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的朱令案,成了中國網際網路的刻度

2023-12-23     新民周刊

原標題:30年的朱令案,成了中國網際網路的刻度

30年的朱令案,成了中國網際網路的刻度

20多年後,我等來一個不是結局的結局:正義暫時還沒到,網際網路卻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文 | 明 軒

朱令還是走了,沒有發生醫學的奇蹟,也沒有發生破案的奇蹟——朱令沒有再站起來,案件兇手仍然是一個謎。清華大學官微通報了這位1992級的校友的離世,上個月,這位被禁錮在22歲的清華才女剛剛過完了50歲生日。

19歲考入清華,22歲遭遇鉈投毒,彼時朱令離奇發病,被證實為稀有的「鉈中毒」,醫院並沒有第一時間確診。1995年,彼時網際網路剛剛興起,朱令的高中同學、北京大學學生貝志城、蔡全清等人當時將這種不明的病症翻譯成英文,通過網際網路向Usenet的sci.med及其他有關新聞組和Bitnet發出求救電子郵件,最終鎖定了是鉈中毒,確定了診療方案。但是為時已晚。朱令也是中國第一例網際網路求助的案例。那是一個用電話線撥號上網的時代,那是一個黑白螢幕的時代,那是一個向上走、朝外看的時代。

當時,央視等很多媒體報道過這次史詩級的網際網路求助問藥,讓彼時前賽博時代的中國人直觀地感受到地球村「天涯若比鄰」的網際網路力量。於是,朱令本身和網際網路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漂浮在中國網絡空間裡近30年的標杆。

近30年里,斗轉星移,大浪淘沙,滄海桑田,人世更迭,或鷹化為鳩,或田鼠化鴽:炒房客來過又走了;「大哥大」成了古董;機能智能機換了一茬又一茬;從「水木清華」到天涯論壇,從微博到了抖音,直到今天我們每時每刻都離不開網際網路。近30年里,曾經燈火可親的朋友有的越來越近,有的越走越遠。因為朱令憤怒的新年,漸漸地頭上有了白髮,兒女忽成行,關心起了手串和枸杞。

然而,朱令一直沒有變,她就在那兒,不言不語,卻拷問著我們的良心,映射著我們對正義的關注,測試我們對苦難的共情。也許真相就差了一步,也許兇手註定會逍遙法外,但是,我們總願意將注意力從日常的庸常生活中抽離,把同情、惋惜送給這個永遠22歲的姑娘,詛咒兇手,祈禱奇蹟,追問真相。

中毒前的朱令

其實,警方在1995年通知朱令家屬案情「只剩一層窗戶紙了」;清華大學派出所相關負責人也曾說「有對象」,「上面批准後,開始短兵相接」……但兇手還是未被抓捕。警方曾鎖定兇手就在朱令的「身邊」,但最終此案不了了之。很多人認為朱令的室友孫某難逃嫌疑。2008年朱令家屬向北京市公安局申請公開案件偵破結果,但是申請被拒絕了。

2013年4月,復旦投毒案再次點燃了朱令案的熱議。當年,5月6日,新華網發布了「輿論呼籲及時澄清『朱令案』傳聞」的輿情通報」。5月7日,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以《永遠的22歲》為題大篇幅地報道了朱令悲慘近況。彼時,孫某在網上發帖自證清白:「我比任何人都想將真兇繩之於法」。然而,並沒有後續了。這一晃,又是10年過去了。

20多年前,一個同樣寒冷的冬天,我在上海梧桐區的一所古老的中學裡,參加一次科技英文競賽,暖黃的冬日陽光穿過玻璃。當時的作文題目是「你對INTERNET的看法」,我就寫起了央視報道過朱玲的網際網路求助第一案。彼時雖然艱難,但總覺得網際網路將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彼時我雖然無知,卻相信兇手必然落網。結果,20多年後,我等來一個不是結局的結局:正義暫時還沒到,網際網路卻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全身癱瘓的朱令,就這樣靜靜地漂浮在網際網路上,見證著時代慢慢地走過,看著你我或者錯過了風口,或者搭上了快車。每一個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人,都應該感謝朱令,她為我們投射了網際網路上的路標,成為考驗我們良心的標尺。而我們對她有著難言的虧負,沒有能將兇手繩之以法,沒有還她一個公道。願天堂沒有病痛,願苦難不再發生,感謝你在過去近30年里與我們陪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94d6fe2e3abacf4719b55eaa410da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