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東為什麼敢公開炮轟懂車帝

2023-12-13     功夫財經

作者:老古

最近這兩天,新能源汽車圈出了一件大事,引發幾家大型車企的集體反彈。

位元組跳動旗下的懂車帝搞了一次冬測,測試結果引發了幾家新能源企業大佬的強烈不滿,余承東直接在朋友圈懟道:科學與嚴謹才是應該遵循的基本規則。

而長城汽車則宣布要開一個質疑溝通會,吉利控股的高管也強烈批判這次冬測,說不科學,不嚴謹。

那麼,懂車帝的冬測到底怎麼了?為什麼會引發這麼強烈的衝突呢?

1 科學標準其實是次要的

懂車帝的冬測標準是不是科學的,似乎成為了爭議的中心。

「AITO汽車」公眾號發文稱,相關測試「在嚴寒極限及空調持續制熱條件下,多次長時間開車窗、車門,嚴重背離用戶真實使用場景」。

經測試媒體確認,車輛在正式測試前進行了共計71分鐘的空調製熱,在車內溫度達到24攝氏度後,又持續制熱40分鐘。在此過程中有十餘次開關車門、車窗的操作,其中最長時間超過3分鐘,大大增加了空調能耗,導致電量快速下降。在嚴寒極限及空調持續制熱條件下,多次長時間開車窗、車門,嚴重背離用戶真實使用場景。

而長城汽車提出了幾大質疑,分別是:

1、新能源冬測的科學公正標準;
2、純電續航測試的車輛整備標準;
3、爬坡角度測試的車輛電量標準;
4、爬坡距離測試的車輛制動標準等。

這些標準是否是合理的,其實作為吃瓜群眾大可不必認真,因為真實的爭議並不在於此,而在於懂車帝是否是一家合格的、公正的第三方測評公司。

懂車帝是一家企業,是汽車領域的媒體企業,在PC網際網路時代,汽車之家是王者,而是移動傳媒時代,懂車帝已經成為了國內最大的汽車專業傳媒了,受眾多達2.2億,對整個新能源汽車的消費市場有著重大影響。

這家企業的商業模式是廣告,也即收取汽車廠家的廣告費是其主要的收入來源,與傳統的媒體業並無差別。這種商業模式,才是懂車帝冬測爭議的根本性來源。

我們都知道一句話,叫屁股決定腦袋,利益決定立場。這句話是在說,一個人的行動動機,是可以根據利益進行推測的。絕大部分的人的行動動因,就是由經濟利益驅動的。

懂車帝在做類似測評時,是否會偏向其平台上投入更多的廣告主,是否有幫助平台上的大客戶打擊競爭對手,這才是質疑的關鍵點。

羅永浩就曾經質疑過搞手機評測的王自如,他說,作為一家手機評測機構,你的投資方中有多家手機企業,那你的評測還有人信嗎?你不會偏袒嗎?

羅永浩這種基於利益推測的懷疑,是完全合理的。基於利益的考慮,一家號稱公正的第三方評測公司,在股東和利益的壓力下,怎麼可能做到公正呢?

懂車帝在多次評測中,比亞迪總是作為贏家出現,這就成為了其他廠家質疑的源頭,這中間有沒有利益考慮呢?其他廠家的懷疑,也是合理的,因為你畢竟是一家以接受汽車廠商廣告費為主要收入的企業。

在媒體行業,還存在這種利益操作模式,就是故意黑某些企業,只有這些企業加大在這個媒體的廣告投入,才能放過這些企業。

這種現象,在媒體業是一種常態。

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

2 評測到底需要什麼商業模式?

面對這類的問題,社會公眾往往喜歡把這類事件歸結於企業道德問題,他們認為,評測應該是一種公益的行動,是站在所有消費者的立場說話的一種服務,是否公正取決於操作評測的人是否有道德。

然而,要求一個人的行動不基於利益而基於道德,是一種類烏托邦的幻想。經濟學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的行動動因,就是基於真實的經濟利益,屁股決定腦袋,是一個常態。

寄希望於道德,往往帶來的是更大的災難。

有些人認為這一類的行動,應該由政府來主導,但是政府官員就沒有利益了嗎?當然一樣存在。

如果評測由政府官員來主導,那麼各大車企向官員們給好處、搞好關係,就成為評測結果的關鍵,因為人的道德永遠是靠不住的。

要解決這個問題,依然要回到市場,讓公正成為一種商品。

第三方評測其實就是一種為社會大眾提供公正的產品,這種產品在發達成熟的市場中,往往由一些公司在運作,這些企業售賣的不是技術,而是公正。

證券市場是充滿著各種欺詐動機的,企業家們也一樣有這種動力做假帳來欺騙股民、獲得不當利益。但越是成熟發達的市場,這樣的事件越少,因為在成熟發達的市場中,有企業提供公正的審計服務。

全球四大會計事務所,就是私人企業,他們為市場提供的服務,就是公正的審計。

排名第一的普華永道業務起源於一個多世紀前的倫敦,現在他們的業務覆蓋了全球157個國家/地區。

排名第二的德勤成立於1845年,為五分之四的《財富》全球500強公司提供服務。

排名第三的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成立於1893年。

排名第四的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則成立於1927年。

這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為全球企業服務都在百年上下,最早的服務於一百七十年了,他們售賣的核心產品,就是公正、客觀的審計服務。

1913年成立的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曾經與上述企業一起成為全球五大會計師事務所,但一次安然假帳事件,就馬上倒閉。

出售公正、真實的產品的企業,只需要犯一次大錯,馬上就得從市場消失。

在歐洲還有一家以質量檢測為服務產品的企業,叫SGS。

SGS成立於1878年,歷經144年的發展,已成為全球領先的檢驗檢測機構,目前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設有2600多個分支機構和實驗室,擁有9.6萬名員工。

現在SGS 是全球領先的檢驗、鑑定、測試和認證機構。 SGS是全球公認的質量和誠信基準。

這種企業,你覺得你能通過利益輸送,就讓對方不客觀地為你提供虛假或有偏見性的檢測服務嗎?

只需要一次被公眾發現,這家企業就會轟然倒下,如安達信一般。你能給他多少錢讓他幹這種事?一家百年企業值多少錢?光是企業市值就高達一千多億,一年就要賺幾十億,多少錢才能收買他們呢?

這一樣是屁股決定腦袋,這些專門出售公正的企業,就是基於利益不敢造假,因為造假的後果太過嚴重,只有不造假、堅持客觀公正,企業收入才能節節升高。

逼迫企業擁有道德感,並不能讓企業真正提供好的產品,反而是市場自動發育出以出售公正、真實產品的企業,為了利潤而為公眾提供了優質的公正評測產品。

幾大會計師事務所,他們服務的對象本質上是購買股票的股民,但是他們依然是向企業收費。為什麼呢?因為企業使用他們的服務,更能取信於投資人、更能讓他們的股票更易於發行,也能得到更高的估值。

在這種第三方公正評測服務下,投資人和企業都得到了利益,他們成為了合作夥伴,而不是相互坑害的對手。

中國市場的汽車評測業務,當下並沒有成熟的第三方檢測機構,由經營媒體的懂車帝來發布這種評測,在商業模式上,就不符合評測這一產品的商業規律。

但是,這種獨特的產品,不是短期內可以在市場出現的,必須經過漫長的歲月,需要那些具備有長期主義觀念的企業來經營這類產品,需要消費者日積月累的信任,才能讓這類企業成長起來。

美國的IIHS是專門從事汽車碰撞類測試的機構,他就是由一家保險公司發起的,最後成為了全世界最為專業的燃油車碰撞測試試驗的權威機構。

新能源汽車由於其特殊性,電池在低溫下的能力成為了新能源電動汽車的全新指標,這一類測試其實就是一個產品,懂車帝能否在這個產品上獲得影響力,不好說。我更傾向於認為,那些完全脫離媒體性質的企業來經營類似的產品,才是更為合理的。

上述歐美國家的這些商業服務機構,都不具備媒體屬性,並歷經了上百年的市場考驗,才能成為今天世界上知名的出售公信力的企業。

新能源電動汽車的冬測完全是一個全新的產品,中國市場要出現類似的企業,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這種爭議,會伴隨著各種利益猜測不斷存在下去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422a18f61f3a8b20ee87e6dcfa59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