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里高原上,沒有先進的醫療設備,沒有充足的血源藥品保障,更沒有臨床多學科的專業支撐。我們嚴防死守,不為榮耀,不計得失,只為那一條條鮮活的生命!」這是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副院長劉明曾經在援藏隨筆中寫下的動人話語。
2015年,劉明作為首批陝西省「組團式」援藏醫療隊隊員,支援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人民醫院。在他的帶領下,阿里地區人民醫院婦產科有了長足發展。在阿里這片熱土上,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醫者的赤誠之心。
風吹石頭跑,這是劉明初到阿里時看到的景象。他高原反應強烈,身體的不適與雲低天藍的美麗景象,讓他感到強烈的反差。走進阿里地區人民醫院,設施簡陋、設備匱乏,無不顯露出醫療資源的緊張。婦產科有近20張床位,共有2名執業醫師,只有1人會做剖宮產手術。四層高的住院大樓里,無飲用水、無衛生間,喝水和上廁所都要去樓外。
生活上的困難尚未適應,工作中的壓力就接踵而至。阿里地區近90%的群眾生活在農牧區,妊娠高血壓、難產發生率相對較高,有的產婦在出現了急危重症後,才大老遠急著往醫院趕。從居住地到地區醫院,路途遙遠崎嶇,到達時產婦往往情況已經非常危急。可以說,阿里地區人民醫院婦產科就是這片土地上孕產婦生命安全的最後防線。
進藏第一天,劉明便直面妊娠合併心臟病、腎功能衰竭、重度子癇前期等多名急危重孕產婦的救治。他克服種種困難,在24小時內連續完成5台手術,母嬰均轉危為安。
首戰告捷,劉明並未感到絲毫輕鬆。他意識到,援藏醫療隊隊員的通力協作、相互支撐至關重要。這也立即成為醫療隊的工作準則,即無論是臨床診療、行政服務,還是教學管理,必須緊緊依靠並發揮醫療隊所有隊員的專業背景和優勢,以確定的團隊模式應對高原上各種不確定的挑戰。
這一模式的確立,不僅促進了醫療隊內部的團結協作,也使醫療隊迅速在阿里地區打開工作局面。僅一年時間,醫療隊開展了胃腸膽道手術、腹腔鏡微創手術、子宮切除術,甚至開顱手術等高難度手術,重症患者搶救成功率不斷提高,轉診率逐步下降。
在阿里地區工作,劉明既是專家,更是一名臨床醫生。他不僅全面負責病區所有患者的診療方案制定、具體手術操作以及臨床帶教任務,還參與科室二線值班工作。無論白天黑夜,只要患者需要,只要科室同事需要,他都隨叫隨到,第一時間解決問題,從不推諉。在這期間,阿里地區人民醫院核心醫療指標均有顯著改善,尤其是婦產科孕產婦死亡率大幅降低。成績單的背後,有著劉明一次又一次晝夜奔襲的付出,以及缺氧不缺精神的堅守。
劉明深知,單憑個人的力量,難以扭轉阿里地區醫療條件相對薄弱的現狀,只有把「外部輸血」轉變為「自我造血」,培養出一支帶不走的醫療團隊,才能真正實現援藏工作的終極目標。為此,他堅持臨床教學查房,針對典型病例或疑難危重症患者,開展臨床診療思維的訓練。根據每日查房中發現的問題,擬定專題講座或臨床討論主題,組織全科同事進行業務學習。通過一系列務實、管用、有效的措施,婦產科形成了自我學習提升、技術比武爭先的良好風氣。
欲使阿里地區人民醫院婦產科儘快走上正軌,培養優秀的學科帶頭人至為關鍵。劉明婉拒了院方發出的邀請,並未擔任科室主任,而是推舉當地醫師為科室負責人。他不遺餘力地協助兩位新主任建章立制,制定出10餘項臨床搶救處置流程,強化科室制度化、規範化管理。通過技術實施前的方案論證、設備論證等,帶領科室開展適宜當地的新技術、新療法。
劉明積極參加阿里地區婦兒醫生培訓,多次開展專題授課。他籌劃組建了阿里地區婦產科協作組,以增強醫院之間的業務聯繫。他通過建立工作微信群,加強當地醫師的線上業務學習,組織開展線上會診,指導下級醫院醫療工作;優化綠色通道,讓雙向轉診更加順暢。在工作之餘,劉明還多次隨隊前往基層,為當地藏族同胞送醫送藥。
文:健康報 記者 孫韌
編輯:楊真宇
校對:馬楊
審核: 管仲瑤徐秉楠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訪問yuanben.io查詢【61X3JQE0】獲取授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d186223b803f6aae7177db244bcd6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