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伏到了,俗語「冷在三九,熱在中伏」有道理嗎?中伏為何最熱?

2019-07-21     農夫也瘋狂

文/農夫也瘋狂

從今天開始7月進入到下旬了,在明天(7月22日)就要迎來三伏天的「中伏」了。和去年一樣,今年的中伏是20天,其從7月22日進入,一直要到8月10日結束,然後就是「末伏」。俗語「冷在三九,熱在中伏」有道理嗎?中伏為何最熱?

這裡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為什麼有些年份中伏是十天,有些年份中伏又是20天呢?其依據是什麼呢?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在國內大部分地區是這樣的。而每年入伏的時間是不固定的,但都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這個期間。農諺說「夏至三庚數頭伏」,指的是夏至節氣以後第三個庚日,就是頭伏第一天。而立秋以後第一個庚日,就是末伏的第一天。

頭伏和末伏都是十天,而中伏的時間長短不同了。庚日之間相差是十天,如果夏至和立秋之間是4個庚日,那麼當年中伏就是十天。但如果有五個庚日,那中伏就是20天了。多數年份,夏至節氣到立秋之間都是有5個庚日的,今年也是五個庚日,因此中伏就是20天了。那為何中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呢?有沒有道理?

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冬至以後就要開始「數九」,即每九天為一九,經歷過九個九天以後,冬天也就結束了。其中在三九,也就是冬至後第19-27天是一年中最冷的。而夏至節氣以後第三個庚日就入伏了,從這個時候就進入到一年中的最熱時候,出現在每年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在三伏中(頭伏、中伏和末伏),最熱的要數中伏了。

「伏」是藏陰氣於熾熱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在三伏天期間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而在中伏的時候最熱,那是因為這個期間地表濕度變大了,並且每天在白天還要吸收大量的熱量,可是等到了晚上的時候散發出來的熱量卻很少。這樣在地表層就會有很多的熱量積累,所以就會一天比一天炎熱。

而進入到了中伏以後,這種積存的熱量達到了最大值,所以天氣也就是最炎熱的時候。加之在這個期間的雨水也比較多,空氣濕度大,而水的熱容量要比干空氣的大得多,這也是三伏天期間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到了中伏時期,隨著副高氣壓的控制占據主導,而高壓內部的氣流逐漸下沉,這樣就使天氣晴朗少雲,有利於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而過了中伏以後,日照時間逐漸的縮短,白天吸收熱量相對減少,而釋放的熱量增多了,因為氣溫也就開始逐漸降低了。

在明天進入中伏以後,後天(7月23日)就要迎來今夏的最後以後節氣——大暑了。大暑就是大熱的意思,其正好處於中伏階段,所以在大暑節氣也是一年中最熱的一個節氣。在北方地區流傳著「頭伏餃子二伏面」的說法,到了中伏第一天有吃麵條的習俗。這個期間的氣溫高、悶熱,飲食方面要以清淡為主,還可以多吃點清熱的食物,比如苦瓜、苦菜、綠豆湯、冬瓜、蓮子等等。當然了要想防治中暑,除了要避免高溫天氣到室外活動以外,還有就是要做到心靜,正所謂「心靜自然涼」,越是天熱越要「心靜」。7月22日中伏,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來了,你做好準備了嗎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喜歡文章的朋友們,記得點贊、分享和關注農夫也瘋狂,每天都會為大家免費分享一些農村的好玩、有趣的事情,謝謝大家!(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致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etJFGwBmyVoG_1Zp4v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