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史詩

2024-06-25     北京日報

本報記者 楊麗娟

90年前,中華民族偉大的英雄史詩——兩萬五千里長征開始了。40年前,一個平均年齡73歲半的美國「老年團」,全程自費,沿著紅軍走過的路線,歷時74天,完成了自己的長征。

第二年,「老年團」的所見所聞凝成一本書,《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以下簡稱《長征》)面世,感動世界。其作者哈里森·索爾茲伯里自稱「好事之徒」,曾被蘇聯禁止入境,惹得五角大樓雷霆萬鈞,偏偏對長征念念不忘,惦記了足足40多年,終於戴著心臟起搏器完成夙願。

1937年,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只用了一個章節書寫長征,他意猶未盡,「總有一天會有人寫出這一驚心動魄的遠征的全部史詩。」索爾茲伯里完成了好友的心愿,他不僅重現了舉世無雙的長征史詩,還看到了新長征路上中國的開放、包容與自信。

在江西於都的毛澤東故居前,謝偉思為索爾茲伯里拍照,寓意起步重走長征路。

回到北京,索爾茲伯里向楊尚昆(右)和黃華(左)談重走長征路的感受。

一些地方此前從未對外國人開放過,索爾茲伯里的出現引來老百姓圍觀。

到達吳起鎮時,索爾茲伯里與秦興漢拿起紅軍用過的鋼刀,合影留念。

索爾茲伯里心臟病癒後,與夫人一起跨過瀘定橋。

過草地前,張援遠(中)和地方陪同人員穿上軍大衣,準備應付天氣突變。

當年幫助紅軍巧渡金沙江的老船工張朝滿,為索爾茲伯里講述了很多歷史細節。

圖為徒步去金沙江皎平渡的路上,此行後,索爾茲伯里突發心臟病。

「長征小組」在會寧縣會師門合影

「好事之徒」的「麥加聖境」

「40年前的今天,我們正在過草地。早晨出發時太陽熾熱,沒一會兒狂風大作,雨雪來襲,瞬息之間,太陽又鑽出來,然後又是雨雪交加……染白的草地一直鋪到天邊……」見到張援遠的那天,他對1984年的「長征路」記憶猶新,點滴細節信手拈來。

張援遠曾任中國駐紐西蘭和比利時大使,1984年,他還是外交部翻譯室的一名普通譯員。工作多年,陪同外賓擔任翻譯是家常便飯,唯獨這一次,讓他終生難忘。因為他陪同的是一個美國老年團,三名團員平均年齡73歲半——正好是他如今的年齡,他們要重走長征路。

老年團的核心人物是美國作家索爾茲伯里,時年76歲。張援遠看得很清楚,他的右胸前有一個微微突出的方塊,那是早年的心臟起搏器。他還記得,索爾茲伯里每天要吞下一茶杯藥片,至少有三四十粒。「這個老頭兒真是拼了老命來長征。」

最初接到任務時,張援遠並不知道,索爾茲伯里把中國稱為「兒時及今心中之麥加聖境」。在他心中,中國已存放了半個多世紀。

七八歲時,母親牽著索爾茲伯里的小手,一次次走進一家中國人開的鋪子。鋪子窗戶上的黑色漢字,店鋪里鮮紅欲滴的荔枝,一串串的蒜頭辮子,還有茶葉、檀香瀰漫的氣味,在幼小男孩的心靈中,刻下了一個迥然不同的遙遠國度。一個神秘、浪漫、令人激動的去處,像磁鐵一樣吸引著他,他想「我定要去看看」。

1929年聖誕前夕,明尼蘇達大學化學系學生索爾茲伯里畢業在即,寫信給紐約的姨媽:「我已經大致決定要到中國或日本去找工作。」他的「中國夢」不是信口胡說,而是有備而來。在實習的一家報社,索爾茲伯里得知,有一位在東方辦報的前輩,每年都回到明尼蘇達,為他的報紙挑選大學畢業生。一位同事已經答應幫他引薦,21歲的青年高興得如同登上了九重天。可是,第二年,翹首以盼的前輩沒有歸來,經濟大蕭條耽擱了他的回程。

禍不單行,主編校報的索爾茲伯里因觸犯校方,慘遭開除。大學肄業趕上大蕭條,「就業難」的壓力驟然襲來,中國肯定是去不成了,他決定進合眾社當記者,還勸慰自己,可以通過合眾社到中國去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e698fcfab1f9b0a7f3d34cd0898be3b.html


















重現史詩

202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