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活佛轉世源起之地,拉薩必去的小眾寺廟

2022-10-05     九山行

原標題:鮮為人知的活佛轉世源起之地,拉薩必去的小眾寺廟

在西藏旅行,你可以繞過山,繞過水,但唯獨繞不開一個事物,那就是藏傳佛教。當然,我並不是說在西藏只有藏傳佛教一個宗教,只是因為藏傳佛教在藏區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在這片區域裡它的數量足夠多,範圍足夠廣而已。

我曾經試圖在網際網路上搜索西藏寺廟的具體數量,但是很遺憾,我只找到了「1700多處」這個寬泛的數據。這個數據來源於西藏自治區外事辦公室2022年1月10日發布的《西藏信仰民俗》文章中。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西藏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基本上每個村子都會有屬於自己的寺廟。所以我認為具體的數據只會比這個更多。

尤其是在西藏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中心拉薩,更是寺廟雲集的地方。大小昭寺、格魯三大寺、拉薩四大林、財神扎基寺等等,隨便拿出一個來就能讓你如雷貫耳。而我們今天要去的地方鮮為遊客所涉足,卻對藏傳佛教至關重要的寺廟,這就是距離拉薩市區60公里,位於拉薩堆龍德慶區西北楚布河上游的楚布寺。

除非大家對於藏傳佛教有著一定的關注研究,否則很少有人知道這個位於楚布溝的寺廟。楚布溝是當地人對於楚布河上遊河谷的一個稱呼,在拉薩期間同事曾經給我推薦過這個地方,理由是這裡的風景秀麗,還可以河邊嬉戲,是拉薩周邊比較小眾的周末度假地。後來在堆龍工作的那段時間裡,一個周日的早晨,我驅車前往,所見果然不負所望,這一路風景頗有幾分江南田園風光,實屬難得。

轉過古榮鎮,沿著125鄉道往裡走就是楚布溝,隨著海拔的攀升,眼前的景色也由城市風景轉為田園風光,愈髮漂亮起來。道路沿河,楚布河河水清澈見底,冰山融水為主的河水由於礦物質的原因隨著陽光的照射變幻著顏色。河水不深但是河面很寬,岸邊分散著車輛,帳篷和過林卡的人們。楚布河兩側是大片的農田和牧場。時值六月,青稞還保持著油油的蔥綠,中間夾雜的小片油菜田卻綻放著金黃,在綠色的版塊中顯得格外扎眼。農田旁低矮處的牧場,牛羊正沐浴在陽光中悠閒的吃著草。這個時節的群山,也難能可貴的在褐色表面披上了一層綠裝,為這幅畫卷平添了幾分生機。雖然溝谷中的景色相比江南的寬廣微觀了些許,但這片縮小了的風景,卻足以讓人沉醉其中,樂此不疲。

沿著這片風景往裡行駛約半個小時,在楚布溝的盡頭就能看見一大片紅色的建築群,這就是楚布寺。這座經歷了800多年光陰的寺廟是噶瑪噶舉派的主寺。在這裡簡單的說一下,藏傳佛教一般分為四大流派,他們分別是寧瑪派(也被稱為紅教)、薩迦派(俗稱花教)、噶舉派(俗稱白教)和格魯派(這個被稱為黃教)。關於這個俗稱,主要是根據他們教派僧人穿衣戴帽的一些細節定義的,譬如說寧瑪派的僧人戴的帽子都是紅色的,所以俗稱紅教。

這四大流派的區別在於他們信奉的祖師不同,對於藏傳佛教的思想主張也就略有差異。四個流派在政教合一的西藏歷史中「各領風騷數百年」,都有著屬於自己的一段輝煌時期。這個具體的後面有機會細說,今天只說楚布寺。四大流派中的噶舉派又分為「四大八小」幾個支派,其中噶瑪噶舉派就是四大支派之一。

咱們轉回正題,如果您認為我說的楚布寺「對藏傳佛教至關重要」僅僅是因為它是噶瑪噶舉派的主寺,那就有點過於簡單了。這裡真正對整個藏傳佛教和西藏文化做出的意義非凡的貢獻是:活佛轉世制度。是的,就是我們現今熟知的活佛轉世制度。

其實,在藏傳佛教中,活佛是廣泛存在的,數量是以「百」或者「千」來計算的,不是只有格魯派的那兩位。而活佛的轉世的先例,最早是從楚布寺開始的。噶瑪噶舉派的活佛叫做噶瑪巴,第一世噶瑪巴,也就是噶瑪噶舉派的創始人都松欽巴在臨終前口傳遺囑時說他要在人間轉世,讓他的弟子們在它圓寂後尋訪他的繼承人。從此,藏傳佛教有了第一例轉世傳承。此後,隨著各個流派紛紛效仿,轉世制度也就成為了藏傳佛教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大約300年以後,我們熟知的格魯派才開始了自己的活佛轉世。

楚布寺和很多依山的藏傳佛教寺院一樣,在吉欽波神山的半山腰和山脊處設有避世獨處的靜修室、閉關洞和天葬台。遠遠地望去,顯得非常震撼。而山腳下的主寺,由於是中國政府文革後承認的第一個大教派活佛(噶瑪巴),所以曾經發展很快,也保留了大量稀世文物。譬如說位於大殿前的江浦建寺碑、傳說在空中懸浮7天的「空住佛」銀像、米拉日巴曾用過的缽、十六世噶瑪巴舍利、都松欽巴的僧帽等等。這些對於研究吐蕃時期政治、經濟、宗教等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相比當年的輝煌,現在的楚布寺仿佛避世清修般遠離了世俗的喧囂。除了當地人往返其中,外來的遊客鮮有人知。少了拉薩城區眾多寺廟的擁擠,多了幾分清幽靜寂。好比一個經歷了繁華,熟知了疾苦的人,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也許如今的楚布寺正是當年都松欽巴八十歲建寺時的對於這裡的期許「人間凈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a6d0c14c3bb5a6e1ee4d99c80db4c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