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創新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從構建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到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2019-12-17     新湘評論

  新中國成立以後,毛澤東一直高度關注理論創新。他曾經說過,馬克思這些老祖宗的書,必須讀,他們的基本原理必須遵守,這是第一。但是,任何國家的共產黨,任何國家的思想界,都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產生自己的理論家,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單靠老祖宗是不行的。因此,根據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經驗,寫出一本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是毛澤東未竟的夙願。儘管如此,毛澤東對此作出了重要理論貢獻。

  最為著名的,便是毛澤東1956年4月發表的《論十大關係》。《論十大關係》首先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方針:「我們一定要努力把黨內黨外、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的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在這個基本方針的指導下,毛澤東概括提煉並深刻論述了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十大關係,即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係,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係,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係,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係,中央和地方的關係,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係,黨和非黨的關係,革命和反革命的關係,是非關係,中國和外國的關係。在這十個關係中,前面六個關係都屬於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範疇。在當時,能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有如此清晰認識的,毛澤東當屬第一人。

  另一篇著名著作,就是毛澤東1957年2月發表的《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寫這篇著作的主要目的,不是論述經濟建設問題,但對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作出了三個極其重要的貢獻。一是深刻論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而且正是這些矛盾推動社會主義社會向前發展。二是提出了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問題。指出,我國的經濟建設是以重工業為中心,但發展工業必須和發展農業同時並舉。三是提出了統籌兼顧的思想。強調,我們作計劃、辦事、想問題,都要從我國有六億人口這一點出發,千萬不要忘記這一點。我們的方針是統籌兼顧、適當安排,一切工作都要從對全體人民的統籌兼顧這個觀點出發。

  再就是在開始覺察「大躍進」的問題之後,通過領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所進行的集中反思和總結。擇其要者有:(一)提出社會主義社會需要劃分階段的問題,認為中國正處在社會主義不發達階段。(二)提出要利用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和價值法則為社會主義服務。(三)提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要注意搞好綜合平衡。(四)提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要以農、輕、重為序,中國要走種植業與畜牧業並重的道路,進一步發展了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思想。

  在改革開放中,一個最重要的也是最具決定性意義的成功就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由此引發出一系列從思想觀念到體制機制再到具體實踐的革命性變革。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加強了對西方經濟理論及其體制機制的系統研究和吸收借鑑,但社會上也出現了全盤否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全面否定改革開放前30年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及其經驗、全盤肯定西方經濟學理論特別是新自由主義的錯誤偏向,以致出現一些奇談怪論和社會亂象。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帶頭批駁新自由主義思潮,帶頭強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當代價值,帶頭糾正食洋不化的錯誤傾向,從根本上端正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方向。習近平總書記特彆強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必修課。要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他還充分肯定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探索成果,指出:我們黨歷來重視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習、研究、運用,在新民主主義時期創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對發展我國經濟提出了獨創性的觀點,如提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理論,提出統籌兼顧、注意綜合平衡,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農輕重協調發展等重要觀點。這些都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造性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在指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發展中,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僅有力指導了我國經濟發展實踐,而且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把我們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高度。其突出貢獻是:

  第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強調在經濟工作中和其他一切工作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的是徹底糾正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見物不見人」「顧錢不顧人」「唯GDP」等錯誤觀念和做法。習近平總書記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從根本上回答了「為了誰」的問題,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生動體現,是共產黨人始終堅守的政治靈魂和精神支柱。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部工作中都要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改革開放積累了豐富經驗,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強調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沒有人民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遇到關係複雜、難以權衡的利益問題,要認真想一想群眾實際情況究竟怎樣?群眾到底在期待什麼?群眾利益如何保障?群眾對我們的改革是否滿意?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充分調動群眾推進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最廣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進。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最終要落實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要不斷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要堅持由人民群眾評判,把人民群眾滿意作為檢驗工作的第一標準,一切工作的成敗得失要以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根本標準。群眾意見是一把最好的尺子,最能衡量我們工作的長短優劣。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要經常看一看工作是不是按照群眾的要求在展開,看一看有哪些措施和辦法還需要改進,讓群眾真滿意而不是「被滿意」,使黨和人民事業始終體現群眾意願,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的檢驗。

  第二,堅持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長,各方面的情況都不允許再按照原有的理念和方式繼續下去。過去,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在我國發揮了很大作用,加快了我國經濟發展步伐,但現在再按照過去那種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來做,不僅國內條件不支持,國際條件也不支持,是不可持續的。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是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集中體現了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是為了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更通俗地說,高質量發展,就是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推動高質量發展,對於我國發展全局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都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引領的。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實踐告訴我們,發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進程,發展環境不會一成不變,發展條件不會一成不變,發展理念自然也不會一成不變。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是我們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也是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發展理念是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發展理念搞對了,目標任務就好定了,政策舉措跟著也就好定了。

  第三,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是保持戰略定力的基點,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要長期堅持。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要穩紮穩打,步步為營,鞏固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促進經濟社會大局穩定,為全面深化改革創造條件。要著力穩增長、保就業、防風險,守住金融安全、民生保障、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底線,確保經濟社會大局穩定。在穩的前提下要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積極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問題導向,勇於突破創新,敢於啃「硬骨頭」,以改革促發展、促轉方式調結構、促民生改善。「穩」和「進」是辯證統一、互為條件的,要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兩者一靜一動,靜要有定力,動要有秩序,關鍵是把握好這兩者之間的度,把握好工作節奏和力度。要統籌各項政策,加強政策協同。

  堅持蹄疾步穩地推進改革。推進改革膽子要大,但步子一定要穩。戰略上要勇於進取,戰術上則要穩紮穩打。只要經過了充分論證和評估,只要是符合實際、必須做的,該乾的還是要大膽干。同時也要看到,膽子大不是蠻幹,必須穩妥審慎,三思而後行。對於一些攻堅難度大的改革,不要想像著一招制勝、立竿見影,需要久久為功、持續用力方能見效。立足全局、結合實際,堅持分階段、有步驟地推進改革,集中力量先推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舉措,夯基壘台、立柱架梁,做到重大改革舉措系統配套,然後集中力量一項一項抓好落實,確保改革穩步有序推進。 

  第四,堅持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

  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處和國內與國際兩個大局的交匯處,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科學認識當前形勢,準確研判未來走勢,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

  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這是我們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斷。從歷史長過程看,我國經濟發展歷程中新狀態、新格局、新階段總是在不斷形成,經濟發展新常態是這個長過程的一個階段。這完全符合事物發展螺旋式上升的運動規律。全面認識和把握新常態,需要從時間和空間大角度審視我國發展。從時間上看,我國發展經歷了由盛到衰再到盛的幾個大時期,今天的新常態是這種大時期更替變化的結果。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要更加注重滿足人民群眾需要,更加注重市場和消費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導社會預期,更加注重加強產權和智慧財產權保護,更加注重發揮企業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強教育和提升人力資本素質,更加注重建設生態文明,更加注重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這些重大判斷的作出,為進一步作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出現新變化的重大政治判斷鋪平了道路。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表現出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

  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雖然有周期性、總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導致經濟循環不暢,必須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想辦法,努力實現供求關係新的動態均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就是要深入研究市場變化,理解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中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就是要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著力提升整個供給體系質量,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體制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打破壟斷,健全要素市場,使價格機制真正引導資源配置。要加強激勵、鼓勵創新,增強微觀主體內生動力,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高潛在增長率。要緊緊圍繞「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深挖國內需求潛力,拓展擴大最終需求,有效啟動農村市場,多用改革辦法擴大消費。

  第五,堅持全面深化改革

  我國改革開放歷經40多年的偉大實踐,走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頭。隨著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可以說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矛盾越大,問題越多,越要攻堅克難、勇往直前。越是艱險越向前,可以說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突出特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改革進程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的辦法來解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自強不息、自我革新,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勇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將改革進行到底。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既是一個重大理論命題,又是一個重大實踐命題。科學認識這一命題,準確把握其內涵,對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決定性作用」和「基礎性作用」雖然只有兩字之差,但對市場作用是一個全新的定位,這兩個定位是前後銜接、繼承發展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機統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既不能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在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問題上,要講辯證法、兩點論,「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決不是改弦更張,必須長期堅持以下成功實踐和重要經驗。一是堅持黨的領導,貫徹黨的基本路線,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確保改革正確方向;二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一切從實際出發,總結國內成功做法,借鑑國外有益經驗,勇於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三是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四是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提高改革決策科學性,廣泛凝聚共識,形成改革合力。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貢獻。正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中國經濟巨輪才能頂住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巨大風險,才能頂住世界經濟長期低迷造成的持續下行壓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作者系中國史學會會長,湘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毛澤東思想研究中心兼職教授,求是雜誌社原社長)

(選自《新湘評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aR4Em8BMH2_cNUgAjr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