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古代老百姓的理財方式有哪些?

2022-05-15     歷史百家匯

原標題:說說古代老百姓的理財方式有哪些?

在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社會中,「老百姓」是指與帝王、官員相對的普通民眾,正所謂「平民百姓」。這是一個帶有濃厚階級色彩的稱謂,是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稱呼,被統治者最終也完全認可了這一稱謂,自己也開始稱自己為「老百姓」,形成了一種深入到骨子裡的等級意識。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老百姓」是完全處於弱勢地位的群體,他們是統治者榨取財富的剝削對象,其家底都十分淺薄,和平年代僅能滿足溫飽,戰亂時期只能流離失所,或者淪為家奴、乞丐。不過,也有一部分人具備一定的經商頭腦,成為了商人。

皇帝有自己的宮殿、珠寶,甚至有專門的藏寶閣,而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的生活不太為人感興趣,他們的賺錢、存錢的方式都是什麼樣的呢?

基於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源遠流長的歷史脈絡,本文不能面面俱到,僅簡單概括。

購買金銀

晚唐詩人韋莊寫的著名詩篇《秦婦吟》,說黃巢起義時,長安城裡「一斗黃金一升粟」。看來在特殊情況下,黃金也可以用作支付。這沒有疑問:金和銀,永遠是和「財寶」連在一塊兒的。

雖每朝每代都會發行專有貨幣,但是在戰亂時期,公錢私錢混雜,商號不行,只有金銀才是硬通貨。所以,無論是哪個職業的百姓,都喜歡存置金銀。此外,如果家中較有油水,則會購買或是交易一些珠寶古玩,放在家中,一是有觀賞效果,二是可以一種家庭式「存錢」方式,在緊急情況之下,就是「貨幣」。不過,由於移動困難,若是真是戰亂,搬運難,易碎等問題,會導致」財富流失「,就像李清照逃離中原時,遺失了大量珍貴古董,僅帶走了古畫細軟等,實屬可惜。

存於錢莊

在中國封建社會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長期存在的多元化貨幣制和多種貨幣混合流通狀況,使貨幣兌換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存在。兌換業務則自西漢開始出現,到唐宋有所發展,始由金銀店、櫃坊等兼營。

明末,錢莊已成為一種獨立經營的金融組織,不僅經營兌換,還辦放款,供給簽發帖子取款的便利,原來在兩地聯號匯兌的會票,也成為錢莊發行有鈔票性質的信用流通工具。此外,若干小規模的兌錢鋪、錢米鋪等,在農村相當活躍。隨著錢莊的發展、家數增多,到清朝各地先後出現了錢莊的行會組織。

由此可見,古代社會中,中下層老百姓的賺錢、攢錢、理財都具有很強的風險性,小農、手工業者受制於統治者的制度和土地、手工技術,商人風險更高,經常會趨於破產;但,這種高風險,並沒有得到高回報,收益甚微,金銀古玩增值緩慢,錢莊利潤遠遠低於現今的銀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b24a95e20cdb739e3e150b705172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