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沈拙言 來源 | 零壹財經
在平台金融整改基本完成、消金行業馬太效應加劇等多因素疊加下,一場巨變正在持續進行。
近日,深圳銀保監局發布批覆公告,批准招聯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招聯金融」)更名為「招聯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招聯金融方面表示,此次更名系公司股份制改造工作的相關程序,目前並無明確的上市時間表。
由於股份制改造是公司上市前的必要流程,作為蟬聯四年總資產、營收與凈利潤第一的消費金融行業龍頭,招聯金融的股份改造完成,或將引領業內關於上市的風潮。
「第一股」的誕生,往往代表著行業走向成熟。新中國第一家信託公司出現在1979年,1994年陝國投作為「信託第一股」在深交所上市,標誌著中國非銀行金融上市機構的誕生,歷時十五年。2019年4月,東正金融登陸港交所,成為首家上市的持牌汽車金融公司,距離業內第一家汽車金融公司成立已有15年。 首批消金公司出現在2010年,至今發展已十三年。
從行業意義、當前業務需要、長遠發展等多方面而言,也該出現上市公司了。
01
消金第一股何時現?
根據2022年財報,招聯金融、興業消金和馬上消費金融位列持牌消費金融「三甲」,三者營收均破百億,凈利潤分別為33.29億元、24.93億元、17.88億元。
三甲之中,最早有上市動作的是馬上消費金融。
然而到了2021年6月,原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通報馬上消費金融違規。馬上消費金融第一時間成立了專項整改工作小組,上市之路就此放緩。
招聯金融的上市動向最早出現在2021年3月,彼時招商銀行發布公告稱,同意啟動招聯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上市研究工作,具體上市方案成熟後再行提交董事會審議。
2022年10月28日,招商銀行公告稱,公司董事會已審議通過《關於招聯消費金融有限公司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的議案》,同意招聯消費金融有限公司股份制改造方案。
當時,招聯金融表示,股份制改造不涉及股東持股比例變化,旨在完善公司治理,促進公司持續穩健發展。
再到2023年7月,深圳銀保監局的批覆代表著招聯消費金融在股份制改造方面的工作基本完成。
目前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中仍未出現一家上市公司,但從行業馬太效應加劇、存量競爭越發激烈的背景來看,上市是消費金融公司謀求更大發展機遇的主要渠道。在現行監管標準下,上市帶來的資本補充以及更低的融資成本,能夠為所有消費金融公司提供發展源泉,總歸是繞不開的話題。
招聯金融2022年總資產達到1643.5億元,是排在其後的興業消金的2倍有餘,100億元的註冊資本限制了其規模,謀求新的資本補充是題中應有之義。同年招聯消金總資產、營收、凈利潤增速已經跌至個位數,這其中,既有流量逐步逼近天花板的客觀因素,也有滿足10倍槓桿率監管要求的主觀放緩——部分機構甚至為此吃過罰單。
成為「消金第一股」,便可打開全新的融資渠道,促進股東流通,為擴大營收規模、積累先發優勢做準備。同時,「第一股」具備著里程碑式意義,所帶來的聲譽也能夠為頭部機構拉開競爭差距、中尾部機構縮小競爭差距提供巨大助力,成為行業打通上市資本化的標杆,可謂是既得面子,又得里子。
02
行業上市拐點已至?
平台金融的整改進程,是影響消費金融公司上市節奏的因素之一。
在消費金融公司中,銀行系和網際網路系是兩大主力軍。
其中,銀行系的機構最多。在當前31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中,銀行作為大股東的高達22家,占比超過70%,包括國有大行系3家,股份行系3家,以及其他16家中小行系。另外9家的大股東為金融集團、消費網際網路和產業公司巨頭,股東中也有銀行的身影。
網際網路系消費金融公司的大股東,在過去三年進行了多個方面的整改,主要集中在金融持牌經營、支付回歸本源、打破信息壟斷、強化風險隔離、完善公司治理、規範資產證券化產品及上市行為、強化金融消費者保護等方面。
2023年1月,央行相關負責人表示螞蟻集團等14家大型平台企業的一些突出問題已基本完成整改。 平台金融的整改完成,也讓消費金融行業的監管環境進一步明朗。
監管之外,馬太效應已成為消費金融行業必須面臨的問題。綜合多部門統計數據,截至2022年末,前10家頭部消費金融機構的貸款餘額均值約為尾部機構的9倍,前者的客戶量級更是後者的近30倍。
伴隨著平台金融的整改,消費金融公司自2022年起迎來密集的增資潮:螞蟻消金的註冊資本從80億元增至185億元,成為目前註冊資本最高的消金公司;興業消金的註冊資本從19億元增至53.2億元;海爾、尚誠消金的註冊資本則從原本相同的10億元分別增至15億元和16.24億元;寧銀消金從9億元增資至29億元。
在增資導致的股權變更中,銀行系股東依舊亮眼。2023年4月,寧銀消金增資後,寧波銀行認購新增的20.11億份股份,持有27.01億份股份,將占寧銀消費金融總股本的92.79%;5月,中郵消金完成股東變工,拉卡拉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正式退出,其所持有股權被星展銀行收購,星展銀行持股比例由原來的15%增至16.667%,仍為第二大股東。
綜合多個消費金融公司的股權調整情況,主要股東擴大股權比重、股份較少的產業公司轉股離場是主要趨勢。一方面,考慮到上市的可能性,主要股東一般不會出現變化;另一方面,消金行業遲遲未能出現上市公司,卻已呈現巨頭爭霸態勢,中小股東預期的投資回報難以獲得。
一頭熱一頭冷,尾部消金機構的註冊資本規模遠遠低於頭部。例如,東北地區首家消費金融公司盛銀消金的註冊資本僅為3億元,剛好滿足監管最低註冊資本要求,自成立以來未曾增資。
除直接增資外,消費金融公司正在積極探索新型融資模式及充實資金的補充渠道和工具。自2022年至今,包括馬上消費、小米消金、平安消金、錦程消金、蘇銀凱基消金、海爾消金等在內的多家消費金融公司,通過銀團貸款募集資金。此外,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以來已有5家消費金融公司成功發行或即將發行ABS,發行總規模超87億元。
2023年的經濟、消費復甦,給金融行業帶來了更好的市場環境,服務於金融業的金融科技公司IPO動作頻頻,或上市或遞表。
港交所:
3月10日,在線投資決策解決方案提供商九方財富登陸港交所,打響了2023年國內金融科技公司上市「頭炮」。
4月24日,起步於金融行業AI服務的第四範式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
5月25日,海爾旗下的數字化保險代理服務及解決方案提供商眾淼創新科技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
5月29日,綜合醫療服務平台圓心科技更新了港股招股書,旗下的圓心惠保為保險公司提供技術賦能服務。
6月28日,企業數字化解決方案提供商百望雲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
A股:
6月14日,用友金融發布公告,已向北交所提交了更新後的上市申請材料。
6月19日,邦盛科技首次遞交科創板上市招股書。
6月29日,為銀行提供財富管理和支付清算等軟體服務的開科唯識更新招股書,衝刺創業板。
6月30日,數字支付及增值服務提供商連連數字首次向港交所遞表。
金融科技公司的「上市潮」是否會給消費金融行業的上市帶來助力?
經過多年的發展,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已經實現了全面盈利。根據2022年財報:招聯金融、興業消金、馬上消金的凈利潤均超過15億元,盈利水平排在第十名的中原消金凈利潤也有3.33億元;凈利潤超過2億元的還有海爾消金、錦程消金和長銀消金,分別為2.63億、2.57億和2.3億元;凈利潤在1~2億元區間的消金公司有7家,分別為平安消金、幸福消金、蘇銀凱基、陽光消金、尚誠消金、湖北消金和南銀法巴消金。
證明了賺錢能力,這也是有股東願意進入的原因。但上市仍需要考慮到更多監管環境、市場環境等多方面因素,這同樣也是不少股東退出的緣由。
在快速地跑馬圈地過後,消費金融行業正保持著合規、穩健的發展態勢。在不斷地變化中,行業期待著「第一股」,以此來昭示發展的新可能性,正式步入競爭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