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建築工程安全事故時有發生,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如何提高腳手架高大模板事故的安全可靠性,成為建築行業杜絕安全事故發生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結合腳手架高支模施工安全事故發生的原因,提出了腳手架高支模專項施工安全管理措施,以防止發生安全事故。
1.概況隨著建築施工技術的發展,建築物的平面布局、結構類型也更加複雜多樣。
在建築施工中,一些大跨度、大截面梁高大模板工程使用越來越頻繁。雖然建築安全生產法律法規逐步完善,有效地遏制和減少了安全事故的發生,但高支模坍塌事故仍時有發生,給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本人結合近年發生的腳手架模板支撐事故原因分析,探討了預防事故發生的安全管理措施。
2.腳手架高支模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1)搭設材料不合格
1)在市場上採購的鋼管,名義上是φ48×3.5鋼管,實際測量時,不少鋼管壁厚實為2.2~3.0mm,有的甚至不足2.0mm。其軸向抗壓能力降低13%~35%,有的甚至降低41%。有的舊鋼管使用多年,局部壁厚變薄。設計中,鋼管材質應符合GB/T700-2006《碳素結構鋼》中Q235-A級鋼的規定,但目前市場上Q235、Q215、Q195帶鋼經常混雜,鋼管質量難以保證。
2)扣件質量偏輕,扣件壁厚偏薄,抗滑和抗破壞性能不合格,腳手架扣件的品質嚴重失控。JGJ130-2001《腳手架安全規範》中規定:對接扣件抗滑承載力為3.2kN,直角與迴轉扣件抗滑承載力為8kN。但實際應用中的產品很難達到此規定。
3)鋼管、扣件因多次周轉使用,維護和保養意識不強,外觀質量差,致使模板支撐承載能力明顯降低,鋼管的品質嚴重失控。
(2)高支模施工方案不合理
1)計算方面
永久荷載和可變荷載取值未考慮工程結構、支撐體系和施工工藝的實際情況。高大空間結構往往存在梁板結構構件尺寸和配筋量偏大的現象,模板水平支撐在杆件截面尺寸和杆件布置間距上都較普通模板支撐體系要大和密,但方案編制中,設計人員未考慮這一實際情況,只是簡單依據《建築施工模板安全技術規範》(JGJ162)的通用規定確定荷載標準值,造成設計荷載小於實際荷載,導致支撐體系承載力不足。
忽視對支撐立杆頂端懸臂長度的驗算,造成因立杆頂端懸臂長度過大而失穩。
立杆計算未考慮實際壁厚,選用理論值准48×3.5mm(新標準為:准48.3×3.6mm),導致支撐體系實際承載力小於理論計算值。立杆計算不考慮立杆頂端具體的傳力方式。可調支托傳力和頂部水平鋼管通過直角扣件傳力對立杆承載力是截然不同的,前者立杆處於軸心受壓,而後者立杆處於偏心受壓;經試驗和計算,後者的穩定承載力僅為前者的40%左右。
2)搭設要求方面
方案中對支撐立杆、水平拉結杆、剪刀撐杆等杆件的是採用對接還是搭接的要求不明確,立杆搭接接長的穩定承載力不到對接接長穩定承載力的一半。
方案中忽視高支模體系構造方面的特殊要求,套用一般模板支撐的構造措施。
方案無細部節點詳圖,無立杆平面布置圖、剖面圖等,方案的可操作性較差,造成支撐體系搭設時杆件布置的相互位置混亂、連接和拉結節點方式多種多樣、支撐體系荷載傳遞多樣化。
(3)高支模支撐體系搭設質量不到位1)支撐體系受力部分
支承立杆的回填土基礎未夯實或支撐立杆底部墊板厚度不足(使用單層竹膠板或膠合板)或墊板平面尺寸偏小,造成支撐體系下沉;
立柱連接有採用搭接的、有上段立柱與下段立柱錯開固定在水平拉杆上、有相鄰立杆對接接頭位於同一步距內的或對接接頭位於步距的中間位置。
支撐立杆傾斜,致使受力狀態與計算不符,承載力下降;
立杆頂部U形可調支托伸出鋼管頂部超過300mm,U形支托與楞木兩側間隙未楔緊,立杆承受垂直荷載的能力大為下降;
構件底模水平支承鋼管與立杆節點未採用雙扣件保險;
扣件預緊力矩不足,導致扣件滑移、支架垮塌。
2)支撐體系構造部分
支撐體系底部不設掃地杆或未雙向設置掃地杆;
未雙向設置水平連接杆件,各步縱橫方向交替設置水平拉杆的方法很普遍,支撐立杆的計算長度在無水平杆方向上為有水平杆方向的兩倍,因此承載能力大大下降;
未按技術規範規定在滿堂高支模支撐體系外側的四周連續及中間適當的位置設置豎向剪刀撐或在適當的水平位置設置水平剪刀撐或剪刀撐設置數量太少,降低了支撐體系的整體性、剛度和承載力;
高支模體系水平拉杆未按技術規範規定在四周及中間適當的位置與結構拉結或拉節點偏少。
3.腳手架高支模專項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1)嚴格控制搭設材料
鋼管、扣件應從正規廠家進貨,並具有質量合格證、生產許可證。抽查鋼管壁厚、稱量扣件重量。對材質、機械性能有疑問時,可找專業檢測單位對鋼管、扣件進行複試,杜絕劣質材料的進場。
不使用鏽蝕、彎曲、管壁壓扁、管壁開裂嚴重及壁厚嚴重不均或壁厚達不到計算值和焊接接長的鋼管;不使用易脆裂、構造斷面尺寸偏小、鏽蝕、滑絲的扣件。
(2)優化高支模施工方案
1)計算方面
根據高大空間梁板結構構件的實際尺寸和配筋、模板水平支撐杆件截面尺寸和布置間距,結合《建築施工模板安全技術規範》的規定綜合確定恆載和施工活載標準值,確保設計荷載與實際荷載相符;
對支撐立杆頂端懸臂長度進行驗算,確保立杆頂端懸臂段的穩定;方案制定時必須對所使用鋼管的壁厚進行調查,按較小壁厚計算確保安全;高支模方案中立杆承載力計算必須根據實際的頂端傳力方式,可調支托傳力的按軸心受壓計算,頂部水平鋼管通過直角扣件傳力的按偏心受壓計算。
2)搭設要求方面
高支模方案必須明確支撐立杆、水平拉結杆、剪刀撐杆等杆件的連接方式,同類杆件的連接方式必須一致;支撐立杆、掃地杆和水平拉杆應採用對接,剪刀撐杆應採用搭接。
方案中必須考慮高支模體系與一般模板支撐在構造方面的不同要求。掃地杆、縱橫向水平拉杆、剪刀撐的設置以及支撐體系與內部結構柱和周邊已有建築結構的可靠拉接等都必須符合《建築施工模板安全技術規範》(JGJ162)的規定。
方案中除文字外,對細部節點構造,支撐立杆與水平拉結杆、剪刀撐杆的相互位置關係,拉結節點的做法、位置及數量等要附必要的平、立、剖詳圖說明。
(3)高支模支撐體系搭設質量控制
1)支撐體系受力部分
立杆的回填土必須夯實,無論是支承於土層還是支承於樓面的支撐立杆底部均應設底座,底部木墊板厚度不小於50mm,墊板平面尺寸除計算有特別要求外不小於200mm×200mm;
支撐立柱的連接必須採用對接方式,嚴禁採用搭接或上段立柱與下段立柱錯開固定在水平拉杆上,相鄰立杆對接接頭不得在同一步距內,且沿豎向錯開的距離不宜小於500mm,對接接頭中心距每步的端點中心不大於1/3步距;
支撐立杆必須保持垂直狀態,使受力狀態與方案的計算相符;
為確保立杆頂部的穩定性,立杆頂部U形可調支托螺杆伸出鋼管頂部不得超過300mm,螺杆外徑與鋼管內徑間隙不大於3mm,可調支托底部的立柱頂端應沿縱橫向設置一道水平拉杆,U形支托與楞木兩側間隙必須楔緊;
為保證高支模體系構件底模水平支承鋼管與立杆節點扣件的抗滑移能力,即使在經計算單扣件滿足抗滑移的情況下,仍建議採用雙扣件保險;
高支模體系杆件連接或固定的扣件緊固時應採用經校驗合格的力矩扳手,緊固力矩控制在40N·m~60N·m之間,確保扣件緊固力矩符合設計要求。
2)支撐體系構造部分
支撐體系底部距地面200mm高處,沿縱橫水平方向按縱下橫上的原則設掃地杆。
支撐體系搭設時不得減少雙向水平連接杆件的設置;高支模體系除按一般模板支撐體系各步設置縱橫水平拉杆外,還應在最頂步距兩水平拉杆中間加設一道縱橫向水平拉杆,當支撐體系高度超過20m時,在最頂兩步距水平拉杆中間分別加設一道縱橫向水平拉杆。
滿堂高支模支撐體系除按一般模板支撐體系在外側的四周由下至上豎向連續設置剪刀撐和中間在縱橫向每隔10m左右設置由下至上寬度為4~6m的豎向連續的剪刀撐外,還應在相鄰的豎向剪刀撐之間增加之字斜撐;當支撐體系高度超過20m時,應將上述所有之字斜撐全部改為連續式剪刀撐。
高支模體系應在四周外側及中間所有結構柱的位置按水平間距6~9m、豎向間距2~ 3m設置與結構的拉結點。
(4)做好安全管理高支模體系安全管理應當「注重過程、嚴字當頭」。
方案的策劃、材料的選用、人員的培訓、搭設的安全技術交底、搭設情況的檢查及使用前的驗收是缺一不可的,各個環節的管理工作要按責任到人、目標明確、考核獎懲的原則組織實施;施工過程中,應安排專人觀察,若支撐系統產生明顯的變形、鬆動時,要立即停止施工,對支撐進行加固,從各方面徹底消除安全隱患。
4.結束語
總之,安全施工是建築行業永恆的主題,是一切工作的基礎。要做好模板支撐體系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就必須從設計、材料選用、模板體系搭設等方面均作了反覆論證審查,要認真貫徹相關安全規範,抓好基礎工作,規範安全行為,增強安全責任意識,這樣才能確保施工的安全,保障工程質量,減少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