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較於劉備、曹操,孫權的存在感是要低很多。在三足鼎立的亂世之中,不管孫權倒向哪一方,都會對另一方造成嚴重打擊。
也正是如此,在赤壁之戰中孫權和劉備聯手,打敗了曹操。但隨著劉備的威脅越來越大,孫權便選擇背叛孫劉聯盟,在關羽背後捅刀子。
當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後孫權又趕緊求和,希望恢復孫劉聯盟。在得到劉備的明確拒絕後他就選擇向曹操的兒子曹丕俯首稱臣。
等夷陵之戰過後,孫劉兩家和好。但是等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孫權不禁又蠢蠢欲動起來,還得劉禪再派人前往東吳,向孫權再次談判,這才鞏固了孫劉聯盟。
可以說,孫權是反覆無常,既沒有好好維護孫劉聯盟,又沒有真正成為曹魏的臣子,真的可以說是兩面三刀,很難令人信任。
但要是仔細分析,就不難得出孫權的所作所為,也實在是無奈之舉。
一,曹魏當前,孫權必須要跟劉備聯合
赤壁之戰之時,曹操手上軍隊近二十萬,即便孫權有周瑜、魯肅,也得無奈於兵力不夠。為了能夠沉重打擊曹操,甚至是擊殺曹操,孫權他當時也必須跟劉備合作,不難很難取得巨大戰果。
而夷陵之戰過後,蜀漢元氣大傷,東吳也損失不小。這個時候如果他繼續跟蜀漢死磕,那即便東吳取得了最終勝利,也會被曹魏用最小的代價滅亡。
因此為了利益最大化,讓東吳存在的時間能更久一些,那不如放下仇恨再次跟蜀漢結盟,這樣他就不至於同時遭受曹魏和蜀漢的打擊。
等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蜀漢的國力更是進一步衰退,東吳同樣的也是無法跟曹魏相比。這個時候如果東吳向蜀漢發動戰爭,也勢必會被曹魏黃雀在後,奪走最後的勝利果實。
可以說,之所以和蜀漢結盟,那是為了取得更好更久的發展。
二,撕毀孫劉聯盟,是為了更多的利益
關羽水淹七軍後,劉備的實力已經達到能和曹操正面硬剛的地步。這個時候的劉備兵強馬壯,如果揮師北上倒還好,那如果集中兵力優先對付東吳呢?
還真的不好說孫權能不能扛下來。
更何況劉備一向是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如果劉備真的打敗曹操,那下一個對付的就肯定會是孫權。既然劉備都有這種吧打算了,那孫權倒不如撕毀聯盟,沉重打擊劉備一次,省的讓劉備老是惦記自己。
三,向曹魏稱臣,實在是無奈之舉
劉備傾國之力發動的夷陵之戰,別說是東吳,就算是曹魏也得打起百分之百的注意力。
再加上一開始東吳連連敗退,孫權生怕僅僅依靠自身力量無法打敗劉備,無奈之下這才向曹魏俯首稱臣,希望能夠藉助曹魏的力量共同打敗劉備。
不然的話,孫權的東吳老大當得好好的,怎麼可能自降身份,自己給自己再找個老大?他也是為了東吳的利益,或者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不論是跟蜀漢結盟,還是跟蜀漢撕破臉皮,又或者是向曹魏俯首稱臣,這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自身利益。正所謂沒有永恆的朋友,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孫權的所作所為就是最好的例子。
也因此,既可以說孫權是兩面三刀的小人,但也可以說孫權是大丈夫能屈能伸、不拘小節,不為世俗的流言蜚語所困惑。畢竟在上位者看來,成王敗寇,只要有利可圖,那所謂的面子,又有什麼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