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漢堡,可以改變什麼?

2023-05-15     Lens

原標題:一個漢堡,可以改變什麼?

這幾天,小紅書上湧現了一批神秘食客。從上午十點半開始,陸續到達櫃檯,點名要12份一模一樣的套餐,他們的目標都是為了集齊這款漢堡和高達聯名新出的卡片。

沒錯,享受如此「頂流」待遇的,並不是一位名人或明星,而是一款經典食物——巨無霸漢堡。作為麥當勞的代表作,據說每一秒全球就售賣出超過41個,也成為了很多品牌跨界聯名的熱門對象。

要知道,這並不是巨無霸的第一次引發搶購的聯名,此前已經有過和優衣庫推出聯名T恤,和卡西歐合作潮酷手錶,和New Era聯名帽子……每一次都能在網絡上引發討論與搶購。

我們很好奇,這樣一款誕生了50幾年的漢堡究竟有怎樣的魔力,吸引了無數的品牌和普通人?

從獨特尺寸開始的嘗試

巨無霸的誕生,源於一次容易被忽視的洞察。

20世紀60年代,剛剛結束的戰爭不僅嚴重干擾了正常生活,也影響了人們對於食物的看法,紛紛認為食物「Bigger is better」。

在匹茲堡,一位叫Jim Delligatti的麥當勞加盟商發現傳統漢堡無法滿足當地客人的需求。

當時,Delligatti門店的主要客戶是附近鋼鐵廠男性工人,在經過一天的辛苦工作後,急需大量食物充飢,但目前的標準尺寸漢堡無法讓他們滿意。Delligatti受到附近餐館售賣的「加大版三明治」啟發,決定創造一種「雙層」漢堡。

不過,這個關於未來的漢堡界頂流的設想,一開始卻未能獲得麥當勞的青睞。

那時候,迅速擴張的麥當勞,每推出一款新產品意味著全國供應鏈的調整,成本高昂。此外,相較於主流漢堡僅售18美分,巨無霸的定價45美分,管理層擔心顧客會望而卻步。

Delligatti對於巨無霸的信心,讓麥當勞總部最終同意他在門店裡進行試銷,只提出了一個要求——巨無霸只能使用麥當勞現有原料來製作。

好奇之下,食客們紛紛踏入了Delligatti的門店。沒多久,巨無霸讓Delligatti的門店成為當時麥當勞加盟商中毛利最高的門店之一。

這也使得麥當勞總部重新評估了他們對巨無霸的態度。1968年,麥當勞正式在全美推廣巨無霸,這款新型漢堡很快受到美國食客的熱烈歡迎。人們甚至唱起了它的廣告歌:「Two all beef patties, special sauce, lettuce, cheese, pickles, onions on a sesame seed bun(雙層牛肉巨無霸,醬汁洋蔥夾青瓜,芝士生菜加芝麻,人人食到笑哈哈)」。

次年,巨無霸占據了公司整體銷售額的19%,它也成為了麥當勞此後最暢銷的漢堡之一。

不變的巨無霸

在接下來的五十幾年裡,巨無霸並沒有改變這款經典配方,但依然不妨礙它成為世界上「最出名的漢堡」。

為何經典產品總能獲得人們長久的追捧?一個原因是,經典往往意味著安心感,從紐約、首爾、巴黎到你家門口的麥當勞,無論走進哪個國家的哪一間麥當勞餐廳,品嘗到的巨無霸都一樣的:巨無霸的肉餅都約 44.5 克,麵包片上都要撒260粒芝麻,每個巨無霸需要使用2/3盎司巨無霸醬……熟悉的厚實多汁讓你即使身處異國他鄉,仍能收穫老家門口的味道。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經典產品能夠觸動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喚起人們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舊之情。對於中國的很多消費者來說,巨無霸往往是他們關於麥當勞的經典記憶。1990年,隨著大陸第一家麥當勞餐廳在深圳開業,很多第一次走進麥當勞門店的人,品嘗的第一個漢堡可能就是巨無霸。

而在此後的日子裡,有時候選擇點巨無霸,點的不只是食物本身,更是「溫暖的童年」和「美好的時光」,它可能讓你想起了小時候考了班級第一,父母帶著年幼的自己,走進光潔亮麗的麥當勞餐廳,和美麗的麥當勞姐姐大聲說出「我要吃巨無霸漢堡!」也可能是囊中羞澀時,用自己打工掙下的人生第一筆錢,和初戀在一個下雨天一同品嘗的美味。

這種懷舊效應賦予了巨無霸一種超越時空的魅力。當我們面對快節奏的現代生活,感受到疲憊和壓力時,經典產品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更是一種精神寄託,總能讓我們回味起過去的美好時光。

當然,保持經典口味並不意味著一成不變。為了更好地滿足大眾對於美味的持續追求,巨無霸也在積極擁抱變化,2017年,巨無霸的冷凍肉餅也被替換成了新鮮肉餅。今天的人們更注重個性化,於是,在下單介面,你也可以選擇是否加入酸黃瓜,或者加多點芝士來定製獨屬於你自己的巨無霸。

被巨無霸所改變的

為了保證全球4萬多家門店的巨無霸的味道品質始終統一,麥當勞在全球推行了高度的工業化與標準化生產,也改變了美國餐飲行業的傳統格局。正如美國社會學家George Ritzer所言,麥當勞化社會的特點在於追求效率至上、可計量、標準化和員工均一化的服務。這些連鎖快餐店的規範正逐漸演變成為一種世界範圍內的行為模式。

不僅如此,由於巨無霸在全球的高度統一性,它還被視為評價宏觀經濟的指標之一。1986年,《經濟學人》雜誌創造了一個經濟指數——「巨無霸指數(Big Mac index)」,通過比較各國麥當勞門店巨無霸漢堡的價格,用來衡量不同貨幣相對於美元的估值程度,可以快速而方便地衡量當地貨幣是否貶值。

儘管這一方法富有爭議,但仍受到了學界普遍的認同,截至目前,巨無霸指數至少已被上百份論文引用。此後,更是延伸出了以「巨無霸指數」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漢堡經濟學(Burgernomics)。而經濟學者之所以選擇巨無霸,恰恰是因為它是一款在多個國家均有供應的全球產品,並且製作規格和流程在全球各地都相同,由當地麥當勞的經銷商負責為材料議價,因此這些在地因素使該指數能有意義地比較各國貨幣的購買力。

而誕生了巨無霸的匹茲堡,也因為它改變了很多,巨無霸早已成為了這座城市的象徵。1992年,為了慶祝巨無霸25周年的生日,匹茲堡決定當天暫時更名為「美國巨無霸Big Mac, U.S.A.」, 足以可見這個城市對巨無霸的自豪。2007年,他們甚至在郊外打造了一個巨無霸博物館,當中展出眾多和巨無霸相關的紀念品,包括過往幾十年的包裝盒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巨無霸雕像,至今仍然是巨無霸粉絲的打卡去處。

巨無霸50周年期間,麥當勞更是為這款漢堡推出限量收藏幣,全球一同為麥當勞慶生。收藏幣一經推出,眾人瘋搶。不少人連跑全城幾家門店,只為集齊全套,更有甚者出價2000元只為收購一枚。

無論是指數誕生背後,還是博物館的修建,這背後既有因為巨無霸獨一無二的經典性,也有大眾對於巨無霸的喜愛和情懷。當巨無霸不再只是一個漢堡,我們或許也想抓住一點兒什麼——畢竟,在這個一切都在極具變化的時代,和巨無霸一樣能夠給予我們始終如一安全感的東西已經不多了。

很少有品牌像麥當勞一樣,容納著千千萬萬不同的人在這裡,我們為何喜歡麥當勞,又如何被它影響?

這是Lens推出的新欄目《麥當勞里的人類學》,每個月,我們將聚焦一個與麥當勞有關的消費文化現象,從人類學、社會學等視角來重新觀看和理解,希望藉助這個公共空間,窺探城市一方人文角落和更多年輕人的生活狀態。

策劃: 影子 文字: 啾叻叻插畫: Yawen Li

視覺編輯: x oo 運營: yidan 監製: Algae

參考資料:

Amy Bentley, Eating for Victory: Food Rationing and the Politics of Domesticity

「漢堡」大作戰:(三)高築牆、緩稱王 https://xueqiu.com/1294407931/135050776

在中國,每5個巨無霸漢堡就有一個被北京人民吃掉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gsnews/2018-08-07/doc-ihhkusks9270873.shtml

The incredible history of the Big Mac https://www.lovefood.com/gallerylist/91684/the-incredible-history-of-the-big-mac

14 things you never knew about the McDonald’s Big Mac https://www.wyza.com.au/articles/health/nutrition/14-things-you-never-knew-about-the-mcdonalds-big-mac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ce29a2d1ee9c291d618905ca26a23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