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貸暗流管窺:助貸機構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2024-01-17     零壹財經

原標題:小微貸暗流管窺:助貸機構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作者 | 姚麗 來源 | 零壹智庫

2023年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定調: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在金融血脈中,數字金融、普惠金融可謂金融的毛細血管,金融科技則是其核心支撐。「金融毛細血管」的健康發展關係到國民消費、產業鏈建設、小微企業發展、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等經濟發展的關鍵領域。

零壹智庫推出「金融毛細血管系列策劃」,通過系列文章、系列視頻、系列報告、系列研討會和專著,系統呈現在新時期新征程金融高質量發展中,「金融毛細血管」的新狀態、新功能、新價值、新定位。

支持小微企業貸款是近年來經濟復甦政策的重要舉措,也是金融機構和助貸機構業務增長的重點來源。

但這個趨勢之下,微觀的行為正在發生不可小覷的變化。從幾家規模較大的上市助貸公司的行為,可窺端倪。

這些行為,反映了小微企業的生存狀態和信貸機構的抉擇。

01

反差

2021年4月,原銀保監會發布《關於2021年進一步推動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通知》,要求保持穩定高效的增量金融供給。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全年要繼續實現增速、戶數的「兩增」目標,其中五家大型銀行要努力實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全年增長30%以上。

2022年4月,原銀保監會發布《關於2022年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工作的通知》,延續了此前對小微的支持政策,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實現「兩增」目標,同時力爭實現新發放貸款利率下降。

2022年以來,銀行普惠小微貸款保持20%以上增長。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2023年三季度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用於小微企業的貸款(包括小微型企業貸款、個體工商戶貸款和小微企業主貸款)餘額69.2萬億元。其中,單戶授信總額1000萬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28.4萬億元,較年初增加4.8萬億元,同比增長23.9%。

2023年前三季度貸款增量已超過2022年全年增量4.5萬億元;有貸款餘額客戶數4260.5萬戶,較年初增加372.8萬戶。

更寬口徑的統計顯示了基本一致的增速。

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三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普惠小微貸款餘額28.74萬億元,同比增長24.1%,增速比上年末高0.3個百分點,前三季度增加4.95萬億元,同比多增1.01萬億元。

在行業基本保持高速增長的背景下,有線上助貸平台小微貸規模收縮或停止增長,顯然是個體的「選擇」,意味著其對這一新業務的定位出現分歧。

在國家政策導向下,原本專注於消費貸的線上助貸平台也涉足小微貸業務,但該業務的拓展分化明顯。

頭部線上助貸平台,奇富科技、樂信及信也科技等在2020年及2021年開啟小微貸,並迅速放量,達到數百億規模。

與小微業務的起步一致,各頭部平台建立了與小微業務更為「適配」的線下團隊。

根據媒體報道,2021年,樂信及奇富科技的線下團隊已達千人規模,2022年樂信的線下團隊有2000多人。而信也科技披露,截至2022年底,其擁有線下銷售團隊1000人。

但2022年後,小微業務開始出現分化。奇富科技在2022年四季度快速收縮至9億元,樂信2022年停止季度環比增長,信也科技2022年保持季度環比增長,2023年一季度未披露,二季度小幅回落,三季度繼續環比增長。

進入2023年後,奇富科技和樂信相繼停止在季報中披露小微貸規模。信也科技也一度停止披露,但在三季報中重新披露,其促成小微貸規模保持了近四分之一的比例。

02

奇富和樂信財報:小微貸消失

2022年,奇富科技曾推出「小微主題服務月」,提供免息讓利等優惠;此外,在四季度曾提供百萬減息。

2023年,奇富科技推出6.18備貨節,旗下360借條、360小微貸、360周轉靈等產品通過發放免息周轉金、息費優惠券、認證提額等多項活動,助力小微企業備貨。

與「熱度」不相匹配的是規模遇「冷」。

奇富科技自2021年一季度開始披露小微貸規模,當年促成小微貸約302億元,占比為8.46%。2022年,奇富科技促成小微貸規模逐季下降:分別為74億元、49億元及30億元及8億元,全年規模約161億元,占比同比下降近5個百分點至3.9%。

奇富科技在2022年財報中披露,由於小微企業更容易受到宏觀環境的影響,2022年採取了優化小微企業服務的策略並減少了風險敞口。

2023年,奇富科技停止在季報中披露小微貸規模。

樂信也推出了支持小微的各項舉措,但促成小微貸規模出現停止增長的跡象。

樂信曾在2022年5月啟動「小店煙火計劃」,助力小店恢復煙火氣息。2023年初,樂信推出「春雨消費復甦行動」,根據媒體報道,該行動的一部分即促進小微企業復甦。

該行動的具體舉措包括:一是聯合金融機構為有需要的小微、小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提供周轉資金,預期全年提高資金周轉專項額度達百億元;二是利用覆蓋全國300多個城市2000多人的線下團隊,為小微企業提供1對1的貼心服務;三是面向經濟困難地區的小微、小小微企業,計劃發放超百萬元的免息券、折扣券。

但從規模上看,樂信從2022年二季度起,促成小微貸的季度規模不見環比增長,目前占比有可能是下降的。

樂信也是從2021年一季度開始披露小微貸規模,當年促成小微貸153億元,占比7.2%。2022年,樂信促成小微貸201億元,同比增長31.4%;占比9.8%,較2021年提升2.6個百分點。

2023年一季度樂信促成小微貸49億元,同比增長16.7%,環比略降,占比8.05%,較2022年四季度的8.9%略降。

而前三個季度樂信分別促成貸款609億元、639億元及63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41.2%、30.1%及12.7%。

2023年二季度之後,樂信不再披露小微貸規模。

03

信也科技的堅持

也有助貸平台在堅持拓展小微貸。信也科技的小微貸規模目前保持在約四分之一的比重,在已披露相關信息的上市助貸平台中,其小微貸規模最大,占比最高,信息也最為透明。

信也科技自2018年起開展小微業務,至2021年已達到較大規模,當年促成小微貸270億元,占比19.7%。

2022年,信也科技上線「億元免息借款」項目,據了解,該項目已免息發放額度1.2億元,為約160萬小微用戶發放優惠券等權益福利。

在「億元免息借款」項目期間,信也科技旗下APP上線「小微服務專區」,提供一系列的數字化經營工具,包括車輛估值認證、房產估值、商戶收款碼申請、社保繳納以及企業團險等功能。

根據財報,2022年四個季度信也科技分別促成小微貸98億元、104億元、113億元及119億元,保持上漲的勢頭,全年促成小微貸434億元,同比增長60.1%,占比上升至25.4%。

2023年二季度,信也科技促成小微貸115億元,同比增長11%,占比24.3%;三季度促成小微貸123億元,同比增長9%,占比約24%,較2022年同期略降。

2023年2月,信也科技與小企業信用服務企業金蝶信科就「數字、產業、小微」達成戰略合作,並發布了《科技助力小微成長破局·2022年小微融資發展與展望研究報告》。

在業務團隊方面,信也科技目前擁有一支專業的小微業務線下團隊。

04

資產質量壓力:陸金所樣本

從業內人士反饋的信息看,當前形勢下,小微貸款的資產質量壓力較大,導致助貸機構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和風控能力做出不同的選擇。

目前沒有完整樣本的數據來觀察小微貸款的資產質量。但整體而言,在銀行貸款中,小微貸一般不良率相對更高。

2022年5月,銀保監會普惠金融部負責人毛紅軍表示,初步統計,截至2022年4月末,銀行業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不良餘額4476.21億元,不良率是2.18%,較年初持平。而年初銀行業不良率為1.71%,由此可見一斑。

從微觀樣本來看,以小微貸款業務為主的陸金所,近年來資產質量的壓力在不斷增大。

據陸金所回港的招股書顯示,2022年底,平安普惠大約82%的貸款餘額來自小微企業主。

2022年四季度,陸金所出現在美上市以來首次季度虧損,虧損達8億元,2023年業績回升,但尚未恢復到虧損之前的水平。

2023年三季報顯示,陸金所三季度實現營收80.5億元,同比降低39%;凈利潤1.31億元,同比暴跌90.3%。

相應的是,陸金所的放貸規模大幅降低。截至2022年末和2023年9月末,陸金所發放的貸款規模分別為2114億和1468億,下滑30%;從2019年三季度末至2023年三季度末,陸金所的未償貸款餘額先從4412億一路升高至6763億(2022年一季度),然後快速下滑至3663億元。

同時,資產質量正在惡化。2023年三季度末,陸金所信用減值損失30億,雖然同比下降了24.1%,但其資產規模減速更快。從信用減值損失/營收比例看,2023年三季度末,陸金所的信用減值損失占營收比例達37.3%;2021年一季度,這一比例僅為3.85%。

從逾期率看,從2020年三季度到2023年三季度,陸金所M1+從2.2%上升到6%;M3+從1.3%上升到3.7%。

在這樣的壓力下,陸金所不得不做出一系列舉措應對各方面壓力:陸金所美股通過縮股來規避退市,通過大幅壓縮成本維持帳面盈利,而在業務上,正在加大消費金融的業務增長。

05

經營壓力和政策環境

陸金所的微觀樣本,在宏觀數據中,也能找到一些線索。

根據「財經十一人」整理的數據,近年來註冊資本100萬以下的微型企業註銷率處於較高水平。即便新企業的註冊也處於較高水平從而企業數量不受影響,但這種「新陳代謝」意味著借款人群體經營穩定性下降,影響貸款機構的資產質量。

根據北京大學企業大數據研究中心等機構發布的《中國小微經營者調查2023年三季度報告暨2023年四季度中國小微經營者信心指數報告》,小微經營者三季度實際經營者指數為47.6%,環比下降0.1個百分點,四季度信心指數從三季度的48.6%下降至47.6%,而一季度曾升至枯榮線以上50.3%。

該報告顯示,小微經營者所面臨的經營成本壓力有所上升,市場需求持續疲軟且有所加重。

小微經營者中感受到成本壓力的占比為43.2%,較上季度上升4.1個百分點;感受到市場需求疲軟所帶來壓力的小微經營者的比例有所增加,從上季度的49.5%上升至50.1%;政策不確定性造成的壓力、償貸壓力和稅費壓力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而在這種環境下,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及一批地方商業銀行,作為普惠金融的主要力量,近年來在政策導向下小微貸快速增長。

經營上的下沉以及業務模式上的批量及標準化,在小微信貸業務上帶來「掐尖效應」,在利率下行的環境中,助貸機構在小微貸款上的增長空間和利潤空間受到擠壓,進一步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最新的一項政策信息也可管窺小微貸款的資產質量壓力,以及監管部門持續推進小微貸款的決心。2024年1月12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於加強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的通知》。

其中提出:優化科技金融業務盡職免責機制,研究建立盡職免責負面清單,完善免責認定標準和流程;小微型科技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可較各項貸款不良率提高不超過3個百分點;鼓勵銀行機構結合實際細化制定工作方案,適當提高大、中型科技型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

在不斷優化的政策環境中,金融機構、助貸機構在小微貸款業務上的選擇,也將相機抉擇、做出調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d5079e24eede78e570f11192a238041.html

新基建下的蛋

202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