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為何沒人看透王莽的本性?別人云亦云,他的偉大之處沒人能讀懂

2023-11-23     尋根拜祖

原標題:當時為何沒人看透王莽的本性?別人云亦云,他的偉大之處沒人能讀懂

別問當時,就問當下,有幾個人能看透王莽?那些厲聲鞭撻王莽的人們有誰真正研究過王莽?無非是跟著人云亦云而已。我敢說,我們對王莽的主體評價是不公平的、都是被舊史觀帶偏了節奏的。

我用三句話評價王莽:作為自然人,這是一個品德高尚的君子;作為政治家,他是一個有著遠大理想、對社會有高度責任感的改革家;作為皇帝,他是被潮流裹挾、又被時代拋棄的失敗者。

王莽是個什麼樣的人

寫王莽註定是件很困難的事,因為他早就被歷史定性為反角,幾乎沒有爭議,所以,但凡為他發聲的人很容易被扣帽子,文章也發不出來,或者被限流。儘管如此,我依然想要為他正名,並嘗試著從三個角度分析王莽:

一位品行高尚的君子

王莽出身於士族家庭,其姑母就是漢元帝的皇后王政君。民間傳言王莽出身貧寒,這不是事實,他們家只是由於父親的早逝沒能獲得封爵而已,待遇上確實跟叔伯兄弟們相比差了很多,但跟「貧寒」不沾邊。

王氏子弟仗著外戚之家,一個賽一個地奢靡,但王莽從小好學,是一個標準的儒家知識分子,他為人謙恭簡樸,待人接物真誠厚道。由於父兄早逝,王莽獨自承擔起贍養母親、寡嫂和侄子的義務,受到當世人的一致好評。

王莽生活的簡樸讓人難以置信,他們家沒有一件像樣的物什,飲食用度也很節儉,他的妻子甚至穿著僕人的粗布短裙親自操勞家務,以至於客人誤將女主人當成了僕人。

王莽一邊對自家人很吝嗇,一邊卻將省下來的錢全都資助給了窮人。

有人很無恥地將王莽的這些行為歸結為「作偽」二字,我不明白這些人腦漿子裡裝的是啥,一位將某種行為堅持了一輩子的人,怎麼能叫「作偽」?你裝一輩子給我看看,前後不一才叫「偽」嘛。

事實上,王莽即便當了皇帝後生活也很簡樸。有人反對說,新朝滅亡後,人們發現王莽的後宮財富遍地,那不是奢侈嗎?

我請這些人洗洗腦子再說,那是國庫好不好?不是他個人的私產,如果他要是奢侈的話,早就將那些錢財花光了。

又有人反對說,既然那麼多錢,為何不拿出來給老百姓?說話的人腦子銹透了,新朝亡於天災,再多的錢能換得來糧食嗎?

王莽做得最絕的就是殺了三位嫡子,後人居然說他這是沽名釣譽。這是人話嗎?誰家的兒子是草地里長出來的?沽名釣譽用得上這麼大代價嗎?豈不會被人罵作「狠毒」?

事實上,他那三個兒子都是犯了罪,王莽此舉可謂大義滅親。我真不明白,難道王莽要包庇兒子才算正確?那些「噴子」不是冷血動物,就是「噴水機」。

王莽能有後來的崛起,首先就是他高尚的品德感動了很多人,包括家族子弟,也包括當時的士族集團,甚至包括普通百姓。

王莽創造了一個前無古人的壯舉,漢平帝即位之初,由於嚴重的天災,天下流民遍地,在他的號召和垂範下,滿朝文武紛紛解囊。靠這些私人捐助,各地組織抗災、興建流民安置住宅、開墾呼池苑為安民縣。倘若不是救治得力,天下早就亂了,時人稱之為「聖」。

多少王朝敗亡之際樹倒猢猻散?可是直到最後時刻,王莽身邊文武大臣、侍從一千多人全部為他戰死,無一人投降。請問,一個偽君子能有這麼大的人格魅力嗎?

一位有追求的改革家

王莽之所以能有後來的成就,除了靠王氏外戚的身分外,我們不得不承認,他確實是一位抱負遠大的政治家,並且圍繞他形成了一批有共同價值的儒家士族集團。

西漢從漢武帝末年就危機重重,當時社會上開始流傳「漢室將亡」、「更天命」的思想,即便「昭宣中興」,這些思想依然沒有停止。

這些思想的誕生很複雜,既有漢元帝之後嫡系總是斷絕的原因,也有天災人禍導致國力衰退、百姓流離失所的因素,也包括豪門集團大肆兼并土地的原因。

總的來說,當時的社會處於嚴重的動盪期,人們都認為改朝換代的時刻到了,但又擔心「革命」所帶來巨大破壞力。於是誕生了一批像王莽這樣的儒家士族精英分子,他們試圖找到一條拯救大漢帝國的路,一條長治久安的光明大道。

王莽聲稱他找到,那就是重建以《周禮》為核心的「大公社會」,實行公有制,恢復井田制,土地國家所有,按人分配;廢除奴隸,人人皆為自由民;國家控制商業,保護中小商戶,等等。

有人將王莽解釋為穿越者,說他是「社會主義者」,其實錯得離譜,本質上那是倒退,退回到西周,乃至更遙遠的「原始公有社會」階段。

其實類似王莽的這個思想,歷史上曾經多次沉渣泛起,因為那副藍圖確實美,沒人意識到環境早就變了,社會不可能再回到過去了。

但王莽的名氣太大,地位太重要,人氣太旺盛,宗室豪族將他視作既得利益的守護神,儒家士族集團將視作本階層最傑出的代表人,平民將他視作生存的希望和救星。

於是,三大社會主體階層眾志成城,將王莽抬上了皇位,讓他成為中國歷史唯一一位「民選皇帝」,並以和平的方式取代了大漢帝國。

一位被綁架的失敗皇帝

其實王莽這個皇帝是被綁架了的,綁架他的就是前文所說的將他抬上皇位的三大階層。

人們發現,坐上皇位後的王莽變了,他首先將屠刀對準了豪門集團,超標的土地要沒收,私奴要無條件釋放。

後來他又逐漸拋棄了「周公」的身份,取代大漢的意向越來越清晰,這讓部分士族集團相當不滿意。

平民也不滿意了:你不停地改革,貨幣發行就搞了四次,貴族有的是對付的辦法,而我們這些平民恰恰是損失最大的群體,這就是你的理想國嗎?

甚至連那些「最大受益人」的奴隸都跳起來反抗了:我當個奴隸好歹能活下去,現在你強迫我做自由民,土地、種子、工具、房舍……配到都不到位,我怎麼活?

這就是王莽改革的問題,本質上,他是以「改革」的名義行「革命」之實,難度本來就非常大,卻非要一口吃個胖子,不顧現實,過於理想化,多項改革並行,將所有的階層都得罪了。

其實王莽的眼光沒問題,就是過於迂腐,以為意識形態能解決一切,在實際操作層面卻漏洞百出,再加上天災頻繁,根本沒給他緩衝的機會。

後來的光武帝劉秀其實就是個翻版的王莽,他的政治理念與王莽相近,但所採取的舉措卻更實際,就抓土地和私奴兩個問題,集中火力打豪門集團,而且一邊打一邊媾和,所以劉秀成功了。

王莽的名聲為何這麼差

我們今天將王莽評價成一隻烏鴉,估計連劉秀的都不同意。事實上,即便東漢初期,人們對王莽的評價也是相對公允的,既承認他的人品、他的理想和努力,也批評他的諸多失誤。

光武帝身邊有一個大臣叫桓譚,他在談論王莽時稱之為「王翁」而不是後來的「賊」。這就說明,王莽作為失敗者,當時的人還是給予了他比較客觀的評價。

後來王莽的名聲如此差,要「歸功」於劉秀和那些儒家士族階級。劉秀為了證明東漢政權的合法性,不得不將王莽的「新朝」從歷史上抹去,那就必須將王莽塑造為反面典型。

同時,士族階級為了維護儒家的忠孝思想,必須用「踩王莽」的方式來塑造自己的人設。兩相結合,歷史居然真的就將存在了十五年的新朝抹掉了,王莽也成了永世不能翻身的惡人。

後人應該校正歷史視角

古人反對王莽是有現實意義的,因為反王莽就是標榜自己,仿佛他自己就是個大忠臣。我很詫異的是,我們今天的環境都變了,帝制歷史早就被掃蕩了,為何還有那麼多人固守古人的歷史視角呢?

雖然史書會竭力地表達它的立場,並不惜塗脂抹粉,但作為讀者,很多真相其實一點都不難辨析,只要我們不盲從,學會理性分析,從多角度思考,保持客觀性就能做到。

遺憾的是,很多人寧願選擇人云亦云,甚至固守陳舊的思維方式,拒絕研究,那就很麻煩了。

我估計提問者看了我這篇文章或許就大失所望了,他應該認為王莽就是一隻「烏鴉」吧,那意思是:那麼黑的烏鴉,當時的人怎麼就眼盲沒看清呢?

呵呵,事實是,王莽不是烏鴉,雖然他也不是鳳凰,但總的來說他是一個值得我們尊敬的歷史人物,至少他為那個時代努力過,他的品行讓絕大多數的「正人君子」都汗顏,不是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32c6da0e00194d127ceb35762b862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