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焦慮的父母,都要經歷一場涅槃的修行

2019-06-12     劉美紅Wendy家庭教育

對一位媽媽來說,「不稱職」是對她多麼大的否定。

不少媽媽,為了孩子含辛茹苦,付出了許多許多,時常還會陷入深深的恐慌里,以及感到無比的焦慮。

為什麼傾盡全力養育出來的孩子會不聽話?為什麼孩子脾氣那麼暴躁?為什麼孩子不愛學習?

媽媽們很痛苦,孩子也不好受。親子間的衝突,越來越多。

如何解決?

今天為大家分享一位媽媽育兒以來的心路成長曆程。

她十分疼愛孩子,但由於在養育孩子上毫無經驗,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合理,導致孩子脾氣暴躁,極度缺乏安全感,敏感,畏難。

她因此變得十分焦慮。但現在,一切都改變了,變好了。她是如何做到的呢?

讓我們來看看那今天的主角雅兒媽媽的真摯分享。希望她的分享能夠帶給大家溫暖與啟發,讓同在育兒路上的父母不再感到孤單與彷徨。


1

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被灌上了父母的稱號,不用學習,不用考試,自然而然的就為人父母,面對孩子的到來,初為人母的我們,總想給到孩子全世界最好的東西,都想做優秀父母,可越是這樣,現實往往與理想背道而馳

我自己曾經就是個非常不稱職的媽媽,對養育孩子毫無經驗可言,養育的方式非寵即懲,做好了就過度表揚,做錯了就狠狠地批評,自我的情緒管理非常差,經常因為一些小事情就會對女兒大發雷霆,女兒在我的影響下,脾氣暴躁,極度缺乏安全感,敏感,畏難。

現在回想起養育她的頭6年,我深感愧疚。那時,面對孩子,我常常陷入深深的恐慌里,擔心我的孩子長大後怎麼辦?為什麼我傾盡全力養育出來的孩子會變成這樣 ?嚴重的焦慮感緊緊的包圍著我,壓得我喘不過氣。

2


隨著二胎的出生,女兒的行為問題日漸嚴重,每天放學回家就會用力地踢門,稍微晚點開門就會大哭大鬧,不理她,就開始摔東西,更別提主動完成作業了,那種情況下,我通常都會用吼叫,打罵,威脅的方式,來壓制她的憤怒,才得以表面上的平靜。

都說病急亂投醫,那時,我每天瘋狂地在網上查各種資料,買各種育兒方面的書籍,孩子脾氣暴躁怎麼辦?孩子愛摔東西怎麼辦?孩子不愛學習怎麼辦?孩子害怕困難又怎麼辦?

仿佛方法了解的越多,我也就變得越發迷茫,似乎什麼方法用在我女兒身上都沒有效果。

後來, 通過網絡了解到博沃思,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報名了。第一節心理沙盤課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剛開始,老師讓孩子擺沙盤,說實話,那是我第一次聽沙盤這個詞,我並不知道沙盤能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它的作用是什麼?

心理存在很多的疑慮,課後老師跟我溝通,說雅兒可能是無法適應弟弟的到來,那時我也是聽得懵懵懂懂,還對老師的話產生了質疑,說她在家最喜歡的就是弟弟了,對誰都容易失去耐心,唯獨對弟弟不會。

老師開始給我們解釋,說孩子正是因為愛弟弟,但實際上又真得無法適應弟弟的到來,因為現實跟她想像的弟弟的到來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爸爸媽媽把更多的愛與關注點都放到了弟弟身上,這讓她非常害怕自己的愛會被奪走

所以,她會用很多辦法來引起我們對她的關注,這種強烈的內心衝突在拉扯著她,但她自己也說不出這種感受是什麼。

第一節課讓我明白了,任何的行為背後都會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遠不止表面看到得那麼簡單,同時也告訴我,孩子是一個使者,是一面鏡子,來給我敲響警鐘,我的養育方式需要做出調整和改變了。

此時,想到了Wendy老師說過的一句話:「使人真正改變的動力只有兩個,一個是愛,一個是痛苦,如果你一直沒有改變,或拖延改變,不是愛得不夠,就是痛得不切」。


3


在博沃思,經常會定期舉行家庭父母課堂,有一堂家庭父母課讓我受益終生,那就是成長性思維,我相信上過博沃思的父母都知道什麼是成長性思維,大家可以多去學習什麼是成長性思維,並把這種理念內化成自己的信念。

現在,每當我的生活當中遇到困難時,我總是採用成長性思維來鼓勵自己,「任何困難都只是暫時的,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去提升自己的能力,找到合適的方法來解決眼前的困境。」

以前,雅兒是個特別怕困難的孩子,每當遇到一點小事情就會主動放棄,缺乏耐心,因為害怕失敗也不願意嘗試新鮮的事物,後面我才知道,孩子的畏難正是由於自己以前的養育方式造成的。

以前我很喜歡批評她,給了她很多負面的評價,喜歡替她做決定。成長性思維模式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現在鼓勵孩子犯錯,教她在錯誤中成長和學習,鼓勵她嘗試,享受過程帶來的樂趣,而非結果。

告訴她有了錯誤的經驗才讓我們知道了什麼是對的,孩子越小,犯錯的成本也就越低,試想,一個兩歲的孩子,能犯多大的錯誤,頂多把家裡的東西弄得天翻地覆,再假如,一個20歲的成年人,犯了一個錯誤有可能造成無法彌補的缺憾。

現在,每當孩子跑來跟我承認錯誤時,我都會對她說:「你學習的機會又來了,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記得有一次,雅兒對我說:「媽媽,為什麼我每次做錯事情你都不再像以前那樣批評我呢?摔壞了東西也不罵我。」

然後我問她:「你是故意那樣做的嗎?」她回答說「不是」。那既然你不是故意的,媽媽為什麼要罵你呢?而且你每次都那麼主動地承認了錯誤,媽媽為你的誠實感到驕傲,通過這個錯誤,我們下次就知道該怎麼做了」,往往這時,孩子的臉上總是會洋溢著幸福和滿足的神情

成長性思維可以運用到生活的各個角落,各種人際關係當中,當你真正的學會成長性思維並學以致用的時候,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都會發生很大的改變。

4

隨著學習的深入,我對心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買了很多有關心理學方面的書籍,關注了很多心理學方面的公眾號,從剛開始的晦澀難懂,到後面的一知半解,我越來越發現,人痛苦的根源,都是來自於關係的好壞。

人就是生活在關係網際網路中,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婆媳關係,朋友關係,同事關係,在各種各樣的關係里糾纏不清,界限不明,但總歸一句,任何關係和行為的背後,都是在尋求愛與認同的過程。

跟大家分享個例子,以前我跟我的先生,經常會因為不同的金錢觀而感到痛苦,我花錢一直比較隨性,只要喜歡,不會太委屈自己,他則更會考慮實用性,我們經常因為花錢的小事情而相互指責,埋怨,可誰都改變不了彼此的消費習慣。

後來,我學習了人與金錢的關係,才知道,原來我們和金錢也是一種關係,人對金錢也會有不安全感。

我們都來自於不同的原生家庭,我的父母做生意,在我們很小的時候,有能力範圍之內在物質上都會給到我們最好的,記得我和弟弟小時候,想吃冰棒,媽媽給了我和弟弟一塊錢,讓我們買倆根雪糕,那時的農村,一根冰棒一毛錢,能吃雪糕,那就是現在的土豪。我媽說,要吃就吃好點的,要莫就不吃,人賺錢就是為了擁有更好的生活。

先生家則和我家完全相反,由於公公婆婆是非常節儉的人,有一次,先生想吃一顆粽子,哭鬧了三天,依然沒有買,想要任何東西都不被滿足,家裡有什麼好吃的,婆婆總是會留到快發霉了才捨得拿出來吃,每花一分錢,都會強調它得來之不易,要珍惜,不要浪費。

先生從公公婆婆的這句話當中得到的,是一種匱乏感、愧疚感,覺得我其實是不應該要這個東西的,父母如此辛苦。從而讓他與金錢的關係變得沉重而艱難,一花錢,就會聯想到昔日的沉重。

從那以後,我仿佛看到了一個小男孩,因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的那種心酸和無助,我開始心疼起他來。

自此我接受了彼此不同的消費習慣,並且尊重他的,同時,也請他相信我,我所花的每一分錢,都是在我的可控範圍之內,你不用擔心。

當他花錢而感到難受的時候,我通常會鼓勵他,告訴他我們值得擁有更好的,很多美好的事物和感受都是不用花錢就可以獲得的,我們有這個能力和條件。以此來緩解他對金錢的焦慮感,慢慢地,我們都更能夠感受到彼此的愛與包容

5

為何我會跟大家分享這個例子, 在心理學上,會經常用到「覺察」一詞,覺察則是改變的開始,因為任何行為的背後,都會有一個心理過程,都是有根可詢的,覺察本身就具有治療的效果,表面上我和先生是因為花錢的小事而爭吵,實則爭吵背後更多的是原生家庭引發的問題。

但我們誰都無法去改變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影響,為了能夠使兩個完全不同生長環境下長大的人和諧相處,我們就得在自己身上做出改變,我們永遠都無法改變別人。

當我理解了這一點,我再次看待自己與他人關係的時候,就不會太執著於對方的行為,而會看到對方的整個心理過程,你會看到脆弱,因為脆弱,變得包容,因為包容,而變得慈悲。

我14歲那年,爸爸生意失敗了,家裡負債纍纍,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我輟學來到了深圳,這也將成了我終生的遺憾。所以,在孩子的學習上面,我對她會有更高的要求和對未來的期許,我總是在她面前強調讀書的重要性,以至於我會非常看重結果和成績。

孩子剛上一年級時,我對她進行了全面的陪讀,做作業時一直陪在她身邊,盯著她寫每一個字,直到作業做完,看到她字寫歪了,一頓怒吼,看到題目不會了,一頓狂批,看到拖拉磨蹭了,連拉帶拽拖回座位。

每次作業都好像一場戰爭爆發,女兒在我的這種長期監視下,對學習的興趣驟然全無,導致以後每次回家寫作業就會拖拉,磨蹭,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喝水,一會兒找筆。我也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過類似的經歷。

當我們看到孩子拖拉磨蹭的時候,我們看到的只是他表面的行為,可他拖拉磨蹭的背後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是對父母不滿而無聲的反抗,也可能是知識點沒有掌握的畏難情緒,也可能是小的時候父母包辦太多而產生的依賴心理。家長們可以多對身邊的事情做覺察練習,對自身的成長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細想雅兒當時為什麼不願意做作業,表面上她是磨蹭,可為什麼磨蹭呢?正是因為我對她的干涉太多,要求太多,標準太高,給她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

一年級的孩子字寫歪,題目不會做再正常不過了,試問我們成年人學什麼東西都是一次性就可以成功的嗎?可我卻把她當成天大的事對她進行負面的評價,甚至上升到語言暴力,導致她總是害怕做錯,一做作業就緊張,長此以往,一想到作業就會蹦出許多痛苦的畫面和場景。

後來,當我每次控制不住想去打擾孩子學習的時候,我就開始做自我覺察的練習,在心理問自己,我此時的焦慮真的是因為孩子的行為讓我感到不安嗎?還是潛意識將自己未了的心愿投射給了孩子,所以你把自己未了的心愿變成對孩子的期望,希望她去替我完成?

當你能夠看到自己曾經的創傷,看到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投射,意識到這點的時候,基本就不會感到焦慮了。我開始允許她做自己,用她自己的節奏去完成,哪怕是拖拉磨蹭,我也接受,因為她和我是不同的兩個人。

6

現在的雅兒偶爾還是會拖拉,磨蹭,但都不會成為我對她發火的理由,我能從更高的視角去接受她就是一個孩子的事實,隨著我對孩子學習干預的退出,她在學習上的自主意識反而增強了。

以前,我很害怕雅兒發脾氣,處理不了她的負面情緒,她每次發起脾氣來都讓我難以招架,兩眼發怒,歇斯底里,雙手緊握拳頭,亂扔東西,每次看到她這個樣子,我都有種很深的挫敗感。

一種強烈的無助感包圍著我,但我束手無策,然後就會被她的情緒帶偏,掉到她的情緒陷阱里,變得比她還怒不可揭,氣到極致還會對她大打出手,打完以後又會自責得整夜無法入眠,結果,兩敗俱傷。

後來,博沃思心理老師教我如何正確地去引導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練習,我不再感到處理孩子的情緒會給我造成壓力,我學著接納她的負面情緒,放下對她的期待,去尋求引起她憤怒的原因是什麼?她憤怒背後的真實需求是什麼?

一旦開始自我覺察,你就已經跳出了當時的情境,面對她的負面情緒,你會變得更加理性,你會看到那個憤怒的小孩背後,似乎是在向我尋求著什麼東西?她那麼得無助,脆弱,歇斯底里,似乎用盡了她全身的力量向我傳達她此時有多麼得無助。

那時,我的心瞬間變得柔軟,我會過去擁抱她,安撫她,允許她在我懷裡發泄,正如泰勒本.沙哈爾所說:「情緒,沒有好壞之分,正如大自然法則一樣,我們接受情緒帶給我們的束縛,如同接受大自然給我們的束縛,然後享受它,並選擇最好的路徑」。

如果長期壓制孩子的負面感受,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愛與接納是最好的方法,當孩子實實在在的感受到你的愛與接納之後,他會瞬間變化成一隻溫馴的小貓咪。

7

現在,只要女兒發脾氣,我都會跟她共情,先抱抱她,然後允許她哭,給她擦眼淚,不做任何的評判和說教,哭完以後再聽她說,說完以後就變得什麼都不重要了,因為她身體里那些不好的感受都從媽媽的愛與接納里流走了

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愛孩子的方式很重要,讓孩子感受到愛更重要,如果他感受不到你對他的愛,你們之間情感的橋樑沒有建立起來,再多的育兒方法也顯得蒼白無力。

我以前也跟很多家長們一樣,焦慮孩子不聽話,抱怨孩子沒有各種好習慣,總是想著學習各種的育兒方法來解決孩子的問題,比如,每天必須幾點前完成作業,必須幾點前上床睡覺,只要孩子沒有按照自己內心期待的去發展,就會給孩子貼各種標籤,自己也焦慮無比。

孩子是一個鮮活的生命,他會有自己的思想,我們的生活也每天都會有很多不可控因素,我們每天所焦慮的那些事真的發生了嗎?影響到我們無法正常生活下去了嗎?正如張德芬女士所說:放下對孩子的過度期望,孩子才能真正的成長。

我身邊就會有許多的例子,和丈夫關係不好,掌控不了丈夫,就會去控制自己的孩子,把孩子當成自己最後的稻草,這時,孩子的行為一旦出現偏差,崩潰的肯定是她自己。

即使到今天,我也沒有很多好的育兒方法分享給大家,隨著學習的深入,我反而放下了對孩子的各種期望和要求,關注自身的成長會多過學習育兒方法

我始終堅信,孩子天生就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和模仿能力,孩子是被父母影響的結果,當你能夠把更多的愛與關注放在自己身上的時候,給孩子樹立好榜樣,跳出父母的角色去看待孩子,尊重這個生命本身的時侯,孩子的成長,也就水到渠成了。

我的孩子還是以前的那個她,偶爾會任性,耍小脾氣,做事有點拖拉,使小性子,公主病,跟弟弟吃醋,只是我看她的眼光變了,所以她的缺點與我看來也再正常不過了,如果一個孩子太過於完美,沒有缺點,那還是個孩子嗎?

當你發自內心的去愛你的孩子,尊重她,沒有條件,欣賞她的獨特性,尊重她這個生命本身,不評判,不打壓,你就會發現這個小生命是如此得珍貴與美好,想想你孩子剛出生的那個畫面,是否能喚醒你心底里對孩子那份最初的愛意。

或許要做到這一點很難,我也是經由過很多的痛苦和掙扎才到現在的心態平和。現在我和孩子的關係非常的親密,她比以前更愛笑了,每天都快快樂樂的,更重要的是,她自我掌控情緒的能力也變強了。

她學會了表達自己的感受,準確地說出自己內心的需求,不會再像以前用情緒去控制身邊的人,比如,以前看到我抱弟弟,她會不高興,然後開始各種找茬,現在,她會直接說:「媽媽,你可以抱抱我嗎?我也想感受一下媽媽溫暖的懷抱。」

當你聽到孩子向你發出一個這麼美好的請求時,你還有什麼理由拒絕呢?

8

我也還是偶爾會對孩子發脾氣,但都會帶著覺知,情緒也在自己的掌控範圍之內,因為我們都不是聖人,遇到壓力和身心疲憊時難免會心情不好,在孩子面前我們可以不用做個聖人,但我們要做個真實的人。

當自己身體感到疲累沒有能力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照料時,我們可以坦誠地說出來,媽媽太累了,今天你的事情自己搞定。在沒有覺知的情況下傷害到了孩子也要真誠地給孩子道歉,只是道歉而已,不說教

我在博沃思已經畢業半年多了,但作為母親,自我的修行才剛剛開始,都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通過博沃思這扇窗,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養育一個孩子是一場心靈的修行,孩子的每個不良行為背後都在暗示著你的不足之處在哪裡?在孩子的身上,我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與其說在教育孩子,不如說通過孩子你在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我想對那些正處在育兒焦慮中的父母們說:我們都很幸運,處在一個信息這麼發達的時代,身邊擁有那麼多好的資源,好的師資力量,只要我們都抱持著一顆謙卑的心,去不斷地自我超越,自我成長和學習,任何難題都可以化解。

最後我還想感謝我的孩子!謝謝你們來到了我的生命里,讓我成為了你們的母親,你們讓我學會了如何正確地愛自己,通過學習,修正,成為一個更加完整的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YaDmwBmyVoG_1ZjGv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