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沙蛇(遊記)

2019-07-17     爬界官方

我很希望講講身邊的蛇類的故事

它們可能常見,弱小又不起眼

沒什麼經濟價值,也沒什麼文化內涵

遠沒有大型美麗的種類那樣引人注目

但我還是很喜歡它們

我希望完成這一個原創系列

廣東省的所有種野生蛇類

不是科研、不會採集、無關飼養

只是我自己親身與它們相遇的經歷

和自己的一些觀察手記

以後也會有漂亮少見的種類

但我還是會從身邊寫起

上一周運氣不好,就選擇顏色暗淡的種類吧

可能廣東省這麼多蛇中,像紫沙蛇這麼沒存在感的蛇不多了

不僅乍看體色平平無奇,毒性毒理打個問號,還經常被分類學家在各個科踢來踢去,英文名還掛靠在蝮蛇上

甚至沒存在感到我2013年第一次見到它的時候根本不知道它是哪一種蛇。

但經過數次的觀察,我發現紫沙蛇是一種非常有趣的蛇。

無論是和茶壺同名的「紫沙」這一中文名,還有「茶斑蛇」這一地方名,以及它常在中低海拔的茶園出現這一特點,它似乎總與茶脫不了關係。

實際上它獨特的趣味和美麗就如同茶葉一般,需要經過貯藏和泡發才得其真香。

2013年的五一假期,我再次拖著坐車僵硬的屁股來到了帽峰山森林公園,一個上午的探索無甚收穫,還差點被白紋伊蚊群抬起來了。

中午烏雲聚集,隨即準備撤退下山,這時身邊的朋友拍我肩膀跟我說:[你睇對面有條蛇喔~]

我盯了好久才發現,溪流對面的一堆枯枝上似乎有一根顏色特別深的東西,一條長約半米,深赤紅色的蛇直挺挺的攀在那堆枯枝上,但我又無法過去拍,便讓朋友把蟲網放在那條蛇前面,隨手撿了一根樹枝丟向蛇所在的位置,蛇向前一跳應聲入網。

拿過來發現是一條頭挺尖尖的蛇,它此時露出了紫沙蛇典型的防衛姿勢,抬起前半身,展開鱗褶露出裡面的白斑,朝我恐嚇並撲咬,當時的我並不知道這是紫沙蛇,看這架勢我還以為是個很厲害的毒蛇,提醒吊膽的完成拍攝並放生。

當時的圖片已經隨著電腦硬碟壞掉而丟失了,唯有捉它這一搞笑的情景還印在我的腦海里


在其後數年的時間,我n次在野外和紫沙蛇見面,雖然它真的很不起眼,而且數量不少,但有空的時候,我很愛靜靜的坐下來看它們。

在我的眼中,紫沙蛇算得上是珠三角地區擬態最好的蛇,它們模仿枯枝的能力堪稱一絕,本身蛇體就是不反光的亞麻色、紫紅色甚至黑色,在停息時會把身體扭成波浪狀模仿樹枝的自然姿態。

吐信也是慢條斯理的,它們常會把蛇信伸到體外長達數秒才收回體內。

如果沒有受到驚擾,它們爬行的時候也是直挺挺的樹枝樣,實打實的蛇中竹節蟲。但如果受到驚擾,就是另一番樣子了,成年的雌蛇在白天非常富有攻擊性,但是夜晚睡覺的時候,脾氣似乎都要好上很多。

從4月中到5月底,以及7月底到9月中,是每年紫沙蛇在廣州大發生的時段,它們會在白天下到地面或低矮的樹枝上,歪歪扭扭的準備獵捕落葉堆中剛孵化的小石龍子和小壁虎。

而到了夜晚,它們會像翠青蛇一般爬到比較高的位置休息睡覺,另外觀察到它們通常喜歡離流動的水源比較近,白天也會在水源附近四處閒逛。

它們似乎比較喜歡有中度干擾的山地環境,有略微開發的山道是它們的最愛,有時候在人員紛雜的城市森林公園都能夠見到它們的蹤影,但是環境特別好的山區卻不易找它們的蹤跡,大概是隱身能力太好的關係吧。

但無論如何,尋找生物一定要去到它們最適合的棲息地才能事半功倍,而保護生物的重心絕對不是緊盯資源的部分利用,而是生物棲息地的保護。


最後談一談它未明的毒性,據說是不強,因為我也沒有親身去驗證過所以在此打個問號,但是野外的它們脾氣算不上好,在觀察時都應該小心。

紫沙蛇大體上可以分為深色和淺色的兩種顏色形態,觀察看來似乎深色體型大的都是雌性,而淺色體型小的基本為雄性。

顏色可以成為區分它們的性別的方法之一,大家也可以親自去它們的棲息地觀察看看,不過要記得保護好它的生境,垃圾請自己帶走。



紫沙蛇細看下也非常精緻,並擁有犀利的眼神





模仿樹枝狀態下的紫沙蛇雄性





紫沙蛇雄性的警告姿態





紫沙蛇雌性的警告姿態





白天四處遊走的深色雌蛇





夜晚在蕨類上休息的幼蛇




後記:

紫沙蛇可謂真是很不起眼了,但在低地山區非常容易見到,是非常好的安慰獎哦,而且多變的體色真的很漂亮,就是脾氣不太好

另外,影像記錄真的要好好保存,找圖的時候經常發現自己手殘刪掉一些舊圖,沒有了真的是很可惜呢。



- End -

作者:古里吳島關仁隱士文章來自:爬界,關注我帶你了解更多爬寵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OyyRWwB8g2yegNDTqS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