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了那麼多年的《外來媳婦本地郎》,這部劇集其實也有很多有趣的小知識或者梗,這些特點也曾經帶給過觀眾們歡笑。
所有外省人都是大嫂的親戚
外劇一開始的主題,除了講述幾個外來媳婦如何融入康家以外的還主要展現了當時很多外地人來到廣州的打拚以及點點滴滴。
然後,在劇里這個「重任」,就交給了大嫂香蘭了。
於是,可以看到隔三差五就有一些外地人來康家敲門拜訪,一問是誰?他們都表示是香蘭的親戚。
嗯嗯,有的是真的親戚,也有很多是遠房的,更有的只是香蘭在老家的鄰居,不過嘛,統統都是以親戚相稱。
這也讓「整個北方的人都是香蘭的親戚」成了外劇里一個很著名的梗。
當然,這一堆親戚裡面,關於他們的集數有不少挺有意思的。
比如隻身南下闖蕩,最後終於在廣州發家致富的「阿中」張玉芳,還一度喜歡上了三少阿耀。
當年老家太窮,村子裡小學都沒有,孩子沒辦法上學逼迫南下的大毛,假裝天庥的父親去學校體驗了一把家長的感覺,最後村子終於辦了個希望小學,大毛的孩子也能有書讀了。
第一次來到大城市的老實人達老貢,因為聽信了所謂的「南下秘笈」跟康家人鬧出連場笑料,後來又在危險時刻救下阿宗。
其他還有一些親戚後來成了劇里的常駐,比如牛哥,可以說是康家的貴人,沒有他就沒有汝好茶餐廳,後來還解決了四少阿祖的工作問題。
不過,後來在劇集越拍越長以後,就再也沒有香蘭的親戚出現了。
康家第三代的年齡bug
外劇長達4000多集,時間跨度超過20年,因此難免會有一些前後對不上的地方,不過這些後面通常都會想辦法自圓其說。
但有一個bug卻延續至今,劇組也是將錯就錯了。
那就是康家第三代的枝子跟保羅的年齡問題。
第一任三嫂幸子,由於演員劉濤的發展,所以在劇里第148集後設定是去國外工作了,之後過了一年多才在第340多集再次登場,回來跟三少阿耀離婚。
由於兩人的分開是環境所迫,彼此之間依然相愛,所以阿耀跟幸子在分開的那天還在互動,枝子也是那個時候有了的。
然後,在幸子回來之前,四少阿祖的老婆黛安娜就已經懷孕了幾個月了,也就是保羅在枝子還沒有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因為同輩人根據年齡分稱呼,所以保羅應該是枝子的哥哥才對,然而後面卻設定枝子才是保羅的姐姐,而且明確她比保羅大了一年。
顯然這就是一個bug,而且屬於那種沒辦法模稜兩可解釋的實在硬傷。
估計劇組後來也是因為不想第三代的幾個輩分再搞得那麼亂吧,二佬的兒子天庥是老大,其他三兄弟的孩子就直接按他們的父親輩分來排行就方便了。
新阿宗跟劇組的糾葛
在原來飾演阿宗的演員郭昶去世以後,過了一段時間,劇組找另一個演員繼續出演阿宗這名角色。
這位演員叫周曉濱,一般大家都叫他新阿宗。
不過,新阿宗的觀眾反響並不好,後來由於差評太多,在出場一百多集以後就退出了,劇組也把這段阿宗回歸的故事當成黑歷史處理。
眾所周知,康家的大部分演員在現實里的關係都非常不錯,但這一團和氣之中卻並不包括周曉濱。
最早的時候,飾演二嫂阿嬋的虎艷芬就不同意劇組找另一個人來飾演阿宗,她認為郭昶的表演太出色了,後來者很難超越的。
再說她跟郭昶之間的那種互動產生的良好效果是可遇不可求的,跟另外一個演員對戲很難達到那個程度。
這樣一來就會讓新來的演員非常吃力,壓力很大,而且最後出來的效果還不會有多好。
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虎艷芬的想法完全沒錯,結果新阿宗的表現的確跟原來的阿宗有肉眼可見的差距。
這麼一來,周曉濱的壓力就非常的大。
另一方面,在他退出外劇以後,包括康伯康嬸的演員在節目裡也說到,周曉濱由於缺乏在廣州本地的生活經驗,很難抓住阿宗的市儈跟市井幽默,但壞脾氣方面卻是演出來了。
換句話說就是優點沒抓住或抓得不到位,只抓住了缺點。
導演更加是直接表示,觀眾想要你的戲好看,出彩,這一點周曉濱就沒辦法做到。
嚴格來說,新阿宗的失敗,鍋並不全在周曉濱,另外一點是新阿宗的劇本問題,劇組給他的戲全是「幹啥啥不行,坑人第一名」的劇情,人設跟以前的阿宗完全不一樣,這點連街坊們也都看得出來。
但是,在周曉濱已經退出劇組以後,不管是演員還是導演都如此不留情面地批判,仿佛一切責任全在他身上,而且也沒有誰說出來維護一下,對比一下同樣已經退出劇組的劉濤還會跟康家的人互動,大概也可以看出點什麼了。
只能說,虎艷芬的想法的確沒錯,從一開始就不應該想著找新演員來飾演阿宗。
外劇的「取名字」文化
在外劇里,很多角色的名字,都是特地往粵語諧音去取的,甚至有的時候為了貼近諧音,還會把一些之前出過場但還沒確定常駐的角色改名。
比如阿祖的損友口水威,他最初的名字是賴明威,後來為了跟外號相符,就改成了「侯瑞威」,在粵語裡的讀音跟口水威完全一樣。
常駐元老配角唐小姐,一開始大家都不知道她全名,直到第幾十集以後才公布,唐小姐全名唐國敏,也就是「糖過敏」。
比起口水威,唐小姐的名字就穩定多了,自從公布以後就沒有任何變動,儘管她全名在劇里出現的次數不多。
另外一個重要配角「洗剪吹」,因為是個髮型師,所以才特地取了這個外號,全名是「冼展崔」,這個用粵語說其實也跟「洗剪吹」不同,大概是劇組看中了洗跟冼兩個字很像吧。
康伯的老友通叔,全名「楊成通」,這個誰都聽得出來了,就是「羊城通」卡的意思。
其他很多角色,特別是那些就出場幾次的龍套,名字就更加諧了,包括但不限於:
馬貴凡=麻鬼煩,很麻煩的意思。
石少娥=食燒鵝,吃燒鵝吧!
武德鼎=無得頂,一級棒。
等等,太多太多了。
當然,除了這些以外,外劇還有其他很多的小趣聞,那些就留到以後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