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仝一
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傣族醫藥文化,被列為雲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四大民族醫藥之一,也是我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今日君就來和你講講傣族醫藥的故事。
丨雨林
新中國成立前,雲南流傳著這樣的民謠:「要到車佛南,先買棺材板;要到蠻藤壩,先把老婆嫁。」「穀子黃,病倒床,十人患病八九中瘴而身亡。」說的就是西雙版納以前瘟疫肆虐的狀況。車佛南(指雲南舊縣名車裡、佛海、南嶺,即今景洪、勐海、勐遮)和蠻藤壩是過去西雙版納一帶的地名。
今天,很多人會有種印象:傣族聚居的地域,往往山清水秀、物產豐富。其實歷史上並非總是如此。拿我們熟知的西雙版納來說,它地處北回歸線以南,東南和寮國接壤,西南與緬甸相連,雨量充沛,氣候炎熱又潮濕。這樣的自然地理條件,一方面使得這裡土壤肥沃,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另一方面,在醫療條件不發達的過去,獨特的氣候也造成了當地鼠疫、霍亂、天花、惡性瘧疾等傳染病肆虐,曾被稱為「蠻煙之地」「瘴癘之區」。
就是在這樣的生存環境下,世世代代的傣族人民,為了繁衍生息,不斷和大自然、疾病作鬥爭。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發現了數千種植物藥和許多動物藥、礦物藥,積累了大量寶貴的防病治病經驗和強身健體的方法,還創作出大量關於傣醫、傣藥的神話傳說故事。
丨傣族《貝葉經》
傣醫的歷史很悠久。貝葉經記載,在2500年前,傣族民間已有零散的以口授、身教傳播的傣醫藥知識。
傣族語言里,稱醫生為摩雅。在傣族的民間傳說里,最早的摩雅是龔麻臘別(傣語音譯,也有的書里譯成郭麻臘畢),他被認為是傣醫的鼻祖。
傳說龔麻臘別本來是個普通的傣族男孩,15歲那年,他的父親和兄弟姐妹因誤食有毒的菌子而身亡,這使他下定決心要找到解藥。他遍嘗百草、觀察野生動物的解毒方式……最終,在深山密林中找到了一種開著粉色花朵的小草——竹葉蘭,這種草有解毒的功效。龔麻臘別用它救活了無數的中毒者,也由此走上了行醫的道路,傣族也從那時候起有了醫藥。
在傣族的民間傳說里,龔麻臘別的故事還有很多。他不僅在中國傣族地區有著很高的聲譽,也是泰國、印度等國家共同信奉的藥業祖師,被認為是第一個將醫理用貝葉經記錄下來的人,還參加過傣族醫學經典《嘎雅桑哈雅》的編纂。民間傳說或許有人們想像的成分,但無疑為我們理解傣醫提供了線索。
丨西雙版納的望天樹景區就是典型的熱帶雨林
實際上,傣醫理論的建立和佛教有關。大約公元8世紀,南傳上座部佛教從印度經尼泊爾、緬甸、泰國等地傳到雲南的西雙版納等傣族聚居地區。傣族承襲和發展了佛學理論,又在認真總結民間流傳的傣醫藥基礎上,吸收了隨佛教經典傳入的印度醫藥學知識,同時汲取了漢族醫藥學的營養,發明了許多辨別疾病、治療疾病的方法及奇方妙藥,在這樣的基礎上,傣醫藥得到了快速發展,形成了具有濃郁民族特點和典型地域特色的傣醫藥文化,奠定了傣醫藥學的理論基礎。
佛教傳入的同時,也帶來了印度的古巴利文,這種古老的語言文字,充實了傣族的文字體系,使得傣醫藥理得以記載併流傳,也是這個原因,大量有較高學術價值的傣醫藥書籍和論著得以流傳,比如《嘎雅桑哈雅》《檔哈雅龍》《桑松細典》《蛾細達敢雙》等。
關於傣醫學理論的典籍主要是《嘎雅桑哈雅》,這是以手抄本形式在傣醫中廣為流傳的一本醫經,書里不但有對各種事物及社會現象起源的解釋,也有傣醫的基礎理論。
丨晾曬藥材是傣醫的日常工作之一,當地有名的傣醫每年使用的藥材有幾十噸之多
其中的核心理論是「四塔」「五蘊」。這是種深奧的理論,我們試著用簡單的方法總結下。
「四塔」就是指風、火、水、土四種元素,這有點類似於中醫的五行學說。傣醫認為,風、火、水、土這四種特殊物質既是世間萬物的構成要素,也是構成人體生命的物質。沒有風,萬物不能生長;沒有火,萬物不會成熟;沒有水,萬物會幹枯;沒有土,萬物不能生存。
而且,對人體來說,四種元素也各具功能。風主管生理功能,比如呼吸、消化、排泄,哭、笑、跑、跳;火是機體的熱源,先天受之於父母,後天用穀物補之;水是滋潤機體之津,人類的各種體液,皆水之屬;土是萬物生長之本,有消化飲食、化生血液、滋養軀體的功用。「四塔」病相生相剋,平衡則安康,不平衡便生病。在這一理論指導下,傣醫形成了各種藥方。
而「五蘊」,簡單來說,就是指色、受、想、行、識五方面,包括人體的各種器官、感覺、知覺、思維、表情等。傣醫按「五蘊」分析人體生理與健康,探索治病強體辦法。「四塔」「五蘊」相互配合,形成了傣族醫學、藥學的理論基礎。
丨茶飲是傣族的一種獨特療法
專門記載各類藥方的藥書也有很多,比如貝葉經里記載的藥書《旦蘭約雅噹噹》就記載著上千種藥方,常用藥劑有自然界各種動物的皮、骨、毛、血;植物的皮、根、須、汁、核;包括生長在森林裡的菌子、白螞蟻卵、土蜂的殼和部分礦物(如硼砂)。
這同樣和傣族的生存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傣族居住的地區大多終年高溫多雨,濕潤、靜風的自然環境使許多天然植被保存得比較完好,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可供用藥的也相應很多。
比如,和西雙版納動植物資源相近的第二大傣族分布區德宏,常用的民間藥用植物、動物、礦物就多達600餘種,可以直接搗取汁液內服外敷,或單方獨劑煨服,或曬乾研粉,或配製成藥丸、藥膏,或藥物熏蒸與洗浴結合,再配以針灸、推拿等。
當然,傳承千年的傣醫,也有許多秘門偏方,對治療某些疾病,療效確實很好。舉個例子,景洪市勐龍鎮曼海村的傣醫常用有毒的野魔芋作藥引治蛇毒,居然藥到病除。這或許就是傳說里的「以毒攻毒」。其實也不難理解。這個被當地人稱作「野魔芋」的植物,就是中藥「重樓」,重樓也叫七葉一枝花,雖然含有一定毒素,但是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治療蛇蟲咬傷效果很好。
丨雙姜胃痛丸就是在西雙版納傣族醫藥的基礎上研製的成藥
傣醫的這些藥方和治療方法,既不同於西醫也不同於中醫。其中很多經過數千年的醫療實踐反覆驗證,確為臨床的良藥,所以,在傣族地區,聽到「偏方氣死名醫」的事例也大可不必驚訝。
1983年,國家把傣醫藥列為繼藏醫藥、蒙醫藥、維吾爾醫藥之後的第四大民族醫藥,是承載上千年豐富文化內涵的文化載體。從遠古到當代,它見證著傣族人民開天闢地生生不息的奮鬥,見證著傣族百姓的人間煙火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人與世間萬物的關係是怎樣的?這部來自雨林的傣族醫藥史,以「四塔」「五蘊」的理論,以萬物皆可入藥的明證,道出人與萬物相生相成,須臾不能分離的樸素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