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屋頂的3個特點元素——脊獸、懸魚和鴟吻

2023-08-29     歷史百家匯

原標題:中國古代建築屋頂的3個特點元素——脊獸、懸魚和鴟吻

屋頂作為中國古代建築的顯著特徵之一,不僅具備排水防雨和營造室內空間的實用功能,同時在建築的整體外觀上展現出高度優美的造型。《詩經》中運用「如鳥斯革,如翬斯飛」的比喻形容屋頂飛檐的雅致舒展。這些屋頂不僅類型多元,而且其上的裝飾也異常豐富,各具獨特之風貌,下面介紹中國古代建築屋頂裝飾中常見的3個元素:脊獸、懸魚和鴟吻,以及象徵意義和藝術價值。

1、屋頂上的脊與獸

中國古建築的屋頂上有各種屋脊,一般可以分為三種類型:正脊、垂脊、戧脊,在不同的屋脊上也會有不同的脊獸。

正脊

由屋頂前後兩個斜屋面相交形成,是屋頂最高的一條脊。卷棚頂、攢尖頂沒有正脊。通常正脊是整個建築最長、最突出的一條屋脊,所以也稱為「大脊」。正脊上通常有很多裝飾,中間的是脊剎或寶頂,有各種造型,兩邊的是吻獸(鴟吻)或者望獸,吻獸是向內咬住屋脊,望獸是向外望向遠方。正脊本身也會有一些圖案雕飾。這些脊獸和裝飾有很多都是琉璃構件,色彩華麗,引人注目。

垂脊

在廡殿頂、懸山頂、硬山頂建築中,正脊之外的屋脊都叫做垂脊,從正脊兩端下垂到屋檐最外側。在歇山頂建築中,正脊和戧脊之外的屋脊都叫做垂脊,從正脊兩端沿著山面的博風板下垂。垂脊上有時會有脊獸,和垂脊連在一起的是垂獸;蹲在垂脊上的是蹲獸,通常會排成一排,根據建築等級來決定數量。

戧脊

這是歇山頂獨有的一種屋脊,從垂脊末端延伸到屋檐最外側。戧脊上有時會有脊獸,和戧脊連在一起的是戧獸,蹲在戧脊上的是蹲獸。

剪邊

在有一些建築上,靠近屋檐處的屋面會有與其他部分不一樣的色彩,這種色帶就叫「剪邊」,實際上是屋面使用不同顏色的瓦塑造出的效果。剪邊是一種讓屋面不那麼單調的裝飾。

套獸

在屋檐相交處的角梁末端,有時候會套一個獸頭,防止梁頭被雨水侵蝕,這個獸頭就叫作「套獸」。

2、山花與懸魚

山花

歇山頂建築的屋頂兩端(山面)會有一個三角形區域,這就是山花。早期建築的山花多為透空的形式,如下圖的正定隆興寺摩尼殿。明代之後隨著建築技術的發展,山花更靠外、更大,這就需要用草架柱子支撐。為了美觀,常用木板、磚塊或琉璃做成山花板來掩蓋草架,這樣就形成了封閉式山花。大大的山花板上通常會施以豐富的裝飾,如下圖的北京普度寺濟慈殿。

懸魚與惹草

在透空式山花或懸山頂山面上也會有一些小裝飾,最常見的就是懸魚。它位於搏風板之下,懸於正脊,通常用木板雕刻而成,最早的形象為魚形,因此叫「懸魚」或者「垂魚」。懸魚兩側有時也會配有數對「惹草」。據考證,懸魚至少在唐代已經出現,到了宋代形成固定形制,在北宋李誡的《營造法式》中就記載了懸魚的做法形制。

懸魚的作用

在透空式山花中安放懸魚既起固定搏風板、保護懸挑檁頭的作用,也恰好遮住了裡面隱現的侏儒柱,不使內部梁架過分暴露。而到明清時期,由於山花板的出現,懸魚就主要起裝飾作用了。在一些建築的山花板或山牆上,我們經常能看到繪製或雕刻出的懸魚圖案,為建築增添美感的同時也帶有一些美好的文化寓意。

懸魚的形狀

早期懸魚形狀多表現為雲紋或魚紋,與雨和水相關,根據五行學說的水克火之意,帶有護佑木構建築不受火災侵襲的意味。此外魚在傳統觀念中也象徵著豐收和繁衍。之後的懸魚形象越來越豐富,例如有做成蝙蝠造型的,諧音以「蝠」代「福」;有做成植物造型的,如牡丹的富貴寓意、桃的長壽寓意;還有做成器物造型的,如作為法器的寶瓶,有辟邪消災的寓意。

3、鴟吻的演變

在很多古建築屋頂正脊的兩端會有一個很大的脊獸,尾巴高高翹起,張著大口,仿佛要把正脊吞進肚子裡,它們通常叫作「吻」、「吻獸」或者「鴟吻」。

雛形與鴟尾

這種構件的雛形最早出現在漢代,當時帶有功能作用。因為正脊兩端最容易漏雨或損壞,所以人們會在這裡用瓦疊壘加固,也可以更好地散水。後來壓角的瓦件逐漸增大,有的就做成斜向上方高聳尖翹的樣子。在漢代的畫像磚和陶樓陶屋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種翹角。

到南北朝這種構件就有了「鴟尾」之名。「鴟」是鷂鷹,而「鴟尾」的造型很可能源於一種尾巴像鴟的大魚。這時的鴟尾就是一個向內卷的角狀形象,最多有一些紋飾,沒有太複雜的雕飾,很簡潔。將水中的魚、龍置於屋頂也有護佑木構建築免遭火災的寓意。在這一時期的石窟中經常可以看到鴟尾的形象。

鴟吻之變

到隋唐時期,「鴟尾」先出現了鰭狀裝飾,到唐代則逐漸轉變為「鴟吻」,出現了獸口吞脊的造型。遼宋金元時期鴟吻愈加複雜,成了有頭有尾有細節的完整形象。明清時期官式建築上則完全變為龍形的吻,龍頭、龍爪、龍尾、鱗片一應俱全,龍尾變為向外翻卷,還有一支寶劍插在上面,雕飾頗為複雜,顯得很威嚴。這時也稱其為「螭吻」,螭就是龍生九子之一,肚裡能容很多水。而這一時期民居建築上的鴟吻則五花八門,極具地域色彩。(下圖部分鴟吻後世有修繕加工,但基本保留了原來的形制,如佛光寺東大殿的鴟吻即為元代修繕)

李干朗《穿牆透壁》

許多鴟吻都由色彩艷麗的琉璃構件拼合而成,雕刻精緻,非常漂亮。下圖永樂宮三清殿上的元代鴟吻就是如此,可見一條孔雀藍釉盤龍在屋頂上靈動自如。我們常常在遠處看到屋頂上的鴟吻,感覺並不大,但實際上它可是個大傢伙。例如我們熟悉的故宮太和殿屋頂上的鴟吻,就由十多塊琉璃構件拼成,高達3.4米,寬2.7米,重達4噸多,堪稱龐然大物。

屋脊的類型

按形制:

大脊:正脊有多種作法,每種作法都有各自的名稱;當正脊兩端做吻獸,脊件層次較多,以示區別於其它作法稍簡單的正脊時,可特稱做大脊

過壟脊:又叫元寶脊,應用於卷棚式硬山、懸山和歇山屋頂的正脊部位;特點是前後坡屋面上的各個瓦壟(包括底瓦壟和蓋瓦壟)均是呈圓弧的形式經過屋脊頂部相互連接

清水脊:小式布瓦屋面正脊作法之一,兩端有磚雕的「草盤子」和翹起的「蠍子尾」;清水脊是北方建築借鑑南方作法的範例,「清水」二字即源於南方方言,有清潔、美觀、細緻之意

皮條脊:其特點是在當溝以上做一層或兩層瓦條,瓦條之上做一層混磚,混磚之上不再做陡板,直接做眉子;皮條脊實際上是一種小式屋脊,用於大式瓦面可視為「大式小作」手法,多見於大式建築的院牆

按位置:正脊、垂脊、戧脊、博脊,圍脊等

屋頂上的「神獸」

故宮中,藍天下的紅牆、黃瓦,由潔白的漢白玉台基撐托,那是多麼和諧壯美的畫面?我們的祖先早在三千年前的夏代就開始建造龐大的宮殿。在宮殿屋頂上的瓦件,是我國最早發明的人造建材。在瓦壟之端的瓦當上飾有饕餮(tāotiè)怪獸。這是最早出現在建築物上的紋飾,這種紋飾一直延續到戰國時期。《呂氏春秋.先識》記載:「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意思是說饕餮這隻怪獸,貪慾吃人,把自己的身體都毀了,把這怪獸飾於鼎上,為的是勸人改正。

然而,兇惡的饕餮獸飾並沒有阻止帝王的貪慾。《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庭小……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漢代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又造未央宮(《漢書》卷一)。王莽篡位後又拆掉未央宮,新造建章宮及九大廟(《漢書.王莽傳》)。漢代建章宮號稱千門萬戶,九大廟:「……銅欂櫨(斗拱)飾以金銀雕文(雕飾),窮極百工之巧,帶高增下工費數百鉅萬,卒徒死者萬數……」《關中記》曰:「建章宮闕臨北道;鳳在上,故曰鳳闕。」鳳是比龍出現更早的祥獸。漢代屋頂多以祈福吉祥的鳳鳥作裝飾。饕餮是人們想像中的凶獸,而也鳳是人們想像中的瑞獸。到後來瑞獸的種類越來越多:龍、螭、雀、龜、蛇、鹿、虎、狗、雞、魚……。幾經演變的龍圖騰成了男性的化身,鳳的圖騰成了女性的化身。在男權的封建社會中,鴟龍又成了宮殿裝飾的最終主角。

漢代畫像磚上的雙鳳闕

現在我們看到的古代宮殿,屋頂上都有兩隻大龍頭,古代稱其為鴟尾,乃水精也。據唐代史書記載:「海有魚,虯(qiú)尾似鴟,用以噴浪則降雨。……設鴟魚之像於屋脊,以厭(yā)火災。」相傳龍生九子,虯龍善吻作吞狀,取其「穩」意。歷代均以想像造鴟吻。宋、元時鴟吻,尾大而內翻,明、清時鴟尾小而外卷。北方多龍形,南方多魚形。鴟吻乃是中國傳統建築屋頂上的重要構件,大部分都是陶土燒制的。表面施釉的稱為琉璃,這琉璃是比瓷器發明更早的工藝。「秦磚漢瓦」本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造建材。從周代就已經把這種人造建材大量地使用在宮殿上了。現在出土的大型古磚中,秦漢之磚有的竟將近一米。更有漢瓦的繁雜和精緻實可稱為工藝珍品。尤其是琉璃大鴟吻,巨者高達兩三米,且精美絕倫。琉璃磚瓦無論在釉色還是在品種上都是世界一流的。

宋代琉璃大鴟尾獸尾內翻

在唐代以前殿頂較為簡潔。正脊上只有兩條鴟尾而無吞口。後來,古建屋頂上除了正脊的兩條大鴟吻外還有眾多脊獸。一座重檐歇山頂的宮殿,竟多達近百脊獸。在北京故宮太和殿的一條垂脊上就有十隻小獸。故宮角樓共有二百多個小獸。仙人騎鶴排在脊端首位,稱為「仙人指路」。仙人之後神獸依次排列:一龍、二鳳、三獅子、四天馬、五海馬、六狻猊(suānní)、七押魚、八獬豸(xièzhì)、九斗(dǒu)牛、十行什(hángshí)。最後一名排行老十,也是古人憑著想像創造出來的尖嘴雙翅異獸。似猴,實為雷神之造像。有如此之多的神仙異獸來幫忙祈雨,說明古人對宮殿失火嚇怕了。

十位神獸各有分工:龍乃四海之王,專管蓄水的。鳳乃百鳥之王,專管飛禽的。獅為百獸之王,雖屬進口的外籍獸類,也是能管走獸的。再後是天馬有翅可在天上行空。海馬有足可在海面行走。狻猊日行五百里可在陸地奔騰。這三位在陸、海、空是專管傳遞信息的。押魚有雙腿,古有「軍書押(xiá)至」之說,看來押魚是專給龍王送信的。獬豸乃獨角神獸,見不正則觸之,是專管糾偏的。斗(Dǒu)牛為二十八星宿(xiù)之一,是專管北方的神星。古人認為東屬木、西屬金、南屬火、北屬水。鬥牛在北而管水,此星在位取水克火之意。最後一位是神話中的雷公,雖無「閃母」陪伴,也是主管降雨之神。眾神獸由仙人帶隊,大家分工合作,看來這支消防滅火大軍配置的相當強大了。

唐代建築很少有脊獸,只有鴟尾

古代稱長生不老之人為仙人。這是宮殿屋脊上唯一的人形,相傳仙人多騎鶴。宋代以前的仙人無坐騎,稱力士。元代以後仙人有鶴騎。也有說是騎雞的,因其形似雞,匠人竟附會說那是《封神榜》里的妲姬。而古代藝人的創作多求神似,不究形似,如同「行什」似猴卻不是猴一樣。

總之,所有神獸都與道教傳說有關。仙人坐騎的變化與元代道教被重視的程度有關。這些仙人元代以後在房上坐了上千年,除了有些仙人蓄鬍子,有些仙人屬少壯派,但從來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

只有在頤和園排雲門的殿頂上,竟有仙人騎怪吼的個例。筆者猜測,古代匠人不會冒著被砍頭的危險去和皇帝開這種玩笑,竟敢把個獨出心裁的怪獸安在眾將官的眼皮子底下。如果這是皇帝的旨意,那麼這座面向東北的怪吼是想對家鄉訴說著什麼,還是在無奈的呻吟?也許這裡會隱藏著一段離奇而怪誕的宮庭密聞,或許另有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以待後人來揭示。

總之,古建築屋脊的眾位仙人和神獸們肩負著祈雨滅火的重任,但誰也改變不了大自然的鐵律。

在封建社會裡,宮殿上的眾位神獸已成了皇家的專利。除了廟宇以外,老百姓家是不許眾仙留宿的。越規「僭(jiàn)制」將被砍頭,上至皇親國戚下至普通官員都不例外。老百姓的宅子更不許用彩畫。於是南方的巨商或鄉紳為了夸富,就把自己的房頂布滿了更精美的雕飾。廣州的陳氏祠堂竟在房脊上擺開了戲台。雖然沒有眾仙捧場卻有各類人等唱戲祈雨。比起宮殿屋脊上眾仙更顯得平和親切、活潑喜人。

福星

祿星

壽星

《日下舊文考》(乾隆39年—公元1774年編著)詳細地描繪了京城及附近的各類建築。其中記載清漪園內有慈福樓。「樓後崇台上,石幢勒:『萬壽山昆明湖』六字」。清漪園於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1900年又遭八國聯軍破壞。慈禧為了過生日挪用了海軍經費修復了園子,並改名為頤和園。在「萬壽山昆明湖」的大石碑後建起一座三攢尖頂的「轉輪藏」。但其大量的瓦件多有明代蹤跡,疑似遷來舊殿。在正殿樓頂上有琉璃五彩雲,在雲端矗立著「福、祿、壽」三星,琉璃人物全部為明代裝束:福星手持金如意勾,著道冠。祿星手捧上朝笏板,著官服。中間的老壽星手搖羽扇,兩旁鶴、鹿相伴。看來這三位神仙不是來祈雨的,而是專門來拜壽的。

馬克思曾言:「人們對美的追求是社會進步的象徵。」在古代,建設者為了追求美的愉悅,不遺餘力,幾乎欲將所有的仙神都請來共賞。傳統古代建築以其獨特之處,不僅融匯了諸多神話傳說,亦肩負著無比珍貴的歷史遺產。

每座傳統古建築都蘊含著無數神話故事,而這些建築本身也是歷史的見證。僅需輕啟瓦片之間的微小縫隙,便能發掘無窮的敘事。這種文化財富等待著後代不斷地探尋,以展現其瑰麗與價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54beeb79cf47bfcc87182120d36e5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