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學,晚上好!今天9月19日,今晚跟著全民社群熊冠亮老師一起來一起討論下營銷的本質,我認為營銷人應該抓住不變,修煉內功,方能以不變應萬變。
這是世界首富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關於企業戰略的回答。
我想,這也是個人戰略在變化太多太快的當下最好的回答——抓住不變,修煉內功,以不變應萬變。
對於營銷人來說,也並不例外。跨界營銷、IP 聯合、社群經濟、社交裂變……營銷新玩法層出不窮,新名詞鱗次櫛比,但在熊冠亮老師看來,這些無非是營銷「術」的推陳出新,營銷的「道」也就是本質的部分並未產生變化。
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熊冠亮老師關於營銷「不變」的看法。
在熊冠亮老師看來,營銷就是通過人工干預的手段,提高品牌/產品(貨)與消費者(人)的連接與匹配效率,從而獲取更高收益。
在這個定義的基礎上,營銷主要是圍繞 2 個方向來進行:提升品牌/產品的吸引力(拉力),以及降低消費者的行為阻力(推力 )。
不難看出,目前市面上的新老營銷手段都可以大致歸到其一,優秀的更是二者兼而有之。
又如零售黑馬瑞幸咖啡,快速開店,投分眾廣告,就是通過曝光效應提升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度和熟悉感,又通過價格補貼降低消費者的決策難度。
小到一篇軟文、課程海報,都是一邊說自己有 bat 講師加持, 十年大廠經驗,XX 人報名(提升吸引力),一邊又告訴你價格划算還有限時優惠(降低消費阻力)。
甚至可以粗略的劃分一下傳統的營銷 4P 理論, 即產品(Product)和宣傳(Promotion)可以歸納到提升品牌拉力的范 疇,而價格(Price)和渠道(Place)被納入降低消費者行為阻力的範疇。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分出 2 個方向僅是為了思考方便,便於發散,落到實際我們不會這麼硬生生的拆分。
因為好的營銷必然是每個環節都是緊密相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基於成本控制得到的價格低,本身就可以是產品優勢,是產品吸引力的一環;渠道鋪開面夠廣也是一樣,隨時能買到也可以是品牌塑造的吸引力。
上面說到,營銷的本質就是通過拉力和推力的組合運用,將人和貨更高效的匹配起來。那麼為什麼一拉一推能夠起作用呢?
因為人貨匹配這一商業過程的本質是價值交換,而交易能成功的前提是「質價對等」,也就是等價交換。畢竟,誰也不是傻子, 只有當消費者覺得「划算」才會出價。
三、消費者購買路徑是怎麼樣的?
現在大方向已經確定,那麼該如何往這 2 個方向上發力,才能保證勁往一處使呢?
答案是還原事物本質,在流程中抓住主要矛盾——回歸到營銷問題上,就是還原消費者購買過程,過程中又有哪些關鍵因 素影響了消費者的行為,我們如何通過改變關鍵因素,進而讓消費者行為符合我們的預期。
四、決定消費行為的 5 個關鍵節點
為了方便大家這 5 個關鍵節點是如何影響消費過程的,接下來,我用外賣消費舉個例子。
工作日中午 11 點左右,我準備點外賣,原因是因為我餓了, 產生了吃飯的需求。
在解決「今天吃什麼」這個人生難題的時候,我沒辦法準確的說出一個答案,而是要先通過一些標準和條件來縮小可選擇的範圍,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把大問題拆解成小問題。
在「還有 PPT 要做,吃飯時間緊張」這個限制條件下,「中午吃什麼」這個問題轉化成了「吃什麼能夠比較快而簡單的解決飽腹問題」,「快餐」這個答案呼之欲出。吃什麼的問題範圍縮小到快餐品類,但是這個品類還是有點大。
因為快餐還分中式快餐、西式快餐和創意簡餐等等。由於個人喜好問題(品類細分、選擇這裡會在後續文章寫到,這裡粗略帶過僅為流程梳理和解釋,不影響整體),我直接框定了「西式快餐」這個品類。
因為沒有時間(大多數消費者的狀況,即使有時間也不願意花),我不能慢慢逛,耐心選,第一時間就想到了麥當勞和肯德基(西式快餐的top 品牌)。
即使到了這個環節,我還是無法選擇。因為一個細分品類里, 頭部品牌的產品從產品上來說其實差不多,更何況這是快餐。這個時候,我看到麥當勞今天免配送費,價格上有優勢,所以我的中飯最後就是麥當勞。
整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進食可以解決飢餓需求是人類共同的潛在認知(不說你也知道)。因為太過基礎,所以在「認知」 這個環節很容易被忽略,好比空氣天天見卻不被感知一般。
如果你的產品或者服務不是吃飯喝水這種基礎需求,你首先要考慮的還是用戶認知的問題。有時候,用戶不是對你的產品不買帳,而是根本都不知道這類產品可以解決他的問題。比如,我在點外賣的時候默認了一個認知前提,那就是外賣比堂食效率高,快餐比正餐要省時間。
以上外賣點餐的例子就是便於大家理解而進行的完整還原, 但實際過程中還是可能會出於各種原因造成某些環節缺位,比如打開外賣軟體看到banner 位置推送了一個9.9 元的漢堡王豪華套餐,我可能想都沒想就立馬下單。
而這個「價格優勢過於突出」的案例,反過來剛好可以解釋為什麼電商平台每天用各種噱頭搞促銷。因為電商平台是天然的購物場景,消費者來這裡就是想買點什麼(往往是直接搜索某商品),前面的認知-需求-品類-品牌環節已經被縮減,主要影響決策的就是價格優惠,誰便宜就買誰了。當然,這裡不包括那些拿淘寶kill time 的閒逛用戶。
五、總結:營銷沒有完美的,只有適合的。
我看到網絡上有些人在唱衰「品類思考,品牌表達」傳統定位理論,但個人認為:確實,在網際網路衝擊之下,不管是人和人,還是人和品牌的連接方式都發生了變化,但新方式的興起並不意味著舊有模式完全失效(最古老的門頭廣告如今也還在使用,只是承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發生變化),而是在原有局面下開了新的口子,大家並立多元的在發展,作用於市場中的各方。
加上,從大的方面來看,市場多變,影響因素之多,很難用單一模式和原因去解釋一家企業失敗或是成功的原因。市場情況差異之大,信息鴻溝之大,導致各區域市場情況也不一樣,很多在一二線成熟了甚至玩爛了的手段,在四五線城市剛剛興起甚至是還未現苗頭,得益於區域下沉而上市的拼多多、趣頭條就是最好的證明。
而往小的方面來看,各個企業的資源及對品牌、產品線的傾斜程度不一樣,具體到各個品類的發育程度、品牌的發展階段也不一樣,所以單純的講失效是沒有意義的。
戰略也好,戰術也罷,只有匹配與否,未及正確之論。
如果你喜歡今天熊冠亮老師的文章,記得點點關注頭條號,也可以給我私信,留下你的疑問,熊冠亮老師幫你排憂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