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中撈出的神秘石刻,竟是書壇「碑文之王」,至今無人見過全本

2023-09-05     書法網

原標題:鎮江中撈出的神秘石刻,竟是書壇「碑文之王」,至今無人見過全本

鎮江中撈出的神秘石刻,竟是書壇「碑文之王」,至今無人見過全本

學楷者在選擇臨摹的法帖時,基本都會選擇小楷或者中楷,因為它們的點畫、結構較為細緻緊湊,能鍛鍊學書者的專注力,加上古代書家們受「二王」秀逸清麗的書風影響,並為了展現自己高超的控筆之力跟用筆精準度,散發出典雅的清潤之氣,傳世書作以小楷居多。

其實對於基礎淺薄的初學者來說,小楷結構精微,學書者無法充分體察內在肌理,不如大字上手快,大字點畫正大端穩,墨色濃厚寬博,氣象壯觀,用筆安排精到,每一個細節的處理都端倪可察,對於新手更加友好,結構上也十分明朗寬鬆,不會讓學書者用筆產生緊張拘束之態。

因此學楷者從大字學起是一個絕佳選擇,可惜受到清秀蕭散之風的影響,書壇中寫拙樸渾厚的大字書家較少,只有唐代的顏真卿、宋代的黃庭堅、米芾等寥寥幾人,所以後世學者理所當然的認為大字,就是由顏真卿所創,之後被米芾、黃庭堅創新改造,發揚光大的。

甚至還有人認為黃庭堅、米芾是「大字之祖」,但北宋熙寧年間,焦山島水域(即鎮江水域)修建大運河,修河的工匠們在江中撈出一塊神秘石刻,上面的文字被鎮江郡守錢子高進行鑑定,竟發現在此石是書壇「碑文之王」——《瘞鶴銘》,之後他派人在江水附近繼續尋找,找到了尚存崖壁的殘石上半部。

但是他將這些殘石一起放在「寶墨亭」保護了起來,在崖石邊重新摹刻了一遍,導致後世的拓本逐漸出現混亂,在明朝洪武年間石刻又全部消失,墜落於江中,後來到了清朝康熙五十二年,蘇州知府陳鵬年在水枯之時,帶領眾人在江中重新搜尋,經過三個月時間終於找回殘石。

到了現代在科學技術的幫助下,又相繼找出「方」「鶴」等殘字,不過雖然如今殘石與原來樣貌已經逐漸相近,但至今無人見過全本,至於具體的書丹者和篆刻者也不詳,有人說是王羲之、顧況,也有人說是陶弘景、王瓚,從碑中殘存的文字可以大概知道,此作是一位隱士給仙鶴寫的祭文。

黃庭堅曾評價:「曰結密而無間,《瘞鶴銘》近之;寬綽而有餘,《蘭亭》近之。又:大字無過《瘞鶴銘》,小字無過《遺教經》」,還說「《瘞鶴銘》,大字之祖也」此作點畫乾脆利落,運筆勁力豐實,筆鋒收斂圓渾、豪放縱逸,有著拙樸高古之風,結體舒朗寬闊,盡得率真自如之趣,給人蕭疏沉毅之感,筆筆真情流露,蘊含悠遠的藝術高度。

這幅《瘞鶴銘》是書壇中當之無愧的文化瑰寶,例如陸遊、米芾、黃庭堅、鄭板橋等人都曾臨摹過它,翁方綱也曾稱讚道:「寥寥乎數十字之僅存,而兼賅上下數千年之字學」,雖然碑文目前樣貌已變,字數較少,但其中深沉的楷書風貌,對於篆隸之法的靈活運用,將書法的千年風貌都融於其中。

您對《瘞鶴銘》有何見解,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7fefe9d69098c6a2901b3bf39c4771c.html