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行至「分水嶺」:科技投入VS價值創造引熱議

2023-12-20     零壹財經

原標題: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行至「分水嶺」:科技投入VS價值創造引熱議

中小銀行數量多、分布廣,在支持普惠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振興鄉村發展等方面不可或缺。

校尉查閱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的數據,發現截至今年10月末,占據中小銀行絕對比重的城商行和農村金融機構的總資產分達到54.43萬億和54.19萬億,合計為108.72萬億;占銀行業金融機構(含民營銀行、外資行、非銀金融機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理財公司等)比例分別為13.6%和13.5%,合計27.1%。兩者負債分別為50.4萬億及50.3萬億,合計為100.7萬億;負債占比均為13.7%,合計占比為27.4%。

資產和負債規模均站上百萬億、占比接近銀行業機構三成的城農商行,其數字化轉型的分化正愈演愈烈——

當部分中小銀行對數字化轉型的認知還停留組織機制僵化、科技條線和業務條線難以協同的時候,部分意識敏銳的中小銀行,已經從戰略層面、主治架構、技術投入、應用水平、數據治理及生態構建六個著力點切入,借力科技公司實現對產品和服務疊代,以期進一步下沉本地市場,獲得負債端攬儲及資產端小微業務的競爭優勢。

今年以來,商業銀行多次下調活期存款利率、1年期至5年期定期存款等各類存款產品利率,就是為了降低負債成本和穩住凈息差。在利率市場化提速、因讓利而資產端收益走低、跨區經營受限、大型銀行業務不斷下沉的背景下,中小銀行如何穩定利率敏感客群不流失?如何減緩息差降幅?如何打造特色的核心業務優勢?

「數字化轉型」在這樣的複雜經營環境里,終於不再是戰略表述里的「錦上添花」,而是真正觸及「盈利」這一生存根本問題的解藥。

戰略意識空前提升,組織架構配套落地

「我們與許多同業交流過,中小銀行的數字化轉型是需要中小銀行董事長高度重視的一把手工程,如果一兩年內不能讓行領導看到數字化帶來業務上的提升,後續在數字化轉型推進上可能面臨更多關於投入與提效的博弈。」某城商行CIO在出席第七屆中國數字銀行論壇時表示坦言。

本屆論壇在中國銀行業協會、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的指導下,由《中國銀行業》雜誌社和中小銀行聯盟聯合主辦,由深圳市銀行業協會、深圳市金融穩定發展研究院與金融壹帳通聯合協辦,邀請了近300位來自政府監管、金融機構、行業協會等行業專家齊聚一堂,圍繞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的新要求和新部署,深入研討金融安全與數字安全、數位技術創新、金融業高質量發展、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體系等熱點議題,匯聚數字金融力量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在這場論壇上,上海農商銀行副行長沈棟以「數字化轉型頂層設計,治理架構優化」為主題,向與會嘉賓介紹了上海農商銀行在推動數字化轉型上的有力舉措——包括完善數字化轉型的頂層設計、優化金融科技治理架構、創新融合工作機制、提升數據治理及應用能力及提升金融科技管理水平。

窺一斑而知全貌。不難發現從戰略重視程度上,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在2023年被置於一個空前的高度。隨著宏觀環境、金融政策、同業競爭、技術變革等外部條件的發展以及自身發展剛需,數字化轉型水平本就參差不齊的中小銀行所感受到的壓力和客觀面臨的衝擊也呈現出新的特點:一方面是前沿技術應用分化,需要進一步思考其對中小銀行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另一方面是經營績效雙重承壓,轉型發展任重道遠。

戰略認知能否配備強有力的落地執行,這是眾多中小銀行面臨的數字化轉型核心難題。

一個可喜的現象是,校尉歸納中小銀行聯盟聯合金融壹帳通發布的《中小銀行金融科技發展研究報告》(下稱報告)發現,近兩年中小銀行在數字化組織架構建設方面取得突破,具體表現為:一是通過組織架構調整、敏捷組織設計、跨條線共創團隊組建等方式優化科技條線與業務條線的深度融合;二是持續開展數字化人才內部培訓和外部招聘。

報告顯示,41.25%的受訪銀行設有數字化工作推進專門工作室,35%的受訪銀行成立了數據管理中心。

沈棟稱,全行範圍構建「1+1+1+10+N」的組織架構。「1」是金融科技與創新業務委員會,作為全行最高戰略決策機構。另外在10個主要的業務部門設置了1個業務科技科,這是業務部門裡專門設計對於需求分析以及產品設計的相關科室。

另據報告,張家港農商行成立了金融科技總部,配備各類金融科技專業人員127人,擴大科技研發力量,數字銀行部配備專業人員,下設大數據實驗室,專門負責大數據技術的開發應用,支持數字化轉型工作有序推進。

報告顯示,金融科技專業人員占總員工數比重在5%以上的受訪銀行比例占到了52.5%,這一比重與2021年持平,較2022年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雖然中小銀行面臨諸多難題,但有兩個點還是挺好的:一是決策鏈會比較短,行領導班子拍板要做的事情馬上就可以迅速的落地。二是在一些區域性、特色性的場景探索上,小銀行還是頗具優勢的。」某城商行高管的發言頗具代表性。

擴小微、穩息差是急迫訴求

擴小微業務、穩息差降幅,是多家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的核心迫切訴求。

根據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披露的信息,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的凈息差已經收窄至1.73%,較上年末降低了整整18個基點,較2021年末降低了35個基點。其中,大型商業銀行、股份行、城商行與農商行的凈息差分別為1.66%、1.81%、1.6%、1.89%,雖然農商行的凈息差還保持在這幾類主體的最高水平,但事實上其降幅卻是較為陡峭的。

進入今年11月以來,全國多地農商行、村鎮銀行密集下調3個月至5年期不等的定期存款利率甚至活期存款利率,而其中,這已經是不少銀行今年來的第3次甚至4次。

包括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劍在內的分析人士均指出,中小銀行需要在負債端和資產端兩端發力。

具體來看,在負債端,中小銀行應該把控好負債成本。首先是避免高息攬儲的惡性競爭發生,嚴格控制攬儲成本,通過縮短存款期限、調控結構性存款規模等方法來降低存款利率;其次,對於同業存款、債券等應該控制規模以及利率;另外,注意提升自身核心存款的吸收能力,在維護好已有客戶黏性的同時,通過強化自身金融服務、產品、渠道等各方面的能力,實現低成本資金的沉澱。

在資產端,王劍指出中小銀行應該提升資產運營能力,提升資金利用效率。首先強化風險定價能力,加強對客戶還款能力的考察、核驗,給予其恰當的貸款利率以覆蓋風險,並加強對客戶還款情況的跟蹤,儘可能降低不良率;其次要提高風險分散、風險管理能力,發揮「組合投資」的優勢,減少不必要的風險暴露;還要注重提高零售貸款的比重、壓低無收益資產的比重。

而事實上,在資產端規模和投入約束下,通過產品和服務的創新,進一步下沉到本地的小微業務市場,正是多家銀行加碼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原因。根據報告,約七成的受訪中小銀行表示將「從數字化轉型中獲得新的服務小微競爭優勢」列為其發展金融科技、進行數字化轉型的主要動因。

浙商銀行副行長、財務長景峰指出,浙商銀行在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探索與實踐中,形成了一套「全鏈條、全場景、全產品」的客戶服務模式,通過供應鏈技術的不斷優化,浙商銀行在業務側與產品側突破了過去很多的桎梏與難題。「通過鏈主企業的數字化賦能,能夠讓整個生態圈裡的小微企業提升融資的可得性、降低總體的融資成本,這也是鏈主企業社會責任擔當的體現。「

不斷加碼還是及時掣肘、科技投入有分歧

無論是在負債端和資產端的持續發力,還是服務小微企業勢在必行,往往斗離不開資金與資源的不斷傾注,與大型銀行相比,中小銀行在數字化轉型投入差距明顯,銀行間對於科技投入的成本多少也存在明顯的分歧。

一些中小銀行經過數字化戰略不斷清晰以及組織架構的不斷調整,對於科技投入短中長期產出收益變得更加理性——比起以前大規模「撒錢」,如何在特色化、差異化打發下,讓科技投入逐漸從規模化向精細化的方向發展變得更加重要。

前述城商行首席信息官表示:「對於小銀行來說數字化轉型一定要結合資源稟賦。有一個數據顯示,小銀行最大的困難是在大投入上、在數字化方面所有的成本是攤不薄的,所有的IT資源投入,對小銀行的營收壓力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我們一定要認清形勢,結合資源稟賦,要有計劃、有取捨、有輕重緩急、有重點突破。」

然而一些大行並不認可這一觀點。某國有大行數據管理部副總經理則指出,數字金融的發展離不開數字要素的支持,為了更好發揮數字要素的價值,未來商業銀行將在底層的數據治理上投入更多的資源和精力。

此外,工銀科技執行董事、副總經理周永紅認為,除了對系統本身需要消耗資源,非技術成本的付出同樣重要。「工銀科技在非技術的成本的投入也是巨大的,原來聚焦在風控工具的輸出就可以,後來發現先得把制度體系建立再搭系統,搭系統完還要培訓再做知識轉移,這樣才能完成全鏈路的輸出。」

報告顯示,從金融科技投入占總營業收入比重來看,儘管一些頭部銀行的增速有所放緩(與2021年增速超高有一定關係,例如,2021年南京銀行、長沙銀行,重慶銀行科技投入占比增速分別達到了54.91%,31.60%、27.76%),但整體上中小銀行的投入增速依然保持了持續的增長態勢。

中小銀行迎挑戰,改善風控和觀望前沿技術

與資金投入穩定增長同時發生的,是越來越多的資金被運用在了「刀刃」上。

這個「刀刃」,首當其中就是風控。這也有一個無法忽略的政策背景因素: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再次強調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以及中小銀行借力數字化轉型探索新業務乃至原有普惠業務下沉之下,全面風控體系成為一個行業內關注的焦點問題。

周永紅表示,『數據+技術』雙輪驅動下的金融風控呈現三方面趨勢,一是由事後監測轉向事前事中實時監控,二是由單點風控轉向全鏈路全局風控,三是由專家經驗轉向AI化、智能化。這對金融機構的組織結構、業務架構和新技術應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

金融壹帳通董事長兼CEO沈崇鋒表示,中小銀行在風控上要做優,這是銀行管理方面如何從人防、智防到智控方向轉變,不能再靠傳統人力檢查,已經適應不了現代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數字化轉型是新時代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抓手,金融科技公司可助力廣大中小銀行通過提高數字化供給能力和生態化連結能力,不斷拓展服務實體經濟的路徑和方式。」沈崇鋒指出。

中小銀行要想在短期內構建全面數字化風控體系,更好地適應和管控業務創新過程中的風險,需要「借船出海」。而金融壹帳通,就試圖當那艘「船」。

據悉,面向銀行客戶群,金融壹帳通擁有一整套科學完備的數字化銀行解決方案,從頂層規劃,到戰術落地及業務場景的方案實施,從數字化轉型諮詢,到數字化零售、數字化信貸、銀行核心等特色解決方案,賦能銀行實現高質量且全面的數字化轉型。

中小銀行聯盟聯合金融壹帳通專門發布了一個針對百家銀行、超200位銀行高管對未來科技趨勢的投票,結果顯示,92%的受訪銀行高管透露所在銀行計劃在未來加大人工智慧投入;79%表態正在或計劃探索大模型的應用;75%認為大模型將在1-3年內在銀行業落地;71%認為雲原生是銀行最優IT架構。此外,多數受訪者也認為區塊鏈、圖計算、可信計算、綠色計算等技術將對銀行業務發展產生深刻影響。

大行當然走得會更快一點。目前,不少大型銀行已在第一時間通過自主研發、基於行業基礎大模型構建專屬大模型、接入各類大模型API或私有化部署等方式,在AIGC的金融應用方面進行全面布局。從上市銀行2023年半年報可知,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華夏銀行、浙商銀行等9家銀行都明確提出正在探索AI大模型的應用。

報告指出了一個隱憂:以AIGC為代表的新技術衝擊可能會導致不同類型銀行數字化轉型的「馬太效應」加劇。對於受到資本、人才、科技等資源限制的中小銀行而言,大模型應用不僅意味著代價高昂的成本投入,同時還存在數據保護和隱私泄露等風險問題,對中小銀行的系統化風險防控能力進一步提出了挑戰。

課題組的問卷調研也給出了更為詳實的答案:針對「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對傳統經營模式帶來的衝擊和挑戰」問題,50%的受訪中小銀行選擇了「挑戰較大」,47.5%選擇了「挑戰一般」,僅有2.5%選擇「挑戰較小」。

或許,有一個很好的解決思路值得行業借鑑——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必須要儘快在一些小地方、熱點的地方找到一些引爆點,讓一線看到數字化轉型可以帶來的一些變化和產能的提升、風險控制的加強,產生全行的共鳴,形成合力,凝聚更多資源螺旋上升、良性循環。

時刻觀望著,但時刻準備著——這是銀行從業者也是報告給中小銀行加入前沿科技「軍備競賽」的中肯建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850c6c5d2f6652ed9a2a9c00357d73f.html


新基建下的蛋

202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