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志
超大城市再擴容,武漢、杭州、東莞三大城市,升級了。
日前,住建部官網發布了《2022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鑑》,公布了全國城市的人口數據。數據顯示,武漢、杭州、東莞三地的城區總人口突破1000萬人,躋身超大城市之列。
大家都知道,搶人大戰,是這幾年城市競爭的一條重要主線。人口規模的升級,意味著城市能級的躍升,更多的勞動力,更廣闊的消費人群,更多的政策傾斜,更高規格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置……
但要指出的是,三大城市集體晉級,事情沒那麼簡單。
1
城市規模等級的評定,依據的是2014年發布的《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其中提到:
城區人口超過1000萬的為超大城市,500-1000萬的為特大城市,300-500萬的為I型大城市,100萬-300萬的為II型大城市,100萬以下為中小城市。
不難看出,在等級劃分中,超大城市位於金字塔的頂端。之前公布的七普數據顯示,全國一共有7個超大城市,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成都和天津。
按照住建部最新數據,武漢、杭州、東莞三大新一線城市,城區總人口突破了千萬大關,超大城市名單擴容到10個。
一座城市動輒千萬人口,規模堪比一些國家的大型都市區,或者說都市圈,這在全球都是比較少見的,也顯示我國的人口聚集程度之高。
當然,武漢、杭州、東莞的網友,在為城市升級歡呼雀躍時,可能得潑一盆冷水了——嚴格來說,關於它們晉級的人口數據統計口徑,是存在著一定爭議的。
我們知道,關於城區人口數據,現在主要有兩個官方口徑,一個是國家統計局,一個是住建部的年鑑。之前七普統計後,國家統計局曾發布了一份超、特大城市的名單,其中包含這些城市的城區人口數據。
住建部公布的統計年鑑,也統計了各地的城區人口數據,但存在兩個問題。
第一,這些數據的來源,主要是地方的抽樣數據,相較於人口普查數據,精確度低不少。
第二,武漢、杭州、東莞三城城區人口破千萬,它是統計年鑑中,城區人口和城區暫住人口相加的結果。而暫住人口的門檻低很多,不像常住人口那樣,需要在一個地方呆滿半年才能算作一個人頭數。
簡單來說,國統局的城區人口,指的是城區的常住人口;而現在關於三大城市晉級,依據的是住建部數據,是將城區人口和城區暫住人口,加起來得到的城區總人口。
城區總人口和城區常住人口,這是兩個概念,前者統計口徑更寬,這種統計方式存在注水的嫌疑,甚至會導致一些地區的城區總人口,超過全部常住人口。
以東莞為例,2022年城區總人口是1082.44萬人,但常住人口只有1043.7萬人。所以如果將暫住人口算在內,據此得出結論,三大城市已經實現了規模晉級,其實是不太嚴謹的。
2
雖然武漢、杭州、東莞晉級特大城市,依據的是城區總人口的「注水」口徑,但客觀來說,它們距離超大城市,其實並不遙遠。
以武漢為例,七普數據中,其城區人口已經達到了995萬人,在當時屬於特大城市,距離千萬大關只差臨門一腳。
而且注意,七普的統計是在2020年底,到今年已經隔了三年,近兩年武漢的常住人口增長在10萬人左右。以這樣的增長速度來看,武漢城區人口突破千萬,是大機率的事,只不過它的總量,可能達不到住建部口徑中的1080.64萬人。
武漢能夠晉級並不奇怪。儘管前兩年遭遇疫情重創,但疫後的武漢在快速反彈,2021年GDP同比增長12.2%,2022年增長4.0%,在重點城市中,增速一直是遙遙領先。
去過武漢的人,應該也能發現,經過前些年「滿城挖」的城建,它的城市面貌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更新。
在人口方面,之前的武漢,一直有著留不住大學生的痛點——這裡高校眾多,大學生數量超百萬,但人才流失嚴重。
武漢曾在2017年專門啟動了「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通過落戶、補貼等各項政策,吸引大學生留居,官方數據顯示,到2022年,191萬大學畢業生選擇留在武漢。
青年人才留漢,利好人口增長。當然,武漢實現人口規模、城市等級的升級,是多方面因素綜合的結果,中西部產業轉移下的人口回流,強省會、都市圈建設對虹吸效應的放大,等等。
至於東莞,七普時的城區人口達到了956萬人,按照正常增速,到2022年城區人口破千萬的難度比較大,升級超大城市,可能也只是時間問題。
東莞屬於為數不多的「直筒子市」,沒有下轄縣和市轄區,這和蘇州形成了較大區別——蘇州下面,好幾個頭部百強縣,就連工業園此前也一直被納入「鎮中心區」統計,前不久才調整為「主城區」,這一番調整,蘇州的城區人口大幅增長,直接躋身特大城市。
因為是「直筒子市」,東莞的城市結構,顯得比較散裝,沒有一個明確的城市中心,這也成為其地鐵建設進度緩慢的一個重要因素。
很多人的活動區域,就局限於所在的鎮街,跨區域的通勤需求較少,影響了地鐵的客流。所以從開通第一條地鐵到今天,7年過去了,東莞仍然只有一條地鐵線路。
我們知道,地鐵建設的審批,人口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對於東莞來說,城市規模的升級,對地鐵建設,或將能夠起到一定的提速作用。
當然,東莞面臨的挑戰在於,其一,如何讓數量龐大的非戶籍人口,能夠在本地紮根,對地方做長期貢獻?要知道東莞的外來人口,接近800萬左右,高居全國第一。
其二,如何破解產業升級的難題?東莞有很多首屈一指的頭部企業,如華為、OPPO、vivo等等,但總體來說,它的世界工廠屬性依然較強,占據的主要是製造環節,而非研發等高價值的環節。
2022年東莞GDP增長只有0.6%,面臨失速的危險,說到底還是產業偏中低端,核心競爭力不強導致抗風險能力偏低的體現。未來只有逐步實現產業升級,提供更多優質崗位,才能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才流入。
再看杭州,在三大城市中,它是離超大城市最遠的一個——根據七普數據,杭州的城區人口只有874萬人,住建部口徑中的城區中人口達到1002.1萬人,水分明顯比較大,杭州要晉級超大城市,仍然需要一定的時間。
當然,作為數字經濟第一城,面對超百萬的人口缺口,杭州還是希望很大的。
一方面,過去幾年,杭州幾乎是重點城市中人口增長最生猛的一個,它是很多畢業生的就業首選。
另一方面,能夠在北京和廣州之後,成為國內第三個舉辦亞運會的城市,這正是它的綜合競爭力的一個體現。亞運會帶動的城建升級,知名度的提升等,紅利今後會逐漸釋放出來,這同樣會利好杭州搶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催生」方面,杭州也走在全國前列,9月發布的《杭州市育兒補助實施辦法(試行)》提到,生育三孩一次性補助兩萬元,這也顯示出杭州做大人口蛋糕的野心。
3
人口競爭,以前是、現在是,今後還將是城市競爭的一個重要主題,但並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會成為贏家。
國家衛健委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共出生956萬人,首次跌破千萬,二孩政策的激勵效果釋放完畢,三孩政策也並沒有起到強刺激的效果,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生孩子了。
改革開放後,城鎮化一路狂飆,加上出生人口多,大中小城市普遍迎來了爆髮式的增長。而隨著城鎮化放緩、生育率下降,普漲時代正式結束。
別說小城市了,就是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大城市,在2022年,常住人口都歷史性地集體負增長了。高房價、工作卷的壓力下,很多一線城市打拚的人,回到了經濟不差但房價壓力小很多的新一線城市。
所以,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武漢、杭州,包括重慶、成都、長沙等城市,將是人口增長的主要領跑者。而在人口存量時代,它們的增長,對應的將是大批中小城市的流失。
很多三四線城市,它們的挑戰,將是如何瘦身健體——人口漲不動,甚至開始負增長,那城市的機構規模、編制數量,是不是也該精簡了?
事實上最近以來,精兵簡政的行動,已經在越來越多的小城市上演。
比如前不久,山西、湖南、青海、安徽開啟人口小縣機構編制改革,多個行政部門被撤併精簡,部分事業單位編制被縮減,有縣域縮編人數超過千人。曾經的「鐵飯碗」,在經濟和財政壓力下,正在被砸碎。
大城市擴張,規模繼續升級;小城市收縮,紛紛掄起鐵錘砸碎「鐵飯碗」,不同的城市,在這一刻,正在走向不同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