手,抱著這樣急切的心態去旅行,少不了上演親子戰爭。


3

為了把地圖插滿紅旗去旅行,不如不去


前一段時間,「足跡地圖」在朋友圈瘋傳,不看不知道,原來有這麼多人都走了大半個中國。

有一類家長一定是這種地圖的愛好者,他們每年暑假旅行都要做新攻略,帶著孩子去新地方,我們姑且稱之為「誓把地圖插滿紅旗」式的旅行。


這類家長對孩子的一些提議「再去一次迪士尼好不好?」「上次在雲南的山澗里洗腳、吃烤玉米好好玩,我真想回到那裡再去看一次彩虹」往往嗤之以鼻:「再去一次迪士尼,虧你想得出來,你一定是陷在公主夢裡不能自拔!」「再去一次雲南,難道地球上還有這般吃飽了飯沒事幹的人?」

此言差矣。

那種為了「到此一游」而謀劃的旅行,多半沒有在孩子的心湖上留下一點漣漪。它不過是「上車睡覺,下車看廟」,唯有孩子真正想去的地方,才像一個奇妙的「兔子洞」,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入口。

真正的旅行見識,不在一模一樣的酒店和打卡聖地,而在每個月的第三個周末才開張的市集上,在當地人售賣古董銀勺和相框的跳蚤市場上,在只有當地人才知道的小吃一條街上,在每個人都帶著樂器小露一手的露天音樂會上。

有趣的人和事,有趣的邂逅與奇遇,這些可遇而不可求的經歷,真的值得我們回到原點,再次領略與回味。

什麼樣的旅行才值得一去?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既然這樣,時間與預算又都有限,什麼樣的旅行才值得一去?


1

讓孩子圓夢的旅行,值得一去


每次做旅行計劃時,你徵求過孩子的意見嗎?

也許你會問:「孩子這麼小,有必要徵求他的意見嗎?」話可不是這麼說。家長要孩子去的地方,和孩子自己想去的地方,可完全是兩回事。


孩子學習了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就想去老北京的胡同里喝豆汁,在皇城根下放一次帶哨子的風箏,坐一回人力三輪車。

看了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想親眼去看一看魯迅先生課桌上刻著的「早」字,探究下用腳怎麼駕駛烏篷船,嘗嘗茴香豆是什麼滋味,竟會讓窮愁潦倒的孔乙己念念不忘。

看了沈石溪的小說《最後一頭戰象》,就想到遙遠的西雙版納去,體驗騎象穿越雨林,體驗爬上樹頂木屋夜觀野生動物們晚上來溪水間洗澡、痛飲的奇景。

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而要真正理解書中的深刻道理,必須親身去現場體驗。而旅行,就是絕佳的體驗過程,它如此鮮活、迷人、不可替代,正是孩子打開混沌的認知的絕好契機。

2

讓孩子鍛鍊的旅行,值得一去


每次出門,都在當地找一名服務周到的導遊,住在設施齊全的酒店裡,萬事都不用自己操心,這種「享樂派」的旅行,除了發朋友圈好看,其實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什麼好處。

台灣著名的電影編劇詹志宏先生也是一名卓有成績的旅行家,他說:「人之所以有成就,就是從小有打破舒適區的體驗。當你發現,在舒適區之外,也有一片新天地,請問這樣的孩子長大了,還有什麼困境打得倒他?」

因此有機會的話,家長不妨為孩子的旅行設計一些鍛鍊的機會:

在語言不通的地方如何利用翻譯軟體問路、與當地人交流?

在酒店昂貴的地區,如何訂到價廉物美的民宿,並自行利用民宿的廚房設施,自己做飯並與民宿的其他住客分享?

在公共運輸費用昂貴的地方,如何利用優惠措施以節省交通費用……

以上這些別致的體驗,就是給孩子創造一個打破「舒適區」的體驗,它可能增加了一些困難,卻也增加了很多樂趣,是孩子成長的階梯。


3

讓孩子有交往空間的旅行,值得一去


我有朋友分享帶著一兒一女長途旅行的體驗:如果能乘火車去,就不要坐飛機去;如果能住青旅,就不會住一門一戶的酒店;如果能退掉食之無味的團餐,她一定會帶孩子去當地的大排檔,去吃富有當地特色的飲食。

她的理由是:火車包廂、小吃排檔,青年旅舍老幼混居的居住格局,都可以為孩子有意識地製造與陌生人交流的機會,孩子可以突破總是與家人交流的慣性,在旅途中交往到很多有意思的人物。


她也的確達到了目的,她的孩子,在旅途中與插畫師交流畫畫的體會,在攝影師那裡學會對焦的竅門、用光的訣竅,在大排檔老闆娘那裡學到炒螺螄入味的竅門,在長途列車的包廂里與別的小夥伴玩成語接龍、猜謎遊戲……

孩子們的旅行,自此不再是在景區門前合影留念的無聊行程。孩子有機會邂逅了奇人,聽說了故事,也鍛鍊出了判斷對方能否交往的眼光與直覺,鍛鍊了在路途中既敞開心扉,又趨利避害、提高警惕的能力。這種能力,未來將是他們離開父母,去外地求學、求發展的基礎。


4

讓孩子體驗生活的旅行,值得一去

10天之內,走了7個國家,12個城市,這種看似令人羨慕、拍照拍到手機內存都不夠的旅行,其實是最浮光掠影的。不信?你回家後問一問孩子,都對旅途中哪些人和事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恐怕什麼都說不上來。

在孩子尚小的時候,應該減少舟車勞頓,儘可能為孩子提供一個「沉浸式體驗」的機會。


舉個例子,去沙漠旅行,如果只是花半天時間體驗下滑沙或騎駱駝,就迅速回酒店刷手機去了,孩子將根本不會對「沙漠」這一地球上的奇觀有什麼深入的認識。

如果陪孩子在沙漠中步行,體會腳背和腳趾在細沙中緩緩下陷的奇妙感,體會下沙丘的表面滾燙、內里陰涼的詭譎之美,體會下沙漠落日的壯美與蒼涼感,體會沙漠入夜後滿天星斗如美鑽、小動物都打破「避暑模式」出來活動的奇觀,那麼這次經歷,一定是讓孩子一輩子都難以忘懷的。

我們不僅要跟孩子一同沉下心去體驗,還可以當著孩子的面寫寫畫畫,交上一份「體驗報告」。家長在孩子面前示範,還怕孩子不肯寫旅行日記嗎?好習慣從來不是家長居高臨下地命令出來的,而是家長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為感染出來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u8UGWwBmyVoG_1Zfqi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