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非遺館郭存勇:守護非遺 傳承文化

2020-02-15     新湘評論

前不久,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揭曉,由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選送推薦的湖南雨花非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雨花非遺館創辦人郭存勇獲評「2019非遺年度人物提名」,成為湖南唯一獲獎者。這是對其守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肯定和褒獎。自2015年郭存勇創辦雨花非遺館至今,359個非遺項目、200餘名傳承人在此聚集。近兩年來,雨花非遺館通過民辦公助的模式搭建非遺人才孵化創新平台,以「非遺+旅遊」等模式幫助傳承人走向市場,促進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致力打造名副其實的非遺高地、文化勝地、人才福地、創新基地。

初心:「老手藝丟失了可惜」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歷史長河中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承載著民族精神與人類文明,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

「我文化不高,當時不知道這些就是非遺,只是覺得,這些傳統的老手藝已經傳承了上百年,丟失了可惜。」談起創辦非遺館的初衷,郭存勇話語樸實而低調。然而,為了這個看似「簡單」的心愿,郭存勇卻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放棄當時價值數千萬的家具生意,籌錢近億元打造場館;賣房籌款給員工發工資過年,帶著妻子孩子租房住;合作夥伴不理解而撤資;銀行評估其沒有償還能力而不放貸;踏遍全國四處尋訪非遺傳人,手藝人來了因賺不到錢又離開……追夢之路可謂困難重重、艱辛備至。談起這些經歷,郭存勇幾度哽咽。

郭存勇自己也是手藝人,13歲拜師學習木雕,1986年開始自己做手藝謀生,2012年郭存勇夫婦來到長沙做家具生意。生意很成功,但他的「匠人夢」卻從未放棄,每到一個地方,他都格外關注當地的傳統技藝和手藝人。他看到,由於木雕、剪紙、泥書等傳統行業漸漸失去市場,許多手藝人改行,學藝的年輕人更是越來越少。這些非遺項目承載著璀璨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千年民族精神,是最需要保護和傳承的財富。於是,郭存勇更加堅定了守護這些「傳統寶貝」的決心。

「真正的手藝人是相互吸引的,因為他們都有著一顆同樣熱愛的心,他們的每件作品都被賦予了情感。」郭存勇相信,無論大環境怎麼變,手藝人的匠心始終不會變。2014年,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要建立一處非遺場所,將傳統的技藝和技藝的傳人都召集到這裡來,相互溝通、切磋技藝、不斷創新,讓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最終被大眾接受和喜愛。

時至今日,近5萬平方米的雨花非遺館坐落在長沙市繁華的紅星商圈,內有「非遺傳習所」「研學體驗館」30餘個,還有展示參觀區、體驗學習區、節目展演區、自由購物區、配套服務區和綜合管理區。無論是場地規模還是非遺數量,在全國都是不多見的。

匠心:「對得起每一寸光陰」

幾千年文明,上百年傳承,數十年磨礪。自古以來,手藝匠人一輩子只做一件事,一件事做了一輩子。這是手藝人的精神,也是非遺文化中最令人感動的部分。

郭存勇珍視這份「匠心」,更用心守護「匠心」。被譽為「中華第一剪」的洪源,是株洲「洪氏一刀剪」的傳人,也是最早來到雨花非遺館的傳人之一。洪源從小學習剪紙,一刀可以剪出數個漢字,一氣呵成。但這門手藝藏於鄉野,難有市場。來非遺館時,洪源連路費也掏不出來,郭存勇二話不說承擔了路費;看到洪源沒有適用的工作桌,郭存勇連夜為他做了一張。入駐雨花非遺館近三年,洪源的「一刀剪」贏得越來越多人的認同,如今月收入上萬元。

郭存勇找到泥書傳承人劉上四時,劉上四早已改行做油漆生意。「油漆誰都能做,可泥書只有你能做。你要是不做了,泥書文化也就消失了。」郭存勇再三登門勸說。為了解決劉上四的後顧之憂,郭存勇免去其店鋪租金,還免費幫他裝修,「只要你來,非遺館就是你的家」。泥書店鋪的經營逐漸走上正軌,劉上四打電話跟郭存勇「報喜」:「今天一口氣接了10個訂單,沒想到喜歡泥書的人還挺多!」

郭存勇滿臉笑容:「看到他們憑手藝賺到錢,比我自己賺錢還開心!」在郭存勇的努力下,雨花非遺館正吸引著全國各地乃至國外的非遺傳承人。非遺館的建成,給非遺項目營造了良好的生存環境,拓寬了未來的發展空間。多種非遺文化在這裡聚集、交流、傳承,不僅可以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感召力,也為湖湘非遺的推廣和創新贏得了契機。

所謂匠心,就是在重複的歲月里,始終堅持精雕細刻,對得起每一寸光陰。這些年來,郭存勇從最初的木雕匠人,到年收入上千萬的家具商人,再到非遺館掌門人,光陰流轉,歲月起伏,他失去了很多,但也得到了許多。

雄心:「讓非遺走向世界」

「傳統不是過氣的東西,而是為美好生活加分的東西。」郭存勇認為,最好的保護,就是讓傳統流行起來。實際上,年輕人並不是不喜歡傳統文化,而是缺乏體驗的機會。如何以更現代、更創新、更為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傳承,才是關鍵所在。

循著這個思路,雨花非遺館運營四年多,堅持探索文旅融合新途徑,通過在發展模式上推陳出新,提升了社會影響力。

截至2019年底,非遺館已經接待全國各地政務考察調研200餘批次,開展外事文化交流活動80餘場,接待外賓3萬餘人次,覆蓋40多個國家和地區,接待全國中小學生傳統文化實踐體驗15萬人次,接待全國遊客81萬人次。與此同時,非遺館還創建了湖南省巾幗巧手創業就業孵化基地,入駐企業16家,帶動5000多人就業,其中女性4000多人,精準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400多人。

「我們要讓非遺走向世界,讓更多的外國友人體驗到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郭存勇推動非遺傳人和非遺項目積極參展「外交部湖南全球推介會」「中非經貿博覽會」等大型活動和展會,並連續四年參展深圳文博會,得到與會嘉賓的高度讚揚。

智慧不語,歲月能言。優秀傳統文化並非遙不可及,非遺館的建立,讓我們觸摸到了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吸引我們走進歷史深處,走近傳統文化。正是因為這些非遺傳承人的存在,我們堅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將在全世界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選自《新湘評論》)

寧心 | 在戰爭中學習戰爭

  • 復工別慌!收好這份辦公室防疫指南

  • 在戰爭中學習戰爭 在游泳中學會游泳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和疫情防控阻擊戰

  • 湖南出台20條措施支持市場主體促生產穩發展

  • 口罩能重複使用嗎?能用酒精消毒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chBS3AB3uTiws8KAAu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