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超23億!《獨行月球》獨步暑期檔:「含騰量」的價值VS開心麻花的隱憂

2022-08-14     商學院雜誌

原標題:票房超23億!《獨行月球》獨步暑期檔:「含騰量」的價值VS開心麻花的隱憂

文:劉青青 石丹

ID:BMR2004

上映16天後票房突破23億!近期,開心麻花的又一爆款影片《獨行月球》可謂風光無限。

在優異的票房表現之下,《獨行月球》影片、影片背後的公司開心麻花,以及影片主角沈騰被放到了聚光燈下。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人們希望能有爆款影片扛起 「救市」的重任。那麼,《獨行月球》能否「拯救」暑期檔?接連打造爆款影片的開心麻花能從話劇「老本行」汲取什麼樣的營養?「含騰量」(沈騰參演的程度)真的是開心麻花的票房保障嗎?

《商學院》記者就上述問題向開心麻花方面發去採訪函,截至發稿未獲得回復。

上映16天票房破23億

從7月29日上映首日開始,關於電影《獨行月球》的各種票房消息就不斷刷新。

據燈塔專業版數據,截至7月29日19點08分,中國電影市場時隔163天,在《獨行月球》上映首日,全國單日票房再度破2億,(上一次是2月15日的2.03億)。彼時《獨行月球》以單日票房1.88億元領跑,票房占比93.9%,累計票房已超過3億元。

接下來,《獨行月球》的熱度還在發酵。上映3天(截至8月1日0時0分),《獨行月球》票房突破10億,成為中國影史第98部十億票房影片;上映7天(截至8月4日16時19分),票房突破15億;上映10天(截至8月7日20時43分),票房突破20億,成為中國影史第27部二十億票房影片。

據燈塔專業版數據,到8月13日,2022暑期檔(6月1日-8月31日)總票房73.82億元(含預售)。其中,《獨行月球》以23.1億的票房暫居暑期檔票房首位,其票房占比達31.3%,觀影人次達5542.6萬。這也打破中國影史暑期檔科幻片累計票房紀錄,而原紀錄的保持者是票房19.77億元的《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

也就是說,目前來看,這部由沈騰和馬麗聯合主演的一場科幻喜劇,其票房已經力壓朱一龍主演的《人生大事》以及國際知名科幻IP《侏羅紀世界3》。

圖源:燈塔專業版官方微博

另據貓眼專業版數據,截至2022年8月13日晚間,《獨行月球》累計票房已經超過23.4億,貓眼預測總票房為34.22億。

圖源:貓眼專業版APP

據了解,《獨行月球》改編自韓國漫畫家趙石創作的同名漫畫,由張吃魚執導,沈騰、馬麗聯合主演。而這也是「沈馬」組合繼《夏洛特煩惱》後又一部票房破10億的長片。

該影片的劇情設定著實「硬核」。

如果你一個人被遺落在月球會是什麼樣的?如果你被遺落後發現自己變成全世界最後一個人類怎麼辦?如果你遭遇了「宇宙級社死」又是什麼樣的?

在影片里,沈騰飾演的維修工因為錯過緊急撤離而流落在月球,可還沒來得及悲傷,就親眼看到小行星撞地球,以為自己成了「宇宙最後的人類」。於是維修工破罐子破摔,卻不知他在月球基地的種種「沙雕」行為的畫面正被單向傳輸回地球。

祭奠同事、臆想愛情、暴飲暴食、與金剛袋鼠互毆、馴服「猛寵」,乃至於在月球上大逃亡、造飛船……維修工放飛自我的全過程被全球直播。影片中各種突破天際的「腦洞」實在令人拍案叫絕。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導演張吃魚透露,《獨行月球》創作歷時4年多,先後有上萬名工作人員參與其中。「劇組使用了15個共計超4萬平方米的攝影棚,95%的鏡頭涉及特效。另外,像太空衣、月球車、空間站、飛行器等道具和美術設計,也都有專業領域的專家做技術顧問。」

總之,這部將科幻的冷色調與喜劇的暖色調相結合的影片,既能讓觀眾體驗科幻浪漫,也有著滿滿的接地氣的喜感。張吃魚形容這是「未來感的碗中裝的是平常大米飯」。

能否「救市」?

在影視行業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的情況下,《獨行月球》上映3天票房突破10億、上映2周票房破22億,這樣的票房在同期影視作品中可以說是脫穎而出。

對於《獨行月球》的票房表現,彩貝殼商務負責人孟奇認為,暑期檔的人群、排片(出品方陣容: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阿里、貓眼)的保障、劇本過硬(趙石的劇本)、核心演員回歸和疫情的管控的客觀加持,這些綜合因素保證了《獨行月球》的票房。

中國青年劇作家、導演向凱也表示,《獨行月球》能夠創下高票房,力壓《侏羅紀世界3》等一眾影片,其實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獨行月球》本身的前期運作、營銷宣傳都算得上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案例。

「同時,票房爆發跟疫情防控的壓力的釋放有很大的關係。」向凱解釋道:一是在北上廣等城市,疫情防控工作有序進行,線下觀影活動得以較為正常地進行,上座率不至於受到過大的限制。

二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高壓狀態下,使得很多觀眾願意去影院觀看喜劇來釋放壓力。這個時候的《獨行月球》,變成了觀眾舒緩情緒的工具類電影。而在暑期檔這個兵家必爭之地里,《獨行月球》是其中唯一一部喜劇片,這就特別能呈現出它的效果。

無論如何,能夠讓飽受新冠肺炎疫情之苦的影視行業掀起波瀾,《獨行月球》功勞並不小,其在不少人心裡已經是暑期檔「救市之作」。

向凱認為,作為2022年暑期檔的大熱門,《獨行月球》應該會給其背後的出品方帶來較好的票房收益,但最重要的其實是讓大家看到中國電影行業在抵禦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之下的強勁復甦表現,給行業以希望。

同時,影視行業專家王大勇對《商學院》記者表示,《獨行月球》可能會成為今年大賣座的三甲電影之一。這是一部有缺點但消費體驗能滿足大部分觀眾需求的電影。段子、愛情、小人物的自強不息、航天強國夢,拯救世界種種元素都被相對妥當的安排在故事裡。即使有不足之處,靠沈騰的獨角戲也能帶觀眾平穩過渡。

至於《獨行月球》能否真的「救市」,王大勇認為,其對電影市場回暖有一定的利好,不過一部影片帶動不了大盤,需要一系列的好電影能重振行業信心,填補終端的銷售饑渴。尤其是適合暑期氣氛的娛樂電影,應該抓住這個電影帶來的利好雪球,把它滾起來,才能形成一股力量。

「異類」開心麻花

從《夏洛特煩惱》到《西虹市首富》再到《獨行月球》,這些叫好又叫座的影片讓幕後公司——開心麻花走到大眾視線當中。

開心麻花其實算是影視公司里的「異類」,因為其是從話劇起家的,並且至今活躍在線下劇場。

官網顯示,開心麻花成立於2003年,最初製作、發行舞台劇。在十多年的時間裡,開心麻花創作了20餘部作品,走遍了北上廣深等40多個城市,進行了超過2000場大劇場演出。

《商學院》記者注意到,開心麻花當前的作品包括舞台劇、音樂劇、網絡劇與欄目劇,以及開心麻花小品。

其中,《夏洛特煩惱》《羞羞的鐵拳》《李茶的姑媽》等作品就是從舞台劇改編成了如今的同名影視作品。而開心麻花小品《扶不扶》成為2014年央視春晚節目,「郝建」一角被眾多觀眾記住。

對此,向凱指出,早些年開心麻花的話劇給他們帶來了很多的人才儲備以及IP儲備,讓他們能將線下比較成熟的劇本以及比較優質的IP搬上大銀幕,得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不過近幾年由於過度商業化,隨著資本的介入,開心麻花的內容和人才質量都在下滑,這也限制了開心麻花未來的優質IP的進一步發展。所以開心麻花的話劇事業和電影事業可以互相促進,但是也不能過度依賴資本、過度商業化。」向凱表示。

孟奇也認為,話劇演出,一是給現在的電影沉澱了很多好腳本(如《夏洛特煩惱》等),另一方面演員紮實的基本功也是從舞台劇時期積累的(參考百老匯、人藝的話劇)。限制就是,新的舞台劇演員普遍面臨機會少、競爭激烈、收入低的困境,特別是在疫情的大背景下限制會更大。

「建議開心麻花除了在電影這一塊可以大膽用人之外,也可以參考本山傳媒、德雲社的做法,給旗下藝人爭取更多的機會,在綜藝、連續劇等方面也能有所突破。」孟奇表示。

不過,在向凱看來,不僅僅是開心麻花,而是整個喜劇行業,都需要重視年輕喜劇演員的培養,為他們創造磨練演技的機會,加大人才儲備。但是在商業化的同時,有一些喜劇演員過度地在綜藝節目上曝光自己,雖然收穫了流量,但是也容易消耗其自身的才華,難以在喜劇演技上有所突破。

總之,開心麻花的不少電影將高票房收入囊中,但在《獨行月球》這樣的又一爆款下,在花團錦簇的高票房之下,開心麻花的未來發展之路並非沒有隱憂。

「含騰量」成票房保障?

沈騰是開心麻花的「頭號藝人」,無疑也是極具票房號召力的當紅喜劇演員,曾經參演過多部知名喜劇電影。不過,帶有「沈騰標籤」的電影並非每一部都值得稱道。

2015年以來,沈騰出演的電影不少,既有《夏洛特煩惱》《西虹市首富》等口碑與票房雙豐收的佳作,奠定沈騰在喜劇領域的地位,也有不少「翻車」的作品。

據了解,有部分電影靠著「沈騰參演」的名頭進行宣傳,但實際上沈騰在其中戲份並不多,而且電影水平也並不能讓觀眾買帳。於是,「含騰量」一詞應運而生。

例如電影《四海》在宣傳時,沈騰被反覆提及,但影片被指「真正出鏡不到15分鐘,劇情沈騰也是可有可無」。此外還有電影《日不落酒店》,雖然只有沈騰的人形立牌出現在影片里,但宣傳時也打出了「特別出演」的字樣。

除此之外,在沈騰出演的作品當中,人們發現「含騰量」的高低基本上關係著電影內容的好壞。例如沈騰客串的《妖鈴鈴》《龍蝦刑警》《李茶的姑媽》《溫暖的抱抱》等,口碑與票房就沒有顯眼之處,但當沈騰作為重要角色,尤其是主角出現時,影片往往更賣座。

圖源:《商學院》根據貓眼數據整理

而在開心麻花的系列電影里,也大有「含騰量」越高,電影越好賣的趨勢。

向凱直言,歷經數年,開心麻花的系列電影的票房高低都與沈騰出演戲份的多少呈正相關,沈騰成為了開心麻花的票房保障。如果沒有「沈馬」組合(沈騰和馬麗),開心麻花的其他藝人是很難支撐其票房的。

不過,在孟奇看來,核心演員確實是票房保障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要條件。比如,開心麻花的另一部《驢得水》就可以證明,沒有沈馬、劇本過硬、拍片得當,同樣可以獲得不錯的口碑。高票房嚴格意義上說,應該歸功於我國電影產業化的進步。

當然,開心麻花曾也有「含騰量」為零的佳作出現,例如名聲不小的《驢得水》和《這個殺手不太冷靜》。不過,《驢得水》口碑雖好但票房只有1.7億,唯有票房26億的《這個殺手不太冷靜》算是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

一方面,沈騰和馬麗成為開心麻花的票房保障,但另一方面,這也令人憂心開心麻花的「依賴症」。

向凱指出,如果開心麻花電影最主要的票房是靠沈騰、馬麗這兩塊「金字招牌」來實現的,那麼開心麻花對「沈馬」組合的「依賴症」的風險就相當大。這也從側面說明,開心麻花的接班人培養、人才儲備是有斷檔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電影的高票房更多的其實是沈騰個人的成功,而並非開心麻花的成功。這些電影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靠沈騰的個人魅力在燃燒剩餘價值。一旦沈騰、馬麗失去票房號召力,開心麻花在影視方面可能將是一盤散沙。」向凱表示。

孟奇也提到,過度依賴沈、馬組合,首先導致演員梯隊起不來,會影響開心麻花的整體發展(比對德雲社),另外也會變成資方或是出品方之間合作的惡性循環,無沈、馬不投;無沈、馬不給資源。擺脫這種「依賴症」要一步到位不太現實,一方面可以繼續借鑑《驢得水》的成功思路,另一方面可以參考德雲社的全面開花的打法,多給新人以曝光機會,打造自己的流量矩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e7ed696d3fcb3f2276293c1763316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