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隆政變」四大功臣為何結局悲涼?唐玄宗兔死狗烹還是另有隱情

2023-01-18     尋根拜祖

原標題:「唐隆政變」四大功臣為何結局悲涼?唐玄宗兔死狗烹還是另有隱情

開元十五年(728年),長安皇宮太極殿內,一個白髮蒼蒼的老者跪在唐玄宗腳下,哭得上氣不接下氣:

「陛下您難道忘了當初我們一起戰鬥的歲月?怎麼忍心將我拋棄荒野,這麼多年不得登堂入室?當年的功臣如今全都離世了,僅剩下老漢我一個,陛下難道不憐憫我嗎?」

如果將「陛下」換作「媽媽」,是不是像極了毛孩子跟家長撒嬌?

是的,能跟唐玄宗用這種語氣說話的人絕非等閒之輩,此人叫鍾紹京,是唐玄宗舊邸心腹,也是「唐隆政變」的四大功臣之一。

唐隆元年(710年),中宗李顯駕崩,太子李重茂登基,史稱「唐殤帝」。

李重茂是中宗的幼子,時年15周歲,按理來說可以親政了,但他其實只是韋後、安樂公主母女扶植的一尊傀儡。

不過韋後母女也不能隨心所欲,因為她們面臨著朝中另一派勢力的掣肘——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

李旦與韋後叔嫂扳手腕,雙方勢均力敵,於是只好相互妥協,達成了一份協議:韋後臨朝稱制,李旦出任輔政大臣。

豈料協議墨跡未乾,韋後就毀約了,她以李顯的名義下了一份遺詔,任命李旦為太子太師,剝奪了他參政的機會。

李重茂本就不是韋後的親兒子,而安樂公主一直在謀求「皇太女」的身份,按這個局勢走下去,李重茂逃不掉被廢的命運。結果應該是韋後成為第二個武則天,安樂公主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皇太女。

大伙兒冒著風險好容易才恢復了李唐王朝,沒想到才短短五年,「韋氏王朝」又露出了猙獰的笑容。

與其如此,還不如先下手為強,幹掉韋氏集團,擁立相王登基。這就是「唐隆政變」爆發的原因,發起者就是相王李旦的第三子,臨淄王李隆基。

參與密謀的核心人物除了李隆基還有四位:衛尉卿薛崇簡、西京苑總監鍾紹京、朝邑縣尉劉幽求、長上果毅麻嗣宗。

薛崇簡是太平公主的兒子,自幼與表哥李隆基交好,此刻他奉母親之命,前來增援表哥。

鍾紹京是三國時期大書法家鍾繇的十七世孫,因為書法藝術卓越,他得以入直鳳閣,任宮苑總監。

劉幽求進士出身,早年結識李隆基,是四人中與李隆基關係最親密的一個。

麻嗣宗本姓「固麻」,百濟人,早年隨父入唐,他起家於利仁府折衝都尉,時任長上果毅。

想搞掉皇權在握的韋氏母女談何容易?就在五人為找不到突破口而發愁時,突然天降「二寶」。

第一寶是個叫崔日用的兵部侍郎,此人出身豪族博陵崔氏,原本是韋氏集團成員。但韋後排擠李旦的做法,讓崔日用產生了深深的憂慮,他決定反水自救。

於是在一位僧人的幫助下,崔日用悄悄地加盟了李隆基。有崔日用這個「姦細」,韋後集團的一舉一動盡在李隆基的掌握中。

第二寶萬騎果毅葛福順、陳玄禮、李仙鳧。

萬騎是唐朝禁軍之一,是護衛皇帝的精銳騎兵部隊,人數達一萬人之多。葛福順等人之所以倒戈,說起來都怪韋後用人不當,時任萬騎將軍韋播、高嵩不拿士兵們當人看,動輒責罵鞭打,早就搞得天怒人怨了。

小細節往往葬送全局,估計韋後打破腦袋也想不到萬騎會背叛她。

李隆基的運氣真是好到爆棚,一手爛牌,卻想啥來啥,最後還摸了一張「百搭」,不贏都沒天理。

但就在他們拉滿弓,即將萬箭齊發的時候,一個意外發生了,很驚魂!

唐隆元年六月二十日,李隆基一行人便裝如約來到鍾紹京的住所,準備在他的配合下進入宮苑,卻不料被鍾紹京喂了一餐「閉門羹」。

原來鍾紹京臨陣拉胯,他害怕了,想反悔了!

這還得了?宮內萬騎已經刀劍出鞘,總指揮李隆基等人卻被擋在了宮外。稍有遲緩必將功虧一簣,到時候所有人都難逃被滅門。

危急時刻,一個女人挺身而出。此人正是鍾紹京的夫人許氏,她對丈夫說:「忘身徇國,神必助之。你已經參加了預謀,就算現在抽身,還能脫得了干係嗎?」

是啊,都是一根繩上的螞蚱了,再遲疑的話,等不到韋後,李隆基現在就得宰了我。反正是死,莫不如賭一把。鍾紹京渾身一震,抖落了膽怯。

於是鍾紹京如約將眾人帶入宮苑,同時又埋伏進二百餘名全副武裝的家丁奴僕。

巧得很,當夜二更天,天上突然降了一場流星雨,星星點點亮如白雪。劉幽求大喜:「天意如此,時不可失,行動!」

葛福順接令,拔劍闖入羽林大營,將士們跟在他身後蜂擁而入,不一會兒提著韋璿、韋播、高嵩的頭顱走了出來。

李隆基在火光中一聲高喝:「總攻開始!」

葛福順與李仙鳧各率一軍,分別從玄德門和白獸門出發,同時向凌煙閣進攻,李隆基自率一軍守住玄武門,而太極殿值夜的南衙軍則從宮內接應。

那一夜,長安城內再次血光沖天,韋後、安樂公主以及其黨羽紛紛身首異處。韋氏家族最慘,連襁褓中的嬰兒都沒能倖免。

兩天後,太平公主逼迫李重茂禪位給叔叔李旦,皇位又從李顯一脈回到了李旦一脈。

革命勝利了,接下來就要分享革命成果,唐睿宗李旦御筆飛花,對四大功臣予以重獎。

  • 鍾紹京以中書令身份拜相,封越國公,封邑二百戶;
  • 郢國公薛崇簡封立節郡王,食邑三千戶,加上柱國;
  • 麻嗣宗授授衛尉卿、左金吾衛大將軍,封涼國公,賜名李延昌;
  • 劉幽求任尚書右丞、宰相,加封銀青光祿大夫、世襲徐國公,賜鐵券享有免死十次的特權。

這些官職有的是一步到位,有的是唐玄宗即位之後又追加的封賞,不一一羅列。

對比他們之前的官職,四大功臣可謂一步登天。遺憾的是,這四個人的結局都很淒涼。

唐玄宗即位不久,鍾紹京就被貶出京城,官職一降再降,最後僅僅當了個溫州別駕,封邑被盡數剝奪。

先天二年,薛崇簡被趕出京城,一路漂泊貶謫,十一年後,他以袁州別駕身份,淒涼地病逝於江西。

麻嗣宗同樣被打發到邊關站崗,在失去唐玄宗的信任後,他在默默無聞中孤寂離世,無人問津。

劉幽求最坎坷,先天元年,他被唐玄宗「出賣」,被流放於嶺南,若非得到貴人捨身相救,差點就遇害了。開元元年,劉幽求又被召回,再度拜相。不料短短數月又連遭貶斥,第二年又被貶出京城,並被奪封。開元三年,劉幽求在赴任郴州刺史的途中抑鬱而終。

看到四大功臣的遭遇,兩個熟悉的詞立刻蹦了出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真的是這樣嗎?還真不是,唐玄宗李隆基這個人有個最大的優點就是重感情,絕不是那種薄情寡義、過河拆橋的人。

其實如果看了這四人的作為,您可能就會生出另一番感受:唉,自作自受啊!

我們還是從鍾紹京說起,這夥計當了宰相後立刻飄了,將大權當作了私權,完全憑自己的個人喜好「恣情賞罰」,一副小人得志的模樣。

很快,上自臣僚,下到百姓,無不對鍾紹京厭惡透頂。

這還都是「小事」,鍾紹京越玩越出格,他將官帽子當成了自己私產,想賞給誰就賞給誰。有一次,鍾紹京居然將唐睿宗的聖旨當垃圾扔了,按自己的意圖改任了另一批人。

唐睿宗都被氣傻了,這夥計難道是官場小白?這麼不懂事?看來只配當個七八品的小官,得了,別說俺老李不夠意思,去蜀州當刺史吧,四品,不低了。

唐玄宗即位後念及舊情,又將鍾紹京召回京城,任命為戶部尚書、太子詹事。

想想當初鍾紹京差點當了叛徒,唐玄宗如此恩遇他應該知足了。可是鍾紹京可能覺得自己以前是個宰相,現在才是個尚書,太委屈了。

於是他不斷口出怨言,又跟宰相姚崇交惡。姚崇人家可是開元盛世的締造者之一,鍾紹京給他提鞋都不夠格。

姚崇可不慣著鍾紹京,在他的堅持下,唐玄宗只好嘆口氣,再度將鍾紹京貶出京城。

不過鍾紹京是個堅挺的男人,他整整熬過了十八個年頭。唐玄宗其實一直惦記著他,扒扒手指頭,這老夥計年近七旬了,不能再讓他受苦了,於是一道聖旨再度將他召回京城,於是就發生了開頭的一幕。

唐玄宗被鍾紹京的哭聲搞得眼眶發紅,不由心生內疚:留在京城吧,任太子右德諭,別嫌官職低,就當養老的消遣吧。

就這樣,鍾紹京又活了十八年,以87歲高齡病逝。

薛崇簡比較倒霉,原因出在他母親太平公主身上。

唐睿宗即位後,太平公主與李隆基走向了對立面,為了獨霸朝政,她一心圖謀廢黜李隆基。

薛崇簡卻不贊成母親這樣做,並多次苦口婆心地勸說,不料卻被母親打得傷痕累累。

先天二年,李隆基搶先下手,一舉消滅了太平公主集團,並逼殺了太平公主。事後李隆基下了狠心,他刨了姑父的墳,讓姑姑無處下葬,又將他們的兒子全部處死,只放過了薛崇簡。

薛崇簡雖然因為反對母親逃過一難,但他才是最痛苦的那個人,家裡的人全被殺光了,李隆基事實上成了仇人。

估計李隆基的心結也難以解開了,他乾脆將薛崇簡趕出了京城,眼不見心不煩。

薛崇簡的故事是一齣悲劇,客觀講,作為勝利者,李隆基對他刻薄了些,雖然其中確實有難以化解的恩怨。

麻嗣宗的結局跟他的為人有關,這是一個除了「譎詭縱橫」之術外,別無他長的陰謀家。我們不能一概否認陰謀的作用,但那要看針對誰,用在什麼環境里,如果看誰都是陰謀詭計的對象,這將變得很可怕。

《舊唐書》說麻嗣宗是個「可與履危,不可與共安」的人,這話透著一點「兔死狗烹」的冰冷,但也點出了陰謀家的必然宿命。

這種人留在皇帝身邊,早晚會製造禍端。因此,他被唐玄宗冷落也就不足為奇了,能讓他的子孫世襲涼國公,也不算虧待他了。

劉幽求在這四人中能力最強,也最為李隆基所倚重,但很可惜,他跟鍾紹京一樣擺不正自己的位置,變得恃功而驕、貪心不足。

先天元年,唐睿宗李旦禪位為太上皇,唐玄宗李隆基即位登基,劉幽求自認為功勞最大,滿以為會被提拔為尚書左僕射兼中書令,卻不料僅僅得了個「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

尚書左僕射是尚書省的一把手,中書令是中書省的一把手,擔任這兩個職務的人相當於首輔,而加了「同中書門下三品」或者「同平章事」的官員,雖然也是宰相,地位就差了那麼一點,而「參知政事」或者「知軍國事」則相當於「編外宰相」。

「三省」中樞機構一共就三個一把手,劉幽求一個人就想占倆,也不知道他哪來的這份自信。

巨大的落差導致他心懷不滿,一臉的憤怒寫在臉上。

此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鬥爭也走向了白熱化,有個叫張暐的右羽林將軍找到劉幽求:咱聯合幹掉太平公主,你還愁不能升官嗎?

二人一拍即合,同時由張暐將計劃告知李隆基,並獲得了李隆基的許可。

不料,張暐嘴上沒毛辦事不牢,事情還沒咋地呢,卻將機密泄露出去了。

李隆基大驚失色,這個時候要是被太平公主抓住把柄,他這個皇帝就當不成了。於是他只好採取丟卒保帥的策略,將劉幽求舉報了。

本來劉幽求應該被判死刑,在李隆基的請求下,唐睿宗同意將他流放於嶺南。

第二年,太平公主被殺,劉幽求被召回二度拜相。但沒過多久,李隆基認為劉幽求不勝任,又罷免了他的宰相之職。

考慮到劉幽求的感受,李隆基特地改授他為二品的太子少保。雖然沒了實權,但級別卻抬高了,也算是一種補償。但劉幽求卻不能接受,於是他跟鍾紹京一樣,不斷口出怨言。

李隆基徹底寒心了,不是不想做太子少保嘛,那就下放鍛鍊去吧。就這樣,劉幽求鬱悶死在了貶黜的途中。

講完了四位大功臣的經歷,你覺得他們冤嗎?李隆基過河拆橋了嗎?反正我不這麼認為。

我們見識了太多「兔死狗烹」的故事,也常常因此怨恨君王的冷酷無情,但唐玄宗與這四位功臣的故事告訴我們:所謂的「兔死狗烹」大多不是君王單方面的責任,功臣們不能克制慾望,才是悲劇結局的最重要原因。

這或許就是人性的弱點吧,總是得寸進尺,逐漸忘記了當初的卑微,以為自己應該得到更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f24fe3bcf1994c01d8559251773d9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